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急着批判,不如尝试了解

    01

    有一次,看一个类似大学生脱口秀的节目,前几位出场的选手一个个声音洪亮,舌绽莲花,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老子什么都对,尔等还不速速膜拜”的气质。等到第七号选手出场的时候,气场明显弱了许多。

    那是个很普通的男孩子,个子不高,戴着眼镜,没有炫酷的发型,没有华丽的服装,就这样普普通通地出现在赛场。

    评委们马上眯起眼睛,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这个貌似跑错教室的男学生。随后,在主持人“请开讲”的口令下,这个男孩开始了自己的演讲。可是他一张口,全场就开始窃窃私语,议论纷纷,评委们面面相觑,流露出不屑与轻视,其他参赛选手也掩饰不住发自内心的嘲笑。

    因为,这个男孩子的声音实在是太小了。

    几秒钟后,一个男评委粗暴地打断了这个男孩的演讲,他满是戏谑地问道:“今天是不是起晚了没吃早饭啊?你是没力气说话还是在自言自语?你这是在脱口秀啊,是说给大家听的,可是你这个样子,连声音都不能大一点,还能说什么?”

    其他评委也跟着一顿质疑,认为连声音都那么小,根本就不会讲出什么好内容。一时间,场面十分尴尬。

    这个男孩子独自站在台上,仿佛被世界隔离,一个人站在孤岛之上。他沉默了一会儿,开口说:“我可以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

    评委们开始拍手起哄,大笑着,仿佛在看一场经典的闹剧。

    这时,主持人打破了尴尬的气氛,他走上台说:“在七号正式开讲前,我想先请大家看一段VCR。”

    然后,屏幕切换到一个普通家庭里,两位老人在镜头

    前用手语向大家问好。他们,正是这位七号选手的父母。

    原来,七号选手出身普通家庭,父母是一对聋哑人,一家人平时都用手语交流,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导致七号选手从小就不敢高声说话。尽管后来七号选手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所知名大学,参加过各种比赛,开阔了眼界,可是他说话声音的特点却从来没有改变。

    得知真相后,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了,有的母亲竟悄悄擦拭着眼角的泪花。刚才还在嘲笑他的评委瞬间脸红了,其他选手也悄然低下了头。

    又是一阵沉默,可是和刚才的尴尬却是完全不同的气氛。尔后,刚才那个笑声最大的男评委站起来说:“对不起,我为我的无知和刚才的失礼道歉。现在,让我们全场保持安静,请你继续开始演讲!”

    观众们开始静静地听着台上那个男孩用标准的普通话流利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逻辑清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后来,这个男孩打败了其他选手,顺利晋级总决赛。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那些自以为是的衡量和评价标准,都只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背后的故事。

    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思想判断着一切,决定着一切,认为别人的所作所为都必须符合我们的判断标准,否则,就是错的。于是,我们武断地批判或否定着一切,一言不合就开始冷嘲热讽,非得让自己看上去是永远正确的。

    其实,有时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此。

    我们总以为自己强烈的感情转化为语言之后,就能都引起别人的共鸣。其实,我们的认知不会超过我们的眼界太多,我们的世界也并不是非得重叠不可。

    02

    记得中学的时候,有次课间,我们几个同学讨论《水浒传》中的人物。当时大家都很肤浅,说着说着就扯到了颜值问题上。

    大饼说:“最好看的当然是扈三娘了,人家绰号‘一枝花’呢!”

    我感觉哪里不太对,立马纠正道:“不对,‘一枝花’是蔡庆的称号,扈三娘的称号是‘一丈青’啊。”

    其他人立马投来了鄙夷和嘲讽的眼神,他们的目光分明在对我说:你有病吧。

    “最漂亮的当然是‘一枝花’啊,蔡庆是男的吧,哪个男的称呼自己是花的!”大饼嘲笑道。

    我自小看四大名着,这点基本常识还是有的,就开始很认真地跟他们解释说:“蔡庆是当时有名的刽子手,他生来就喜欢带着一枝花,所以人们就称呼他为‘一枝花’。而扈三娘呢,因为长得漂亮,人又比较狠毒,就被称为‘一丈青’,那是一种有毒的蛇。”

