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原文】

    登百丈峰二首·其一

    唐·高适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注释】

    1.百丈峰:在今甘肃武威地界。

    2.燕支:山名,在今甘肃山丹东。

    3.青冥:指青天,形容天空青苍幽远。

    4.霍将军:汉朝大

    将霍去病。

    5.草草:出自《魏书·外戚传上·贺泥》“太祖崩,京师草草”,即不安定的样子。

    【译文】

    早晨登上百丈峰,远远眺望燕支山道。

    汉军留下的营垒高入幽远的云天,胡地的天空更为旷远。

    回想当年霍去病将军,年年在这里征讨匈奴。

    现在匈奴还是没有被消灭,高高的孤山依旧承受着这不安的现实。

    只看

    到高高飞过的大雁,这样的场景真让人感伤不已。

    【创作赏析】

    高适从小家贫,爱好广游,与王昌龄、王之涣等都是好友。而且,因为其才情高远,又有游侠之风,所以总希望可以有一番作为。他年轻时求取功名未成,独自去了边塞体验生活。

    作这首《登百丈峰》时,他已经经历了若干次的官场失意,人生终于步入正轨。也正

    是这个时候,他被人引荐来到甘肃武威地区,给哥舒翰充任掌书记一职。所以,他被派去了临洮做管理工作,从而有时间登上了武威的百丈峰。当他放眼山景,思及匈奴年年来犯的现实,便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登百丈峰》。

    读者都可以从诗中读得出来,作者虽表意感慨,实则察看边疆关隘的地势,大有文治武功之。尤其是诗中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的句子,其感慨之情赫然而出,而“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则深憾国家虚耗征争之苦,却无法将匈奴夷为平地。不过,诗末笔锋一转,唯见鸿雁来往的场景则将作者当时居于边塞,身受功利所束缚的心态表达出来,大有追求长治久安之策的心态。所以,此诗表为写景,实为写政治,两者相融相合,意义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