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教皇的崛起,让罗马皇帝贬值了

    在罗马帝国,皇帝是兼任最高主教的,并不存在教皇一职。在西罗马后期,利奥一世因劝退匈奴首领阿提拉,在***届的威望暴增,而当时的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表现非常懦弱,兼任着大主教的身份却起不到****的作用。利奥一世众望所归,瓦伦提尼安三世将兼任的大主教之职位授予了他。利奥一世以后,罗马大主教就改称罗马教皇,是罗马***的最高领袖,但从法理上讲,还是由皇帝任命。后来,西罗马灭亡,皇帝没有了,但罗马教皇还在,而且形成只有教皇加冕的皇帝才合法的传统。这样,去罗马城加冕,成为诸位以“罗马皇帝”继承人自居的各位国王的追求。

    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查理曼成功加冕,掌握了教皇的任免权,奥托一世也成功加冕,掌握了教皇的任免权。但是,后来随着***会的腐化堕落,一部分僧俗封建主从教会内部渐渐兴起改革运动,同时反对世俗封建主控制教会,主张教会独立,反对俗界授职权,出售教会职务,要求调整教会与国家的关系,强调教权高于王权,鼓吹重振教皇权威。罗马教廷对世俗政权干预教会早怀不满,便趁机积极支持教会改革力量,借以打击世俗皇帝的权力。

    自教皇列奥九世起,每年都在罗马城召开宗教会议,把决议和教皇指示带到各地,从而提高了教廷的威信。原先帮助履行祈祷任务的****,逐渐转变成为由强大教会诸侯组成的集团。1058年,教皇尼古拉二世接受主张教会改革的修道士希尔德布兰献策,同意大利南部的诺曼人结盟,对抗德意志皇帝。1059年,罗马教廷在拉太朗教堂举行会议,宣布将选举教皇的大权授予罗马****,从而排除罗马贵族和德意志皇帝在教皇选举中的影响。这两件事挑起了皇帝和教皇的权力之争。

    米兰的僧侣封建主反对教会改革,反对由驻米兰的教皇使节召开宗教会议。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为了维护“罗马皇帝”的权力和权威,也乘机插手教会事务,并打破由教皇主持主教授职仪式的惯例,于1072年把象征主教职位的指环和节杖授予被教皇拒绝承认的、反对改革运动的大主教候选人。这是“罗马皇帝”对教皇的直接反击。

    1073年,希尔德布兰当选教皇,称格雷戈里七世,教皇与皇帝的斗争更趋激烈。1075年,格雷戈里七世毫不犹豫地反击“罗马皇帝”,发布《教皇敕令》,宣布禁止君王、贵族行使神职任命权。敕令宣称:“唯有教皇一人具有任免主教的权力”“唯有教皇一人有权制订新的法律”,拥有“决定教区划分和设立**区的权力”,并声明“教皇有权废黜皇帝”,“一切君王应亲吻教皇的脚”。1075年12月,格雷戈里七世警告干预米兰大主教席位的亨利四世,如果他不服从教皇命令,将受到逐出教会的惩罚。

    亨利四世把教皇的行动看作是公开的宣战。他毫不示弱,1076年1月在沃尔姆斯召集德意志主教会议,指控格雷戈里七世靠狡猾手段和金钱拉拢爬上了教皇宝座,滥用权力,荒淫放荡等。亨利四世宣布废黜教皇格雷戈里七世。但是,亨利四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沃尔姆斯宗教会议的决议并未能使教皇格雷戈里七世下台。

    相反地,格雷戈里七世在同年耶稣复活节前四旬斋期间召开的宗教会议上,利用当时德意志局势不稳,发布敕令,废黜亨利四世,将其革除教籍,解除臣民对皇帝效忠的誓约。德意志诸侯反对派立即作为罗马教廷的同盟者,开始反对德意志皇权。1076年夏,士瓦本公爵鲁道夫、巴伐利亚公爵韦尔夫和克恩滕公爵贝特霍尔德等在乌尔姆**,商讨选举一位新国王。

    许多贵族则主张:只要

    亨利四世尊重大封建主的自主,他们还承认亨利四世为皇帝。格雷戈里七世也准备撤回废黜和放逐令,只要亨利四世向教皇的要求让步。1075年10月,在特里布尔召开的诸侯**上,准备妥协的多数派最后贯彻自己的意图:教皇应当作为仲裁者,越过阿尔卑斯山来裁决皇帝和诸侯之间的冲突。要求废黜皇帝的集合在士瓦本公爵鲁道夫周围的激烈派则声称,如果亨利四世在1年之后仍处在放逐之中,他们就不承认他为皇帝。

    教皇和国内贵族的联合让亨利四世陷于孤立。他既不愿接受教皇的仲裁,但又必须摆脱被放逐的地位,不得不向教皇屈服。1077年1月,亨利四世带少数随从到意大利北方教皇住所卡诺沙城堡外,赤足披毡,在风雪中等候3天,求教皇赦罪。在得到赦罪后,亨利四世才返回国去。

