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你的人生输在没有参与感

    前几天,有个读者在后台给我留言说自己最近过得不太好。他是个大一新生,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外地读书,分到了一个宿舍全都是本地人,只有他一个外地人,他发现他的同学聊天自己都听不懂。虽然室友们都会迁就他,有他在的时候都说普通话,可他还是觉得自己被孤立了。

    每个人身边一定都有这样的朋友,和亲近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个话痨,只要有陌生人在场立刻就变得寡言少语。看上去很酷,其实很无助。即便是能言善道的人,也经常陷入一种尴尬,站在一群人中间永远好像在听天方夜谭,于是只好默默地在喝饮料和上厕所之间循环往复。

    在人生的诸多不幸里,没有参与感一定能排进前三名。

    一个喜欢剖析自我的朋友说:“我可能过了一个假的人生。”

    他说自己努力了小半生,满足了对人生的各种憧憬,也过上了不错的人生,可总觉得生活少了那么点感觉。

    大多数人的生活都缺少了那么点感觉,看上去还不错,被一些人鄙视,被一些人羡慕,但总觉得生活好像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念书是给爸妈看的,

    工作是给老板看的,结婚是给全家人看的。越活越不明白自己到底在意什么。

    很多人都说,因为没钱,所以对生活没有话语权。可是,有钱的人照样没有话语权。参与感的丧失是不分阶层、不分贵贱的。

    你可能并不知道,这种虚假的人生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有一次和嫂子去逛街,路过一家特别可爱的文具店,忍不住走了进去。店里有一对母女正在挑文具。

    两人的衣着打扮都很普通,长相也不起眼。但她们的互动还是引起了我的注意。

    妈妈拿着一个购物筐扫货,每次拿起一件商品都认真地看着产品说明,翻来覆去地看。而一旁的女儿却恍惚地左顾右盼,一会儿拿起橡皮摆弄一下,一会儿看着路人歪头傻笑。

    明明是给她买东西,却好像和她没什么关系。

    嫂子也注意到了这对母女,忍不住在一旁感叹,妈妈越能干,孩子将来越受罪。

    讲真,自理能力弱事小,没有参与感才可怕。

    今天你帮她挑了铅笔橡皮,明天帮她挑了学校专业,后天可能还要挑婆婆老公,于是,你的表情就像观众席上的打分器,你的

    喜怒哀乐成为她选择的标准。

    这完全就是一个虚假的人生。

    属于自己的人生,都是从参与感开始的。

    十年前,如果有人问我,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只会说两个字:自由。

    那时候,我被困在学校里,每天只有两件事:上课和做题。大部分人的高三生活都是如此,住在学校,心却在世界。那时,我做什么都很认真,读书考试、当课代表、搞社团活动,可每件事都是为了让别人高兴。

    那一扇校门把你隔绝在这个世界之外。讲真,当时我觉得那就是一座监狱。心里知道读书好,明白上大学有多重要,但心里就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因为无论我多么努力认真,都是为了别人开心。

    十年之后,我庆幸地拥有了这两个字,不是因为我有了很多钱,或者有了满意的生活,而是我学会了参与生活的每一个部分,让它从感觉上属于我。

    这一切都是在上班之后我才慢慢明白的。

    初入职场,总有一种随大流的心态,总喜欢揣摩老板和同事的心思,又怕自己做错事。所以,自以为聪明地跟着大家的步调。每天准时上下班,

    月底拿一份工资,也没想过什么事业发展,过着走一步说一步的心态,慢慢地就养成了习惯。

    结果可想而知,虽然这么多年我花了不少心思在工作上,同事交代的每件事我都很重视,成绩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可往往到了升职的关键时刻,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后来,我认真地去找最nice的一个老板聊了一次,我想知道那一点点到底是什么。他只提醒了我一句,我觉得你可能明天就不干了。

    对天发誓,我没有。

    但我明白他的意思,我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劣质的打工者的心态。这种心态说白了,就是没有参与感。

    工作里有没有参与感,差别是很大的。没有参与感,你只是在完成工作。有了参与感,你就是主导者。而决定你能走多远的恰恰就是这一点点主动和被动的差别。职场上,比实力更重要的是态度。而参与感就是一个人最好的态度。不是你能做得多好,而是比别人多想多少。

    每每说起打了鸡血一样的同事,朋友们都感叹,我们可能找了一份假工作。你的眼里只有一天的工作,别人眼里却有十年的

    。

    说实话,我并不是对工作没有热情,也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从来没想过自己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曾经听过一句话,人生是一个失去再寻找的过程。走了一圈,我们不过是在捡拾自己已经丢掉的东西罢了。参与感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在童年丧失,成年之后重新学习。

    那么,怎么培养参与感呢?

    我想,首先你得学会收回生活的掌控权。往大了说是做好规划,往小了说就是从一点一滴开始培养自己做决定的能力。这两件事,哪一件都不容易。想象力和决断力是大部分中国孩子的硬伤。

    其次,是偏见。这一点其实更影响我们融入一个群体和一种生活方式。很多人都说生活无趣,但其实是我们从没给过它机会展现有趣的一面。就像开头的那个读者,他其实并没有做过任何融入的尝试和努力。

    生活里最不爽的事莫过于一切都和自己无关。可事实上,桩桩件件都是你自己妄下判断,把自己隔离在朋友圈之外。说实话,交朋友也像买鞋一样,好不好穿,试试才知道。很多时候,不是别人孤立你,而是你自己孤立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