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时,就去寻找生活的乐趣
我在开办网络电台初期时录过一篇文章,叫《迷茫时,就去寻找生活的乐趣》,作者是李健。那时我还没有购置专业的录音设备,对着手机录了十几遍才算把这篇文章没有错字、一气呵成地录下来。而我之所以选择录这篇文章,则是因为它很符合我一路走来的心境。
别看现在李健身上有很多标签-“秋裤男神”“清华理工男神”“音乐诗人”,其实李健在清华大学电子系读书时也是迷茫过的。刚上大学时,他考虑过出国,但后来发现在清华大学这样高手如云的地方,人的天赋差距很大,他再怎么努力,成绩也比不上班里那些“学霸”-应该叫“学霸中的学霸”更贴切些。到了大三,他甚至还萌生过退学的念头,整天郁郁寡欢。
“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不单青春期,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可能迷茫。对人生感到迷茫,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连“清华理工男神”都有过很长的迷茫期。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直面迷茫,正视迷茫。从某种意义上说,迷茫并不是一件坏事,正如美国的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的开篇中写的:“如果你正在遭遇迷茫之苦,感激它的来临吧,这是成长的礼物,
一种意识的觉醒!比起从来没有迷茫、没有思考过自己的人生状态,我们进步了。”
那么,面对迷茫我们该如何做呢?我曾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你迷茫是因为你懒:“你知道凌晨4点的哈佛图书馆是什么样吗?你知道凌晨4点的洛杉矶是什么样吗?你有什么资格说迷茫?矫情!去努力啊!”这鸡血满满的文字是不是看得你心惊肉跳?于是第二天你就早起背单词、做题到深夜,但是奋斗三天,你又陷入了迷茫?
迷茫是因为懒吗?其实很多人迷茫真的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擅长什么。
就拿我来说,刚上大学时被调剂到了一个冷门专业-这其实不算什么大问题,因为那时候学校有规定,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到大二时可以申请转专业;最大的问题是,我虽然不是特别喜欢当时的专业,可是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读的专业是什么。那时我的室友小超一心想要转到管理学院,每天早起锻炼、背单词、泡图书馆,在“压力友”的督促下,我的成绩倒也还不错。到了大二,她如愿转专业成功,而我因为没有目标,白白浪费了这次机会,依然迷茫着。每每在校园里
看到竺可桢老校长的那两句名言:“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问问自己:第一,到大学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我便会头皮发麻:哦,天哪,这两个问题我一个都回答不上来!
面对迷茫和挫折,李健选择的是用从小就热爱的音乐来安慰自己。在清华求学期间,他写了许多作品,参加了许多大学生歌唱比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寻找乐趣的过程充满了疑惑与困顿,他也曾怀疑过,写这么多歌有什么用呢?但后来恰恰是这些作品给了他自信,使他在迷茫中不断探寻着乐趣,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最终走上了职业音乐人的道路。
因此,迷茫时,就去寻找生活的乐趣,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当然,所谓乐趣,并不是夜夜笙歌,更不是醉生梦死。因为在短暂的狂欢之后,留下的是无尽的空虚和落寞,那不是真正的乐趣。
其实,很多人所谓的“乐趣”,不过是自己不努力的挡箭牌罢了。我有个朋友在一所大专院校里当辅导员,她曾经问一个男同学:“你为什么整天玩游戏?”
“我喜欢玩游戏。”
“但我还听说你喜欢读书,你怎么不去读读书?”
“因为…
…因为图书馆太远了。好吧,其实我也不是那么喜欢读书。”
“那你还有什么兴趣呢?”
“我喜欢摄影。”
“那怎么没见你参加学院的摄影大赛呢?”
“因为……因为要出去采风太麻烦。好吧,其实我也不是那么喜欢摄影。”
“那你喜欢什么?”
“我喜欢玩游戏。”
谈到这里,对话简直没法进行下去了。但我那个朋友耐心得出奇,她又问了一句:“你玩了一天游戏,晚上睡觉前不会觉得空虚吗?”
据说经此一番谈心,那个男同学突然改变了很多,虽然还是会玩游戏,但频率明显下降了。
像这个男同学喜欢玩游戏,只能说是“消遣”,而不是真正的“乐趣”。因为大部分人虽然玩游戏,毕业后却并不会从事游戏行业,他们玩游戏,只是在逃避现实、逃避努力。
真正的乐趣,是你在对它投入和积累后获得的成就感,它绝不意味着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古龙曾在一篇文章中谈道:“办杂志是件非常艰苦的事,也像世上很多艰苦事一样,如果你真的把你的精力和心血投注其中,就一定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别的任何事可以替代的乐趣。创作是一种快乐,是一种生命孕育后的再生,一种经历千
辛万苦后的突破。可是在创作的过程中,那种挣扎的痛苦,那种求全求美的泪痕,也不是其他任何人可以想象的。”
真正的乐趣,会让你心静,会使你专注,你对它投入越多,你的生活就会越充沛丰盈,最后回馈你的是意想不到的硕果。我在大学时,虽然迷茫,虽然没有找到人生的目标,但是我依然会每天去图书馆,依着自己的喜好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为了缓解做题的苦闷,我一边做题一边听了很多歌,这些都为我后来开办网络电台奠定了基础-因为拥有较好的文学修养,我刚开始录文章时尽管没有专业的设备,普通话也谈不上标准,但依然有人喜欢我的节目,觉得我对文章情感的诠释比较到位,觉得我配的歌曲特别应景。我在开办网络电台时,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够成为一些大平台的主播,只是出于喜爱,想要做得更好、更专业,于是不断地练习普通话、学习后期制作,日益精进,以至于有些人误以为我是播音科班出身。
就像李健说的,每个人所拥有的真正乐趣都不会很多,所以要看重它,对之加以经营和投入,尽量变成更大的乐趣。在寻找乐趣的过程中,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找到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