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悲伤如河,通往的也许是开阔
愿你把生活里的悲伤熬成扑鼻的茗香
人生之路,困难重重。所到之处,处处有悲伤。生活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它永远不会只有光彩夺目的那一面。
这个道理我懂,但我经常忍不住思考,为什么日子过得那么好,我们却依然难过。这种悲伤不是哭泣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背景色。
或许,你可以先试着回答这个问题:你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朋友,得到的答案大多是“我的脸太圆了”“我的腿太粗了”“我太矮了”“我太内向了”“我都三十岁了还没结婚”诸如此类。
有很多缺陷,对吧?
我身边有不少女性朋友,经常被这样的问题困扰。无论身边的人说什么,她们都觉得自己有缺陷。
其中有一个闺蜜,从小就因为长相吃了不少亏。小时候婴儿肥加上眼睛小,经常在学校被同学嘲笑,连家庭聚会上都不时有人拿她的长相调侃。
所以她的性格一直很内向,不爱和别人说话,也因此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读书上,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后来,她还开始热衷健身跑步,练出了一副好身材,大家都夸她越长越漂亮,可她始终摆脱不了过去的阴影,特别是那双小眼睛。每次,身边有人夸奖某某姑娘眼睛大的时候,她都觉得是打在自己脸上的巴掌。
人都有一种倾向,喜欢放大自己的缺陷。她执着了很多年,甚至在怀孕的时候最担心的都是以后孩子长得像她怎么办。结果,女儿真的很像她。
不过女儿的出生反倒让她学会了很多。
她女儿的长相虽然像她,但性格却像爸爸,从小特别爱笑,又很少哭闹,每次她带女儿出去溜达,邻居们都称赞这个孩子喜庆。也因为活泼开朗,在成长的岁月里,她一直很受欢迎,和闺蜜小时候总是把自己蜷缩在角落里的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闺蜜后来跟我说,孩子真是老天给她的礼物,让她能学着放下这么多年心里的伤。过去,她一直暗自为孩子的未来忧虑,而如今,她不仅不再担心,还从孩子身上学会了自我欣赏。
如今的她,轻松自如地调侃自己的眼睛小,洒脱地拿着上学时的照片讲述那时候自己因为长得不好看而做过的傻事,比如拒绝了一个她很喜欢的人,比如忍住了很多她想说的话。
而从那时起,她才知道,原来这么多年
以来,她才是伤害自己最深的那个人。
说到她,我想起李亚鹏做客《朗读者》时提到的一个词:礼物。
孩子就是父母的礼物。而他也有一个礼物:一个不完美的小孩。
就像李亚鹏说的,李嫣是个“足够特殊”的孩子。先天缺陷加上父母的知名度,从她还没降临到这个世界上起,就引发了无数的争议。当这对明星夫妻决定带着这个有缺陷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又遭遇了婚变。这个特殊的孩子又变成了单亲家庭的一员。
讲真,起初我十分不赞同明知道孩子有缺陷,还固执己见地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毕竟放眼身边,身体健康的孩子都难免受到心灵上的伤害,更何况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呢?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不能想象他们要遭受多少异样的眼光。
可是,这几年,李嫣这个可爱的孩子频频出现在社交网络上,从她开始背着爸爸妈妈偷偷地放出自拍照,再调侃一句“菲姐的时尚只有我能跟得上”的时候,当她在爸妈的鼓励和支持下去帮助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会不会有一点后怕险些失去这个小天使?
