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我还是习惯一个人吃饭
(左耶/文)
01
记得上小学时,总是爱和闺蜜黏在一起,去上厕所都是手拉着手进进出出,去食堂吃饭也要一前一后地排队。后来有一天,闺蜜拉着一个新朋友坐在我们经常坐的位子上,还笑嘻嘻地向我介绍着。当时,我挤出笑脸礼貌地笑了一下,又低着头扒拉碗里的饭。
那一段时间,闺蜜无论去哪儿,都要拉上新朋友小七,我和闺蜜之间也出现了一些不悦。我也想过是不是自己太斤斤计较了,太小气了。可是每次看到闺蜜和小七手拉手把我远远丢在后面时,当时还算稚嫩的我胸口就莫名堵了起来。失落感油然而生。
后来明白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谁也不是谁的附属品,对方有权选择自己的朋友,我们无权干涉。可是那个时候,一个小女孩小心翼翼地维持一段友情,动不动会因为第三方的出现而“吃醋”、失落的心理也是十足珍贵,十足可爱的吧。
现在大了,我和闺蜜去了不同的城市读大学。每年见面的机会很少,更别提在一起约饭了。我们旁边坐着一块吃饭的朋友越来越多
,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小时候那种斤斤计较的小心思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02
蒋方舟在初到东京时写道:“六本木满街都是好吃的,我却始终没有进一家店,还是在超市买了一个饭团和一杯牛奶回住处吃。我还是无法克服一个人吃饭的羞涩。”
如今,经常一个人去吃饭,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去逛超市,以前那个去哪都要和朋友黏在一起的女生,现在倒也觉得一个人做事并不那么糟糕。觉得成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反而更喜欢独自一人这种状态。生活中占据分量的事就那几件,不喜欢就大步走开,越来越在乎心里真实的想法。
记得刚开始试着习惯独自一人的状态时,心里总是上演了八百场大战。明明说好要好好吃一顿黄焖鸡米饭,可是远远地在店外看到三三两两结伴吃饭的人们,又立马打消了这个念头,随便买了份路边摊的小吃。
直到现在,那个羞涩的小姑娘也可以旁若无人地独自在店里大口吃饭了。
03
上学期参加了一个聚会,作为一个教育机构
的宣传小组,由于业务第一,老师决定请客犒劳我们。聚会上,除了组长和我一起合作的另一位女生外,我并不认识其他人。老师还没到场,大家彼此都低着头玩着手机,组长为了缓和气氛,不停地找话聊天。其他同学出于礼貌,也都随声附和。
过了一会儿,老师到场,大家开始动筷,组长询问我关于买相机的事,我就回道:“只是出去旅游拍拍东西,买个二手相机就足够了。”旁边的老师突然夸了一句:“果然是学传媒的,是专业的建议。”
我讪讪地笑了一下,只觉得尴尬,真想尽快结束这场聚会。
后来,我很少参加这种聚会了,觉得并不舒服,并不喜欢,倒不如一个人吃饭来得自在畅快。
记得曾经看过一句话:“当代人为了谋求社交的简捷有效,必须让自己显得容易相处,从而丢失了一部分真诚。但你知道你未必有戏剧里的假惺惺,究其原因,只是表达得过于仓促。”
并不是不能理解组长和老师想要缓和气氛的心情,但是比起花尽心思去完成一次社交聚会,我更愿意一个人享受
一次冷清的饭。真要碰到那种对胃的饭友,觥筹交错,开瓶撸串,酣畅淋漓,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04
总觉得吃饭是一件隆重的事,要和对胃的人在一起才更有兴致。有的人酸辣不沾,有的人斯文安静,在一起吃饭总少了些风风火火的乐趣。
比如我爱吃甜食,饭后总喜欢搞点甜点,吃撑了也觉得开心。要是碰到那种不爱吃甜食,又在旁边叽叽歪歪说你胃口真大,吃饭搭配真奇怪之类的,也颇为扫兴。
我不喜加葱蒜和香菜,你偏偏钟爱放两三勺;我不喜早饭吃油腻腻的食物,你唯独要油条大饼和豆浆;我不喜吃海鲜油炸,你每餐都少不了鱼肉荤食。
私以为三观不一致的人在一起还好说,胃口饮食大相径庭的更难相处。
《喜欢你》里面的男女主角明明是一对一见面就爆炸的欢喜冤家,可是在吃上面还是惺惺相惜。男主金城武一开始是拒绝女主的:“吃饭是一件很私密的事。”可是越到后面,遇见了对胃口的人,你就成了我的一日三餐。
“人生在世,饭友难觅。惜缘已是难得,求分过
于奢侈。”没碰到合适的饭友,一个人可以狼吞虎咽不顾形象地开吃,一个人也可以细细品尝呆坐一两个小时。
05
前几天在考研交流会上认识了一个考研成功的学姐。她就坦言自己从大一到大三一直是一个人,不喜欢结伴而行,总是一个人去吃饭,一个去上课,一个去图书馆自习。考研那段难熬的日子,也是一个人默默扛了过来,结束了倒并不觉得有什么。听她说完,觉得是个很酷的人啊。也不是刻意去标榜特立独行,有的人喜欢闹闹腾腾、成群结队地聚会,而有的人就喜欢安安静静、独自一人吃饭。
很欣赏学姐这种不冷不热的态度。看起来很中规中矩却有自己的原则,并不会因为一个人去完成某些事而有所顾忌,她是真的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佳状态并保持了不长不短的四年。
学姐放假的时候也喜欢和老朋友约饭,经常去以前最喜欢的店里大吃一顿,彼此之间不会寒暄过多,不说太多话也并不显得尴尬。
不管怎么说,独自一人也好,三两好友也罢,吃饭这么重要的事,还是要好好完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