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一次的人生,学会好好爱自己
01
阿原是地道的北京人,但是和其他老北京不一样,他不喜欢大碗茶,单单对咖啡情有独钟,但是觉得速溶咖啡没有醇香的味道,于是就每天自己磨咖啡豆。
他有一个精致小巧的手动式磨豆机。磨豆机大约有十七厘米高,十厘米宽,欧洲复古造型,打磨精细,线条柔和,上部是黑色铸铁的豆仓(放咖啡豆的地方),把手和机身为棕色的原木质地,粉槽是抽屉式设计,磨好的咖啡豆会直接从内部流到粉槽里,拉开抽屉就可以见到精细如沙的咖啡粉。磨豆机的底座上雕有复古的繁杂花纹,正中间隐隐可见有一个后来刻上去的“Y”字样,那是阿原自己刻上去的,是他名字中“原”字的首字母。
与之相配的,还有一个简洁大气的骨瓷咖啡杯,浅棕色的矮胖杯体配着纤细的白色瓷勺,给单调沉闷的办公桌增添了一抹情趣。
他的位置上,有一堆各式各样的咖啡豆,蓝山、曼特宁、摩卡、古巴,等等。每天早上他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烧上一壶热水,然后开始磨咖啡豆。
他会挑选出一种口味的咖啡豆,数三十粒,然后一颗一颗地放到磨豆机的豆仓里,开始研磨,一圈圈地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着磨豆机的把手,任时光慢成一幅画。这时,整个磨豆机就像一个沙漏,棕红色的咖啡粉如同沙漏里的细沙一样缓缓地流下,当最后一缕也从中滑下后,热水也差不多烧开了。
为了完成这一次咖啡的轮回,阿原每天都去得很早。
他们的公司是八点一刻上班,他七点多就到了,有时会更早。同事们一般都是八点左右才拿着早饭慌慌张张地来打卡,所以一进办公室就会闻到一股香浓的咖啡味。
同事们开玩笑说每天早上闻着这个味道,自己不用喝咖啡就精神了。也有人很不解地问他,速溶咖啡和这个也没差到哪里吧,干吗这么讲究,有那点时间还不如多睡会儿觉呢。
阿原回答说:“比起多睡十几分钟,我更愿意用相同的时间来满足自己的味蕾,我就活一次,为什么要每天凑合
着喝自己不喜欢的咖啡?委屈的还不是我自己?”
果然,比起每天慌慌张张拿着早饭赶时间的同事无精打采的样子,阿原每天都显得神采奕奕,精力十足。
02
我的邻居是一对退休老夫妻,儿女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在家。每逢周末,这对老夫妻都会邀请我到他们家一起吃饭。
第一次去的时候,我原以为只是吃个普通的午饭,可是一进门就被满桌的菜小小地震撼了一下。明明只有三个人吃饭,他们准备了六七个菜,荤素搭配,还倒好了红酒。这让我受宠若惊。
我原以为他们是为了我这个客人才准备了这么多菜,攀谈之后才发现是我想多了,他们两个人平时吃饭也是这个样子的。
老两口在饮食上很讲究,虽然只是两个人吃饭,但是早、中、晚餐都会精心准备完全不同的菜色,其中午餐尤为“隆重”,两个人每天中午的标配是四菜一汤,两荤两素。
蔬菜吃的是亲朋好友种的有机青菜,鱼是自己从郊外的河边水库钓的,而且肉类以脂肪含量低营养价值高的牛肉为主。偶尔有了雅兴,二老还会小酌一番。
我很奇怪,明明只有两个人吃饭,为什么还要花费心思准备这么多,做一顿饭要花一个多小时甚至更久,而吃饭却只要半个小时,有一种“充电两小时,通话五分钟”的感觉,怎么想都觉得很不值啊。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也是个有生活情趣的文艺青年,下班后会做好第二天的午饭,而且每天尝试不同的菜色,后来工作一忙,别说做饭了,吃饭都没时间,导致我至今都无比怀念那段下班后买菜做饭的美好时光。
有时候早上走得匆忙,我常常叼着片面包就跑了,每当被邻居阿姨撞见都要被批判一番:“你早上吃那个不行的!那个没有营养,以后跟我和你叔叔一起吃早饭吧!”“不了不了,阿姨我没时间吃饭!”
我们总是以生活太忙节奏太快为理由,凑合着吃着每一顿饭,过着每一天,殊不知生命就在我们这一天天的凑合中变得廉价。
有次一起吃饭的时候
,我“不经意”地问起邻居:“你们两个人吃饭,为什么还要做这么多菜,不觉得麻烦吗?随便做两个得了呗。”
这次轮到阿姨不理解了:“自己做了自己吃,有什么好麻烦的?人再怎么忙也不能亏待了自己啊。再说,我们这个年龄好好吃饭还能吃几年?”