    “哈哈哈,别瞎编了,堂堂西风居然连这点常识都没有,不信,我们问问别人。”大饼拉过旁边正在做数学题的“眼镜井”,问:“你说,扈三娘的称号是什么,是不是‘一枝花’?”“眼镜井”被这么突然的一问蒙了,没看过《水浒传》的他随便说了句:“好像是吧。”就继续做题了。

    当时,学生们还没有手机,不能百度,所以评判答案正确与否,就看支持者多的一个。大饼他们就像考完试对到了正确答案一样高兴地欢呼起来,然后嘲笑我到下课。

    我一边不服气,一边也对自己产生了一丝丝怀疑,难道真的是我记错了?

    回到家,我扔下书包立即翻出了《水浒传》,开始找扈三娘的称号,最终看

    到书上清晰地写道:一丈青 扈三娘。再往下看:一枝花 蔡庆。

    哼哼,这帮目不识丁的愚民。毕竟年轻气盛,我心里既暗暗得意,又有一种被冤枉的愤怒与委屈。

    后来,我又遇到了好多类似的事,才渐渐地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急着去反驳和否定,只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真相。

    有些人急着去否定别人,不给别人解释的机会,以为表现得很自信,很能干,很精英,其实那不过是自以为是罢了。

    自信是,我是对的,你也是对的,但我不会因为你是正确的就认为自己很Low,也不因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就觉得自己比别人牛。

    而通过急切地否定别人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认为我是对的,我比你正确,你说的就是没有我的好,我是最棒的,你们都不行,充其量只能算作“自以为是”。

    03

    毕业之后,我一个人在北京,投简历,找工作,经过重重的考核与面试,最终被一家知名杂志社录用。我很高兴地发了朋友圈,向朋友们分享了喜悦。

    不一会儿,同学小岛就给我发来微信:你是怎么进到那么好的公司的?是有内部消息还是有人啊?

    我一看顿时怒从心中起,回道:没有,自己面试进来的。

    小岛发来几个笑脸,说:你就别跟我装了,现在工作那么难找,你怎么可能这么幸运。

    我最痛恨的事就是自己的努力被一个毫不了解内情的人一句话给否定掉。我回道:那以后你有了“内部消息”记得告诉我。然后就把他拉黑了。

    回想大学生涯,我一直很努力地学习,去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一边处理着学生会的工作

    ,一边兢兢业业地做课题,写论文,努力让自己学习工作两不误。我努力拿国家奖学金,修双学位,在各种比赛中尽力争取好成绩,争做优秀学生干部,读书考研,拿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就是怕自己不够努力会被淘汰掉,想为自己多赢得一些有分量的筹码。可以说,如果我得到了什么,那我一定是为此付出了十倍甚至更多的努力。

    而小岛呢,上学期间除了吃喝玩乐,什么都没有得到。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开始嘲笑其他找到工作的同学,认为他们都是走了“后门”,找了“关系”。慢慢地,大家就都不和他联系了。

    后来,听说小岛的父母托关系给他找了一份薪水不高的临时工作。

    看,最终走“后门”的却偏偏是他自己。

    因为他生活的环境充满了这种“人情网”,他才会觉得别人也都是靠关系生存,因为他自己实力薄弱,才会觉得其他人也理应如此。他的眼界蒙蔽了他对别人的正确认识,对社会的准确判断,所以他不相信别人的努力,也不相信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于是始终将自己禁锢在自怨自艾的情绪里。

    眼界决定心能到达的高度。看别人不顺眼,只是因为自己的境界不够高;看自己很满意,只是因为自己的眼界实在是很低。

    所以,以后遇到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或者事,我们不要急着去批判,去否定,去嘲笑,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不赞同,不是因为别人是错的,而是因为我们的不了解或者眼界还没有达到那个境地。

    事不三思终有后悔,人能白忍无自忧。否定别人之前记得先三思,不然日后打脸的可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