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三

    生活教会你最多的是忍气吞声

    ——

    那个“十佳”冠军在合唱团只是个干事

    (加七/文)

    01

    刚开学,校会就开始准备“十佳歌手”的比赛了。正好这几天学院的“十佳”海选刚过,部门里有几个小朋友也去海选了,问他们表现怎么样。

    橙子说自己没进复赛,因为评委说他高音不行,但是班里另一个唱得一般的同学却只因为那个评委说低音可以就进了复赛。

    说到评委,我突然想起来去年的“十佳”冠军是我们班的同学,问橙子认不认识。

    话还没说完就被他打断了,“他也是今天的评委,可他说了不算。”

    因为去年的“十佳”冠军在合唱团只是个干事,而最后真正决定选谁的还是团长和副团长。

    02

    说实话,当时我并不喜欢橙子的态度。

    明明刚进入大学,却带上了看透人情世故的模样,这种以职

    位区分人群的方式更加是老成得让人害怕。

    看过知乎上的一个回答说,学生会里的干事说白了就是干事情的——签到,搬桌子,发短信……真正接触到资源,拥有决定权的人还是部长、副部长。

    在上大学前就有好多人说,进大学一定要加入一个学生组织或社团,不然大学就白过了。

    也有人说不喜欢学生会,因为那里有各种文件、工作要求,有自娱自乐的活动,还有需要搞好的各路关系。

    后来上大学了,还是进了学生会,做了部门里的干事,觉得那时候的自己还挺傻的,什么活都干,什么话都听。

    因为那时候,对任何事情总有一种新鲜感和热情,也是因为这种新鲜感和热情,让我不会那么在意职位与名分。

    03

    但现在,我们比以前更加喜欢效率了。

    我们会在权衡比较之下选择付出更少、回报更多的事情

    去做,选择更加有话语权的人去交流,选择更加高效的方式。

    如今的小朋友也很聪明,他们甚至比一些师哥师姐都更懂得大学的规则,深谙其中的技巧套路。但却少了一种朝气满满的可爱,少了一种让人想和他交朋友的吸引力。

    他们清楚地知道部长和干事的区别,知道分工,更知道其中的权责区分,并用这些去划分身边的人群。

    他们知道部长比副部长讲话有用,副部长比干事讲话有用,他们选择更“有用”的话语去听取,也选择更“有用”的人去交际。

    他们有着很强的观察能力,捕捉其中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采取比较之下更合理的行为,比如在一件事中选择听话语权最大的那个人。

    他们配合着,表演着,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04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着基本的职位级别,不同级别的分工不同,接触的人和

    事也不同。但在组织中分级的初衷是为了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执行效果,而不是用来区别对待。

    每个职位有他应做的事情,事情有大小的区别,职位有高低的区别,但没有贵贱的分别。

    特别是在大学,在最好的年纪,和人沟通相处时更不应该只看见对方那个职位。

    过早地学会世故,学会走捷径,绝不是大学教育的初衷。

    大学不是名利场,总有一天我们会走进社会,加班加点,匆匆忙忙,那时的我们可能穿着正装,一出口就是几句漂亮好听的话,甚至走到哪里都可以融入身边的圈子。

    但不是现在。

    我不赞成通过区分部长和干事的方式来达成高效的目的,也同样不希望表现或传递以职位来判高下的价值观。

    在社会中的每个人有着多种的身份和职位,而某一刻我们所见的只能说明一个人在某个环境下的分工,

    并不足以成为判断一个人的标准。

    05

    选择效率没错,选择有用也没错,选择成功更没错,我们总是要步入社会,总是要学着搞好关系,学着自娱自乐。

    但大学里的学生会和部门是给我们锻炼的地方,我们在这里会学习到课堂以外的技能,会认识到班级以外的人,体验到不同的人际关系。

    没有人说进学生会就是对的或者是错的,也没有人鼓励在大学里做高岭之花。

    有的人在学生会熬两个通宵帮忙录入资料,之后他得到老师搭线提供的实习不是对等的吗?

    有人会读书,有人会做人,有人混日子,有人做小资……每个人追求不同,自然表现也不同。

    只是我想有时候可以走得慢一点,体验凭一腔热情去做一些事情;慢一点懂得那些社会规则,选择做些有趣有意义的事,而不是花时间讨部长的欢心,走所谓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