我突然就想起了那个每天坚持自己煮咖啡的阿原,即使大家都在赶着时间,将原本应该细品的醇香咖啡变为当作兴奋剂使用的速溶咖啡,他还是坚持给自己营造一段缓慢悠长的咖啡时光。
我们总是抱怨时间越来越不够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可是时间从亘古的隧道流淌而来,始终保持着平稳的步调,春去秋来,花开花谢,东升西落,一直都没有变过。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人人平等,没有谁快到一天二十个小时。所以,变快的是时间吗?当然不是,时间总是带着它最潇洒的姿态,来去自如,跟不上节奏的,是人心。
03
七夕前夜,张小萌的各大社交平台就充斥着形形**的有关的“七夕”的话题,“虐狗”“秀恩爱”等,口水与脑洞齐飞,段子共自黑一色。
张小萌百无聊赖地刷了刷微博,然后关上手机,扔到一边,沉沉睡去。在她这种上班族看来,八月九号,只是普通的周二而已。
今年,是二十七岁的张小萌来北京的第五个年头了。这五年里,她换了两份工作,从海淀搬到朝阳,从职员变成高级主管,就在今年,还刚刚买了自己的房子。
她美丽,多金,积极又充满干劲儿,每天穿着合身的职业装挂着工牌出入在望京SOHO,对上级微笑,对下属点头,就像所有年轻姑娘所崇拜的独立女性一样光彩照人地活着。
可是,大家偶尔也会在背后窃窃私语,因为这五年里,张小萌没有谈过一次恋爱。
不是张小萌找不到男朋友,曾经追她的男同胞可以从南锣鼓巷排队到后海,可是张小萌打量了一番,觉得还是努力奋斗吧,毕竟青春只有一次,比起飘忽不定的爱情,能抓在手里的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所以
,她这五年就在加班、听课、开会、出差中度过,偶尔出去放松一下,也是忙碌的工作生活中的小小怡情。
五年过去,她如愿以偿地升了职,加了薪,买了房子。她捏着那张可以无限透支的金卡,内心感到无比的踏实,这就是她五年来的辛酸与眼泪,付出与汗水。没有爱情的生活也曾让她感觉寂寞与空虚,可是回首看到自己一步一步坚实的脚印与尚可满意的成就,那种空虚又一下子被风吹散了。
七夕那天,张小萌像往常一样穿着得体的套装来公司上班,依旧对每个人保持着微笑。她对收到礼物的女同事表示祝福,眼神里却丝毫没有羡慕。一切就像一个普通的周二一样,没有任何的变化。
下班后,她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燕莎和翠微血拼了一番,从包包服饰到香水首饰,一个女孩子在七夕可能收到的一切能引起尖叫的礼物,她都为自己买了。
回到家已天色渐暗,她刚将东西归置整齐,门铃就响了。打开门,一个年轻小哥捧着一大束鲜花出现在门口:“张小姐您好,这是您的鲜花,麻烦签收一下,祝您节日愉快!”张小萌在签收单上留下了漂亮的字迹,她接过鲜花,微笑着对快递道了谢,轻轻关上了门。
她将鲜花插在卧室的花瓶里,端了一杯Piper-Heidsieck(白雪香槟),透过高大的落地窗望着路上或相依相偎或步履匆匆的人们,嘴角露出一丝得意的笑。
随后,她拉上窗帘,屏蔽了整个世界。她对自己说:“张小萌,没有爱情又怎样,至少在你的世界里,你活得像个女王。”
有些东西确实无法用金钱买到,而能用金钱买到的东西,其价值也必定与价格相符,并且可以善加利用。金钱买不来爱情,可是能买来安全感。
一个人,要么要有很多很多的钱,要么要有很多很多的爱,如果两个都没有,那你就要学会爱你自己。
我们大部分人懵懵懂懂地来到这个陌生的社会,单枪匹马,一无所有,也许不能像张小萌一样用物质填补心灵的空虚,
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自己好好地爱自己,在这万里冰封的大地上,用希望去浇灌十万朵爱的玫瑰。
而在这之前,请你好好对自己,因为后来你会发现,真正能疼爱你的,只有自己。
04
杨丽萍说:“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我们或许不能像杨丽萍一样做生命的旁观者,不过倒是可以学一学这种享受生活的心态。
成长不是拼快慢,而是找到属于你的节奏感。每个人都说时间不留人,但到底是时间把我们狠心地丢在了身后,还是我们自以为是地走在了时间的前面?如果明知道生活的节奏不会慢下来,为什么还要固执地加快脚步?如果明知道这种毛躁会给自己带来不适,为什么还要匆匆向前?
幸福只是一种事后回忆,是一种情绪的总结。人在幸福中是很难察觉到幸福的。生活的节奏便是人们内心节奏,无论快慢都是人内心的诉求。
吃好每一顿饭,做好每一件事,不骄不躁,不慌不忙,即使有遗憾,但也不后悔。何必把自己搞得那么狼狈?明明没干多少正事,还天天忙得跟年薪百万似的。
我们的人生,无法交付给任何人,也不会被任何人夺走。强推给别人也好,忘记也好,消灭也好,践踏也好,一笑了之也好,将其美化也好,这都是我们无可比拟而仅有一次的人生。
我这仅有一次的生命,明明能够更好地享受这生命的馈赠,又何必将它浪费在一次又一次的“凑合”呢?不如想吃什么就去做,想要什么就去买,想爱什么就去爱,你又怕什么来不及?
在这荒凉偏僻的星系中,在我们这短短的一生中,在这仅有一次的生命中做你想做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这才是最大的意义。
现在,即使再忙,我早上也会为自己煮一碗牛奶燕麦粥,想做的事情,即使再麻烦,我都会去做。因为,仅有一次的人生,我要好好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