李亚鹏给女儿写下了一句话:“上帝给了你这伤痕,我要让这伤痕成为你的荣耀。”想来,这个世界上哪有一条划定健全和残缺的线。史铁生说,如果残疾意味着不完美、困难和阻碍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是残疾人。
这一点毫无疑问。
我们的眼睛好像一枚放大镜,能把缺点无限地放大,一个人最丑的样子永远在自己的眼里,连万人迷娜塔丽·波特曼都说自己刚上哈佛的时候得了“骗子综合征”,觉得自己得到的一切都不真实,觉得自己好莱坞明星的身份配不上哈佛这顶桂冠。
有时候,我们无法把荣誉和成绩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内心就会对自己极度怀疑。外在的缺陷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认知偏差。
多芬曾经拍摄了一条公益广告,邀请美国一位刑侦画家为一些女性画像,画师不会和当事人接触,只是根据她们本人的描述制作一幅画像。紧接着邀请陌生人描述她们的样子,再画一幅画像。当这两幅画像同时被放在一起的时候,所有人都震惊了。
因为她们是这样描绘自己的:
“我的脸又圆又肥。”
“我年龄越大,雀斑也越多……”
“我觉得我的前额真的很大。”
而别人的描述是这样的:
“她很
瘦,你可以看到她的颧骨。”“她的下巴很小很漂亮。”
“她的眼睛很漂亮,说话时会发光。”
“蓝色的眼睛,可爱的鼻子。”
在自己眼中,我们永远是沮丧的、忧郁的、低落的、自卑的,而在别人眼里,我们是阳光的、可爱的、乐观的。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因为她们从来不知道自己这么美。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可往往在生活中人们只能看见自己的短板。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一个人比你更加了解自己。人生在世,你要做的不是如何符合世界要求完美的标准,而是要让世界看见你的独特之处。而不懂自我欣赏的人,永远无法迈向更广阔的世界。
这个世上没有所谓的残疾人,唯一的一种缺陷,就是你的眼睛从来看不见自己的美好。自我欣赏从来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你得在一点一滴中学习信任自己。
经常有读者在后台给我留言说,道理我都懂,可日子还是过不好。
其实,我身边很多朋友也是这么说的,每天看着朋友圈的那些分享,还有长辈不时发来的劝解,道理说得比谁都溜,生活却过得比谁都苦。
好友Ashley单身的时候,喜欢看我写的东西。她每天津津乐道地跟我探讨女人独立自由的话题。她不是个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但是相信每个女人都得靠自己,她几乎天天捧着这类书。可是谈恋爱之后,情况却发生了逆转。
上个月,Ashley约我去喝下午茶,没等到我坐稳,她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着我的手,滔滔不绝地说起她最近的纠结。
她这几天正在琢磨和男朋友结婚的事。两个人谈了几年,也差不多该结了,她也想有个属于自己的温馨小家。可是,问题随之而来。
两个人的原生家庭和二十多年的人生都是一堆问题,性格也是各种缺陷。男朋友不爱说话,大事小事都喜欢自己扛。而她呢,从小父母不在身边,是个没什么安全感的人,总是担心有人离开她,有时候忍不住作一下。
她滔滔不绝地给我阐述着这几个月来,她潜心研读的有关两性关系和原生家庭的各种着作,然后疑惑地看着我问:这婚到底能不能结?
很多人都是这样,这几年心理学很火爆,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分析别人。他们喜欢告诉你,有这种表情的人心里一定有鬼,有那种行为的人其实没那么爱你。
把男人
说得一无是处,好像怎么做都不对。把女人说得犹豫不决,看谁都是一身问题。
特别是结婚这件事,困难重重。不少人在后台给我留言的时候都提到明白得越多,越不想结婚。
Ashley就曾经有点失望地跟我说:“过去我觉得结婚是件特别正常的事儿。现在我搞不懂人为什么非要结婚呢?钱、爱、性都和结婚没什么必然的关系。结婚之前,自由自在。结婚之后,责任重重,经营婚姻又那么不易。生活本来就够苦的了,何必再自讨苦吃呢?”
