你的恐惧才是你改变现状的力量
1
有人说过:人的成长动力有两种。一种是欲望,一种是恐惧。前者领着你往前跑,后者追着你往前跑。
欲望是什么呢?就是你发自心底想要的东西。
而恐惧,是你明确知道自己不想要的、抗拒的东西。
罗振宇说,很少有人能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绝大多数人什么都想要。
大部分人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然后被这股“不想”和“不能够”的恐惧追着往前跑。
此前李安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热映。电影在北美电影票房排行和口碑都一般,遭到不少影评人的奚落。
国内观影者的议论大体有两派:一是说电影故事情节稀松平常,只是用了新技术的噱头;二是说电影使用了3D、4K、120帧这样的清晰度,是对人类视觉的挑战,这个技术配上真实的战争场景,给了观影者全新的体验和思考。
总之,这部电影备受争议。一向平和低调的李安也被推到议论的风口浪尖。
他接受了一个自媒体的采访,说驱动他采用新技术的原因不是他想跑得多快,想到达什么地方,而是一种恐惧,一种害怕熟悉现有24帧电影的舒适感,一种遵循现有技术,看不到未来电影长什么样子的恐惧
感。
越恐惧,越想尝试;越害怕,越要解决。
对现有安全感拥有强烈危机意识的李安,开始了艰难的技术探索和拍摄过程。这不同于用3D技术拍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样4K、120帧的清晰度是前无古人的探索。
没有经验,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地摸着石头过河。
电影最终出来了,战争、信念、孤独这样情怀性的价值观被淹没在新技术的热议里。
因为技术过新,多数影院的设备不能全面呈现这部电影,票房似乎也受到影响。
刚在电影拍摄和技术探索的道路上爬过来的李安,不得不接受影迷和影评者的评头品足。
李安说,第一次看到120帧成片的晚上,他没有办法平息激动的心情,梦寐以求的东西终于看到。没办法睡觉……心情很复杂,很谦卑,又有一种自豪。
未来的电影道路上,或许还有其他的120帧影片,而李安是制作这种电影的第一人。
依靠那种纯粹的恐惧,他在电影未来的道路上往前迈了一步。害怕看不到未来电影是什么样子的李安,拍摄了一部“未来的电影”。
这是否说明,知道自己恐惧什么、不要什么,并且做到拒绝这份“不要”,也是一种成功呢?
2
很爱看美剧,一度以为是偏爱这种华丽搞笑的都市生活。想深一层,发现不是。
不论Broke Girls,还是Fresh Off The Boat,抑或Ugly Betty,不论是在餐馆打工的女孩,还是开着中国餐馆的华裔家庭,抑或在职场上挣扎的墨西哥移民女孩,每一种美国都市生活里,都夹杂着不同阶层的恐惧感,都有着各自生活的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但丝毫不影响都市轻松搞笑喜剧的名头。
害怕开蛋糕店的计划一再搁浅,就去贷款,去找门面,去推销;害怕年轻人万圣节去餐馆捣乱,就拿着武器蹲守在餐馆门口;害怕作为移民难以在美国好好生活,那就做好分内工作,与小团体利益纠纷做斗争,在职场上扎稳脚跟。
尽管手段略显卑劣,但每一种方式都落到实处,每一种准备都实实在在。
不论小城、大城,不论20岁、30岁,不论哪个民族,每个个体的生活总免不了糟糕、失望和混乱。
然而,所有混乱的局面,都有出口——对现实生活继续糟糕下去的恐惧,会让你尝试逃离和摆脱。
用力把选择落实好,这样才显得自己的生活没那么糟糕。
总趋于妥协
,总觉得现实如此,渐渐“理性”,很容易消沉。还是要抓住那一点恐惧感,催促自己往前走走。
或许,多走一会儿就能通过阴暗潮湿的隧道,看到路口的日出了。
3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里写道:“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人们努力工作、努力生活,一路向前,往往是因为“恐惧”,恐惧才是迫使你解决问题、改变现状的力量。
十三四岁时,我还在镇上读初中。老师们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往往是利用我们恐惧的力量,他们说:“读书是逃离山区、改变贫困的唯一出路,你们没的选。”
老师们的“恐吓”在我心里生出了逃离的萌芽。
那时父母在外打工,我很想念,却没有离开家乡的能力。有时一个人爬到山顶,望着远处连绵不绝的山,就想,一定要快点长大,快点有能力买车票,去看爸爸妈妈。
看到身旁一些同学开始打扮,开始用手机,开始讨论校门口青春读物的故事,开始不停地追连续剧,我很羡慕。
但如老师所
说:不要用青春几年的安逸换得后半辈子的辛劳。
看到打扮靓丽,骑着摩托车从身边疾驰而过的同学,忍不住再看看路两旁农田里耕作的身影,我就很没有安全感,仿若父母每次春节后与我道别般恐惧。天哪!未来绝不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一定要给父母更好的生活,绝不能浪费读书的光阴。
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我没有选择和退路,只能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时至今日,我没有过上很好的生活,但至少,也没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那份恐惧感追着我不停地往前跑,跑离那条农田耕作的路。
作家廖一梅在《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中写道:“我从来不屑于做对的事情,在我年轻时并不知道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一直清楚地知道我不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那些能预知的、经过权衡和算计的世俗生活对我毫无吸引力,我要的不是成功,而是看到生命的奇迹。
如今我愿意相信,促使我们不断往前跑,去努力改变现状的力量是恐惧——我不要现实继续糟糕下去,我无法接受失去什么,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
恐惧的生活没有落到你头上来,或许已经是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