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年轻,是依然拥有生活的激情

    也不知怎么回事,今年网上铺天盖地都是“‘90后’,你的中年危机已到”,看得我是惶惶不安。才二十几岁的“90后”怎么就步入中年危机了?我这个“80后”还觉得自己正值青春呢!

    我说“90后”们,千万别信什么“中年危机”的鬼话。那些不过是已经大腹便便不思进取的中年人想拉你们下水的伎俩!

    他们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看着“90后”们为了一份理想的工作说换城市就换城市,于是拿“中年危机”来吓唬你们:你看你都结婚了,早该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了,还这么不安分干吗呢?

    他们的生活已剩下鸡毛蒜皮、鸡零狗碎甚至鸡飞狗跳,看着“90后”们热衷于出差、培训、自我提升,于是装作一副过来人的样子语重心长地劝导:25岁是个分水岭,过了25岁就不是你挑别人而是别人挑你啦!女人太强了嫁不出去的,当务之急是找个人嫁了,别成天扑在工作上!

    面对“来势汹汹”的“90后”,想知道我们这些“80后”

    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吗?-“90后”,请晚点把我们拍死在沙滩上。

    我早年实习的那家公司的部门主管,几年前自己创业了。某天他在朋友圈感慨:“90后”,不得了!原来那天,因为公司运营负责人去斯里兰卡度假了,他们公司一位“90后”就手痒写了个帖子,这个帖子从形式到逻辑到措辞到三观都无懈可击,而他是个产品经理,并不是专门的运营人员。我的这个上司自叹不如,说自己二十出头的时候可弄不出这样的文字。接着他声称,他们公司招人以后只招“90后”,年纪太大的不要(喂,这是赤裸裸的年龄歧视啊!我虽然是“80后”,但我有一颗“90后”的心好吗!)

    没错,我这个“80后”是断然不会承认自己是“中年女人”的。一个朋友曾说,拥有一份热爱的事业,是保持青春的秘诀。对此,我深以为然。我时常觉得,我的青春是从30岁才开始的。我回想起自己的二十几岁,就像一只苍蝇被关在玻璃瓶里四处乱撞,却找不到出口,我把自己

    搞得精疲力竭,可使出的力却如同拳头打在了棉花上-毫无反应。如今,我每天不到六点就起床,工作之余写文章、录音、看书,安排得满满当当,日子忙碌而充实。而这种忙碌并不是毫无头绪的瞎忙,而是在梦想的航灯指引下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在我认识的“80后”里面,为了事业积极奋斗的人并不在少数。我的朋友言晓,在开倒了一家广告公司后,以归零的心态重返职场,继续深耕在他擅长的文案领域,同时在网上开设了一门文案课程,现已在文案圈赢得了不少信赖与好评。他的公众号开通半年多,写了100多篇原创文,虽然粉丝和阅读量不见涨,但他依然笔耕不辍,最终凭着过硬的文章质量成了“麦子熟了”的专栏作者,还签约了一本职场类新书。

    另一个朋友艳儿,不惜从医院辞职,通过努力成了一名自己曾梦寐以求的大学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她经常为了做好一个课件忙到深夜,对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耐心解答。就在今年暑假,她本来打算和老

    公去马尔代夫游玩,机票都订好了,结果学校通知她参加全省的教学技能比赛,她果断退了机票,认真准备比赛-马尔代夫可以下次再去,但这样的比赛机会可不多。

    因此,青春与否,并不能简单用年龄来划分。青春,更指一种生命状态。李银河老师已经60多岁,但她说:“我的灵魂还只有二十岁而已,我希望把二十岁的状态保持到生命的终结之日。”

    真正的年轻,是依然拥有蓬勃的激情、昂扬的斗志。如果你工作没几年就已失去激情,上班昏沉沉,下班躲进出租屋吃垃圾外卖,熬夜看肥皂剧、打游戏,一年下来,除了体重涨了30斤,其他什么都没涨,那么,即使你满脸胶原蛋白,我也认为你已提前步入了中年状态。反之,有些人即使已白发初现、皱纹横生,但依然每天鸡血满满,在商场上奋力厮杀,在舞台上卖力表演,在文字里尽情挥洒,那么,我认为他还很年轻。

    真正的年轻,是永远有一颗求知的心。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概念早已从学校教

    育演变为“终身学习”,稍有松懈,你就可能跟不上时代。而坚持学习也能让一个人保持青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建立者亨利·福特有一句名言,大意是,无论20岁还是80岁,任何停止学习的人都意味着已经步入了老年,而坚持学习的人将永葆青春。北大哲学系被称为是“长寿俱乐部”,这些哲学系的教授老当益壮、精神矍铄,但是他们几乎不怎么运动,吃穿极不讲究,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有着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享受钻研学问的乐趣。

    真正的年轻,是依然保持着对新事物的热忱与好奇。你依然会为了读到一本好书而欢呼雀跃,依然会因为一部电影而感动得落泪,依然会穿越大半个中国去听一场演唱会、看一次展览、品尝一番美食。任何一项新生事物的出现,你不是下意识就排斥、批判,而是去了解、去体验、去调查,去弄清楚背后的逻辑。

    所以,去他的中年危机!无论“70后”“80后”“90后”,无论多大的年纪,都可以“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