听着是那么回事的,但仔细想想还是没看懂生活。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段话:起初,我们揣着糊涂装明白。后来,我们揣着明白装糊涂。好多事,一用力就会拆穿,一拆穿,就会失去。成人的世界,总是那么脆弱。
这句话我只同意一半,生活就是拆穿,但还有另一半他没说,拆穿之后,你要怎么面对有瑕疵的生活。
知缺陷却不纠缠于缺陷,才是面对人生最勇敢的姿态。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增长的见识、思考过的人生,都不能给你一个完美世界。
前几天和闺蜜们聊起减肥的话题,春天来了,养了一冬天的膘难免让人焦躁。一个姑娘突然发了一页书的照片,上面写着“女性减肥失败的可能性特别大,这没有什么好惊讶的,因为很多女人定下的目标完全不切实际,令研究者匪夷所思。她们照着镜子,做着不可能实现的梦:拥有苗条的曲线。36-24-36的理想三围还不够,还要4号臀围……”
这是《意志力》里的一段话,说得真对。
人为什么对生活绝望,不是因为生活不美,而是因为你自己活在梦里啊。
有个同事,是个凡事爱琢磨的辣妈,从备孕开始就一直不停地看各种育儿书籍,越看越焦虑,整天皱着眉头说,这养孩子怎么不容易,小时候爱生病,长大了太调皮,不仅发愁智商,还担心他心理会出问题。
她总问我们,你说我是全职陪着他好呢,还是上班让他独立一点好呢?不陪怕孩子没安全感,陪着又担心他太依赖她这个当妈的。好像怎么做都不对,简直愁死了这个当妈的。
最后,把责任怪在书身上。
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读了那么多书,日子却越过越辛苦。懂得多了,好像反而难走。不过,不是读书不好,而是你没想明白读了半天书到底能
得到什么。
你能养成一个完美无瑕的孩子吗?
你能给他提供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吗?
显然,都不可能。
对于人生,于丹有一番评论我非常喜欢。
生活都挺残酷。可以说生活就是一锅滚开的水,它一直都在煎熬你,问题是你自己以什么样的质地去接受煎熬,最终会看到不同的结果。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你的面前有三锅水,都是滚开的,你试着往第一锅水里扔一个生鸡蛋,往第二锅水里面扔一根生的胡萝卜,往第三锅水里面扔点干茶叶。
生鸡蛋,最开始很鲜亮、很柔弱,内质都是流动的,像我们鲜鲜亮亮的、满怀梦想的心,但是在生活里熬啊、煮啊,最后煮**,愤世嫉俗,以偏概全,觉得这个世界很艰难,人心很险恶,前途很渺茫。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人,充满了抱怨,这是被生活煮硬的人。
再看胡萝卜,胡萝卜一开始有款有型,鲜鲜亮亮,但是最后成了胡萝卜泥了,就如同被生活煮软了的人,“好好先生”,大家人云亦云,为别人活着,服从别人。这种人固然挺善良但失去了自我。
再看茶叶,茶叶同样是受煎熬的,但是恰恰是这种煎熬沸腾,使得它所有的叶片都舒展开,起伏着,把自己的能量释放出来。
在被这个社会成就的同时,它也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锅香茶,这就是彼此的成全。我们能做什么?我们不能要求社会降低温度,不再沸腾,减少煎熬。我们只能选择自己
是一个生鸡蛋,是一把干茶叶,还是一个胡萝卜。我们能选择的是自己。
一个人懂得越多、经历得越多,越会发现,生活四处都是坎坷。无论你学了多少知识,积累了多少见识,生活还是经常要给你泼冷水。成熟的人,不会期待生活完美,而是经历过悲伤,却把悲伤熬成了扑鼻的茗香。
这样的人明理又通透。所谓明理,就是看透生活是怎么回事。而所谓通透,就是即使生活不完美却依然用心热爱,认真生活。
成熟的人面对生活不是真糊涂,而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而这装糊涂的背后无非是不计较。
很多人书读得不少,却依然不幸福。因为知识和道理,光知道没有用,你还得学会忍耐和接受生活不完美的样子,寻求改变。就像罗曼·罗兰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