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情商高的人,能引导老板说出自己的决定
工作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有些不错的想法,或者点子、策略,有的人会迫不及待地向领导表明自己的想法,“经理,我觉得我们应该这样做”“老板,这件事吧,我认为咱们应该……”本以为这样会受到嘉奖,结果领导们却是想也不想就否定了。
于是,他们开始抱怨领导嫉妒贤能,“我怎么碰上了这种领导,不听劝谏,我恐怕是要怀才不遇了”。殊不知,很多时候,其实是他们的表达方式出了问题。
钱逸云做事认真,进入公司不到两年就成为骨干。一天,经理把他叫去:“最近我要带你们几个去外地出差,你虽是新人,但做事让人放心,帮我安排一下。”
受到上司重用,钱逸云大受鼓舞,考虑到队伍人数较多,坐公交车不方便,人还容易受累,影响谈判,打车费用又太高,就打算
包一辆车,既经济又实惠。
拿定主意后,钱逸云并没有急着去做,而是先去了一趟经理办公室,把他的决定汇报给对方:“经理,您看,我仔细分析了一番之后,还是决定包一辆车去。”
接着,他将几种方案的利弊分析了一番,本以为会得到经理的赞赏,却不想,经理板着脸生硬地说:“这就是你的方案?我认为这个方案不太好,你们还是坐长途车去吧。”钱逸云愣住了,他怎么没想到,经理竟然不同意他的建议,明明很合理啊。
在上司面前说“我决定如何”,无异于古代的“假传圣旨”“代行圣意”,只会让上司反感。案例中,钱逸云的问题就出在“我决定包一辆车”这句话上,他剥夺了经理做决定的权力。如果他能换一种说法,比如“经理,我准备了三种方案,各有利弊,但我
做不了主,还是您来做决定吧”,这样一来,决定权回到了经理手上,他就不会轻易否定了。
冒冒失失地对领导说出“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较好”“我决定采用这个方案”或者“我早想好了,这个地方做一下改动就完美了”这种带有“决策性”的话语,对上级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危险的言论,他们会觉得自己被轻视,权威被挑战。
献策,而非决策。真正成为领导靠得住、信得过、离不开的得力助手,就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老板才是公司的最高决策者,无论大事小事,我们只可建议,绝不能自以为是地帮对方做决定。和老板沟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搞清楚:我们不是老板。
当然了,让老板做决定,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保持沉默。事实上,想要成为老板信得过的人,我们应该积极建
言。那么,如何将这种“决定”换个方式,以老板能够接受的方式,让他们自己说出来呢?这就需要我们的主动引导了,更需要一定的技巧:
首先,我们要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较低的姿态,预先想好问题的几个处理方法,即使想不出,也要以这种“套路”开头,比如“老板,我这儿准备了几个方案,但不知道用哪个更合适,您经验丰富,请审核一下”。这不是拍马屁,而是一种起码的态度。
其次,我们也要认真做准备,最好是能将内心真正中意的那个方案做好一些,引起领导的重视。一般来说,领导通常都能领会我们的意思,选出最佳的方案。
孟志强是一个心思灵活的人,有一次,领导交代下任务,全组要去度假三日游,暂时还没选定地方,让他负责组织一下,看看去哪个景区比较
好。
接到任务,孟志强很快就搞定了,选中了华山的玻璃栈道。但他又一想,自己这么做显得有些强势了,恐怕领导会不满,于是又选了几个一般的景区做衬托。然后,他拿着自己的方案去找领导了:“这是我草拟的几个方案,您看一下,哪个更好些?”
领导看完之后,笑了,打趣道:“你小子,还跟我玩儿这一套,行了行了,就按你的方案办吧,去华山,别的地儿都一般了。”
说完,孟志强也嘿嘿笑了起来,适时地说道:“领导英明。”
总之,身在职场,我们要时刻牢记:老板永远是决策者和命令的下达者,无论我们有多大的把握,多么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也不管我们代替老板决定的事情有多琐细,都不能忽略老板的意思。一个情商高的人,永远不会越俎代庖,替老板们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