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分享,共同实现人生价值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我愿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
这位极简主义的代表人物,抛开了周遭的一切,一个人跑到了瓦尔登湖边,盖了间小木屋,在渺无人烟的环境里,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一住就是多年。然而,对于梭罗的这种行为,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有时候只是稍有差别,有时候却是大相径庭。在我的朋友温莎和Linda的身上,这些看法就属于后者。
温莎是极简主义生活的忠实拥护者,而Linda对此颇有些不以为然。温莎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衣食无忧,对于未来和前途根本不用担心,肩上的担子也很轻。所以当极简主义出现时,她立刻被它吸引了。温莎很羡慕梭罗可以一个人过自由自在的日子,而她却要沿着父母安排好的人生之路走下去,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对于温莎来说,梭罗身上自由洒脱的气质,是她一直缺失并向往的,所以她推崇梭罗的做法,认为极简主义生活能带给人自由和快乐,所以心仪已久。而Linda就不一样了。
Linda的家庭条件很普通,她现在拥有的这一切,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打拼出来的,她深深地明白,在当今这个社会,只有自己有能力担负起生活的种种压力,才有资格谈追求生命本质和精神自由这样的话题。所以,要她放弃现在拥有的一切,像梭罗一样去一个荒凉的地方独自生活,她肯定是不愿意的。
Linda对梭罗的生活方式持反对意见,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在她看来,她的家人、朋友,都是自己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且不论自己身上有着对父母等亲人的家庭责任,就只是要她抛弃这些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从此不相往来,对她来说,都是无法接
受的事情。
每个人的生活处境不同,过往经历不同,对于人生的未来期许也不同,那么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而对身边人的不同选择耿耿于怀,有损彼此关系的做法,既于事无补,又平添新愁,是我们应该极力避免的。
温莎本来和Linda关系很好,却因为Linda对极简主义的反对而不依不饶,非要她说出个道理来。结果Linda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温莎却又无法接受,她近乎无理取闹地要求Linda和她一起追求极简生活。两人的关系由此越闹越僵,最后不欢而散。
朋友间观点不同本来是一件平常事,我们虽然提倡做极简主义的追随者,但更需要时刻记得,要理智地追求极简主义。像温莎这样胡搅蛮缠的做法,就是一种偏执的心态,不仅对自己追求极简主义生活的过程有害无益,而且对他人也是一种伤害。
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还谈什么极简
今天,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已经成了一种十分流行的新型的生活方式,极简主义者们正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改变世界,引领潮流。
但是,在我们身边,还是有很多人在充分了解了极简主义为何物之后,仍然坚持自己原本的生活方式,或是受此启发,过起另外一种和以往不同的生活。这都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无论你是否支持极简主义,是否愿意过极简主义生活,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同样,不论别人最终选择了何种生活方式,都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
其实,极简主义的真谛,在于遵从自己的内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倘若因为跟风或是迎合身边的人而去强迫自己接受极简主义,不啻为本末倒置,反而会与极简主义生活相去甚远。
追求自我内心宁静比要求他人更接近极简
韩寒说过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我们如今的生活之所以复杂,之所以疲惫不堪,之所以缺乏幸福感,说到底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能按照自己理想的状态去生活,不能随心所欲地追求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一切。
爱因斯坦说过:“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了。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对于我们来说,与其说是在追求极简生活,不如说是在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和安宁。所以只要内心的自由和安宁有了保障,是否要过极简主义生活,就并不那么重要了。毕竟,极简主义的本质,也在于自由安宁的内心,而不在简单朴素的生活形式。
学会分享,造就幸福
我的朋友程西柚是个不折不扣的女强人加购物狂魔,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如此狂热的购物方式当然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后果,她虽然赚的钱多可攒下来的钱不多,另外,她一时冲动买下的东西有80%用不到三个月便会被新的东西所取代。
被取代的东西西柚舍不得丢掉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于是统统送进了储物室。长此以往,储物室里堆积的东西越来越多,占用的空间越来越大,西柚每周的归纳整理工作也越来越繁重。每次走进储物室,她都觉得心烦意乱,焦躁难安,这与西柚一直追求的高品质生活大相径庭。
西柚一方面想要摆脱现状,另一方面又舍不得丢弃曾视若珍宝的东西,内心极其矛盾。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去西柚家做客。这位朋友看
到储物室里一个饱经沧桑的手提袋时,不由得摇了摇头。她告诉西柚大多数东西还没坏,放在这里不仅占地方,而且太可惜,可不可以让她带回家。
西柚灵机一动,把自己用不上的东西送给需要的人的确是个好办法。
她后来兴致勃勃地告诉我,真的很感谢那位朋友,让她用不上的东西得到了很好的安置。拥有了更少的东西,却让她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不用再在空余时间整理分类东西,或者从许多东西里找一个东西,她可以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做她想做的事情上。看到别人能够充分发挥这些物品的价值时,满足欣喜更是溢于言表。
分享看似是舍弃,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另一种获得,获得宽阔明亮的空间,获得予人方便的快乐,获得简而美的生活。
当储物室里的杂物堆积如山时,你会怎么做?不忍舍弃,还是果断丢掉?其实,将这些杂物分享给真正需要它们的人是一种更加明智的选择,分享不仅能简化自己的生活,而且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发挥这些物品的真正价值。
很多时候,这些杂物就像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我们宁愿相信万物有灵,已经和它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哪怕它们被岁月盖上厚厚的灰尘,我们也不愿舍弃。可事实上呢,你不常穿的衣服铺上了灰尘,你买的画不再鲜艳明丽,甚至连你小时候的玩具车也剥落了漆皮,它们静默地失去了自己的价值。
试想一下,如果你将衣服放入了爱心捐赠箱,如果你将画送给了一位爱画的朋友,如果你将玩具车送给了邻居家的胖小子,你的心境和它们的处境会不会有所不同?
我想,分享一定会增强你的幸福感。武侠小说宗师古龙也曾说过:“快乐是件奇怪的东西,绝不因为你分给了别人而减少。有时你分给别人的越多,自己
得到的也就越多。”
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在不同场合说起关于分享桃子的故事。他的父亲曾询问他一个问题,一箱快要烂掉的桃子应该怎么处理。潘基文回答父亲,将这些桃子分给周围的邻居。很显然,无论我们先吃快要坏掉的桃子,还是后吃那些桃子,都会有一部分坏损,只有那些被用于分享的桃子才会永久保鲜。
分享不仅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身外之物吗?我们拼命赚钱拼命花钱常常变成了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性行为,反而对生活本身的独特性或创造性丧失了发掘和感知力。简化自己的生活,不为物质所困,自然有底气面对更加丰富的人生。
每当我与人分享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如沐春风,阳光照射进内心的感觉。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更要分辨不需要什么。放下物质的外壳,让生活回归本真,在没有任何事情干扰的情况下,去聆听心底真正的声音。分享不能给你带来实际用处的物品,控制徒增烦恼的精神活动,从而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
当你将自己看不完的杂书送给喜欢阅读并且有时间阅读的朋友时,你分享给别人的不仅是几本书,更是一种质朴的态度。
当你将自己家用不上的家具送给真正需要的那些人时,你分享给别人的不仅是几件家具,更是一种简单的生活。
分享是一种美德,既让自己少了杂物的牵绊,有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去关心真正喜欢和需要的一切,也帮助别人享受到所需物质带来的快乐,实在是物尽其用,两全其美。
与人分享的过程,也同样是共同进步、共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只有愿意分享的人,才有机会获得更为广阔的世界,对生命本真的理解更进一步。与人分享,造就幸福,过极简生活,享快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