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都能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1

    小可是我在大学辅修英语时认识的女生,我俩专修的都是冷门专业,于是虽顶着名校的光环,却常常感觉身份尴尬。小可比我高一届,从入学年份来说,她是我的学姐,但她上学比较早,年纪比我还小一岁,所以我们就是以这种“她把我当学妹,我把她当妹妹”的奇怪模式相处着。

    小可高挑清瘦,有着一头飘逸的长发,小而挺的鼻梁,皮肤白皙,脸上有几颗可爱的雀斑。除了瘦,其他方面我都是她的反面,个子不高,凌乱的短发,塌鼻子,皮肤暗黄,脸上长满青春痘。但奇怪的是,和她在一起,我丝毫感觉不到有压力,她的美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美,也不是那种软萌甜腻的美,她看上去总是清清淡淡的,平时也不怎么打扮,或许她根本就没觉得自己美吧!

    我们之间的友谊也是清清淡淡的,除了一起上英语课,平时从来没有一起出去逛街或玩乐过,但是大学毕业多年,她是我为数不多的还一直保持联系的外专业同学。我偶尔在朋友圈分享一些小众的法国文艺片如《美丽的约定》《沉静如海》等,反响平平,只有小可还能聊上几句。

    2

    去年清明节,我在

    “凤凰读书”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怀念父亲的文章,我转发朋友圈后,她发消息给我:原来我们竟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我回复几个拥抱的表情,感慨万千:这大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磁场吸引力吧!我们从来没有说起过各自的家庭,可在冥冥之中,有股无形的力量把我们连在了一起。

    我那个时候辅修英语课纯粹是对专业课不感兴趣,而恰好对英语有点兴趣。可为什么大二的时候我有机会转专业却没有转呢?当时我认为英语只是一门语言工具,似乎没有必要作为主专业来学。现在想来,这理由实在好笑,不过是自己偷懒的借口罢了。

    而小可不一样,她修了这么多门英语课程,是想考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跨专业考研有多难?我无从想象。小可告诉我,对于跨专业考英语的人来说,还有一件棘手的事-要考第二门外语。她大二才决定要考研,这相当于从头开始学一门语言,且比别人落后了一年。

    后来我大三,搬到了西溪校区,小可也在这个校区,我们偶尔会在宿舍楼下碰上面,但她总是行色匆匆,脸色苍白,简短说几句就走了。

    3

    转眼到了大三下半学期

    ,我也面临找工作的压力,与小可联系就更少了。有一天傍晚,小可打电话让我下楼来,然后把一把钥匙交到了我手里:“你之前不是说自己的车被偷了吗?我的车你拿去用吧!我快毕业了,马上要离开这里,车子也用不到了,这是车钥匙。”

    我心中涌起一股无名的感动,然后小心翼翼地问她:“你……要去哪里?”“去浙江一家图书馆,是专业对口的工作。”“那不错,考研呢?”话刚出口,我就后悔了,既然选择了工作,想必她这次考研是失败了。小可把额前的几缕长发拨到了耳后,淡淡地说:“没考上。好在这份工作相对轻闲,有充裕的时间看书,明年再战吧!”我至今仍记得那个傍晚,我们坐在宿舍一楼大厅的长椅上,夕阳的余晖透过玻璃门一缕缕洒在她身上,她柔和的脸上隐隐透着一股坚毅。

    一年后我也毕业了,去了浙江一个乡镇工作。那时候我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很迷茫,便找小可聊天,那时才得知她第二年考研还是失败了,准备继续考。

    我试探性地问她,要不,换个专业考?或者,换个学校考?可能会简单点。

    她断然拒绝了,说从来没想过

    考别的学校、别的专业。

    4

    后来我在那个山区小镇度过了苦闷的三年,那时候的我整天郁郁寡欢,虚度时光,也很自闭,不愿意跟以前的同**系。当我再次联系上小可,想去她工作的城市找她散散心时,小可说由于家庭的原因,她已经回老家工作了。

    她一共考了四次-她梦想中的浙大英语系的研究生。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失败了。第三次,还是失败了。第四次,那是她离梦想最近的一次,她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对自己说,这次再考不上,就不考了。她终于进了面试,与她一起面试的是一堆比她小很多的“90后”学妹,且大多是英语系本专业,她们谈笑风生,脸上洋溢着青春自信的笑容。她站在她们中间,显得那样格格不入,那一刻,她怯场了。

    面试她的是一位她之前上过课的老师,老师微笑着问她为什么要考英语系。她回想起这些年的经历,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谁知一开口,却磕磕绊绊说不了几句话-她本可以回答得很好,但她太看重这次机会,带着过重的心理包袱,反而发挥失常了。

    四年,她用了最美好的四年青春,去追逐自己的考

    研梦,我多想给她一个完美的结果,可现实不是童话。现实是她失败了,带着四年伤痕累累的心回了老家。

    直到后来我频频参加选调考试却屡考屡败,我才略微体会到小可当时的心境:那种屡屡受挫的挫败感,那种每次给你希望却最终换来失望的煎熬感,那种无法向身边人倾诉苦闷的孤独感。

    5

    如今的我和小可,依然在各自的家乡,做着一份不咸不淡的工作。有一次聊天,我对她说,其实在外人看来,我们的这份工作挺好的。

    “好是挺好的,但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她回答说。

    然后我问,“你结婚了吗?”

    “没。”

    “我也是。男朋友呢?”

    “没。”

    “我也是。”

    我们不由得同时打出了“哈哈大笑”的表情。小可说,刚开始,别人给她介绍,她还会善意地表示感谢,后来就会脱口而出:其实一个人也挺好的!

    如今的我,开始在网络上写作,而小可,也依旧没有放弃英语学习,并尝试接一些笔译的活。我们都朝着各自的梦想在努力,虽然梦想看起来是那么遥不可及,但至少,我们迈出了第一步。

    愿某天重逢,我们都已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