    教皇原来由皇帝任命,而现在皇帝却要低三下四地求教皇赦罪,这意味着罗马教廷权力达到顶峰,也意味着“罗马皇帝”亨利四世在权力之争中处于屈服地位。当然,亨利四世也不是一无所获,他使诸侯反对派失去了另立国王的借口,也成功阻止了格雷戈里七世越过阿尔卑斯山充当王权和诸侯之间的仲裁人。诸侯中的激烈反对派于1077年3月在福尔希海姆选举士瓦本的鲁道夫为德意志国王。亨利四世在巴伐利亚的低级贵族、士瓦本的贵族(包括高级贵族)和莱茵城市的支持下,把反对派赶向东方,限制在萨克森。

    教皇格雷戈里七世又玩弄阴谋,挑动双方进行内战达3年之久,自己则坐山观虎斗。1080年,鲁道夫胜利,教皇格雷戈里七世立刻把他加封为皇帝,再次宣布废黜亨利四世。不久,亨利四世转败为胜,鲁道夫在与亨利四世的战斗中死去,反对派瓦解。

    战胜国内反对派诸侯后,亨利四世于次年进军意大利,目的是用武力压服在1080年再次对他宣告放逐的教皇格雷戈里七世,围困罗马城达2年之久。教皇格雷戈里七世向诺曼人求援,但诺曼军还未到,罗马城已被攻陷。格雷戈里七世南逃萨莱诺,次年去世。亨利四世另立一个教皇,称克雷门三世。当诺曼人的军队逼近罗马城时,亨利四世撤兵而去。诺曼人遂进入罗马城,抢劫了3天后,放了一把火,将罗马城烧毁了三分之一。

    罗马教廷中的改革派又于1088年选出**皇乌尔班二世,并与德意志南部反“罗马皇帝”的诸侯联合起来。1090年,亨利四世又进军意大利。但是,伦巴德造反了,韦尔夫公爵造反了,他大儿子康拉德也转向教皇派,并且他们结成联盟,切断了他回德意志的路。亨利四世困居在威尼西亚,直到1097年,在与韦尔夫家族妥协后才返回德意志。

    在1098年,亨利四世的二儿子亨利五世作为继承人加冕为德意志国王。在萨利安贵族反对派日益增多,和许多诸侯推举新君王的意图日益明显的情况下,亨利五世担心他和父亲都将失去王位,为此他暗中与某些贵族结盟,并许诺他在亲政后将放弃父皇的敌视诸侯政策和尊重贵族的特权。这显然与“罗马皇帝”亨利四世的想法不一致。

    1104年夏,巴伐利亚公爵公开反叛“罗马皇帝”亨利四世,萨克森也出现贵族叛乱征兆。令人惊讶的是,亨利五世也投入到诸侯阵营并成为诸侯反对派盟主。“罗马皇帝”亨利四世依靠一些陪臣,已经在莱茵地区、纽伦堡、雷根斯堡和维尔茨堡等城市与诸侯反对派对抗。但是,他的力量已不足以改变不利形势,于1106年含恨去世。贵族反对派对于中央皇权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亨利五世虽然是诸侯反对派盟主,但长期扮演贵族所赋予的无足轻重的角色。他不甘心这样碌碌无

    为,要求确认他全部主教授职权和加冕称帝。教皇帕斯卡尔二世的答复是:亨利五世只有放弃宗教权力才能为其加冕。这一答复令亨利五世很生气。

    1110年,亨利五世率军进入罗马城,把教皇帕斯卡尔二世连同****们逮捕监禁,强迫教皇帕斯卡尔二世承认皇帝对教会选举产生的主教、修道院院长有任免权,以此换取释放。在压力下,帕斯卡尔二世不得不满足亨利五世的要求并为其加冕,但不久又反悔,于1112年召开拉太朗宗教会议,推翻了协议。

    亨利五世再次出兵,把教皇帕斯卡尔二世驱逐,另立**皇卡立克斯特斯二世。但由于亨利五世力图削弱诸侯的领地、扩大王室领地,很快又形成以美因茨大主教和萨克森公爵为首的诸侯反对派。1121年,亨利五世与威胁要废黜他的诸侯反对派达成妥协:如果亨利五世再次进攻诸侯,诸侯有权结盟反对他;而诸侯也允诺,在罗马教皇和皇帝之间进行调停。

    1122年,教皇卡立克斯特斯二世与“罗马皇帝”亨利五世签署《沃姆斯宗教和约》。和约规定:在德意志,主教由教士选举产生,产生分歧时皇帝有干预权;当选主教由皇帝授予象征世俗权力的权杖,然后由教会授予象征宗教权力的指环和牧杖;在意大利和勃艮第,皇帝无权干预主教和修道院长的选举,由教会对当选者先授予宗教权力,6个月后皇帝方可授予世俗权力。

    和约是双方妥协的产物。教皇与皇帝争夺****权的斗争,本质上是争夺主教领地上的政权和征税权的斗争。结果,教皇削弱了皇权对教会的影响,但没有实现教权高于世俗权力的目的;“罗马皇帝”享有对德意志教会的一切权力,因为教会在德意志不可能违反皇帝的意志而合法行使权力,但皇帝在意大利和勃艮第的世俗授职权纯属形式。从此以后,地方贵族势力越来越不喜欢皇帝集权,因而也对“罗马皇帝”失去了敬畏。

    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王朝的罗退尔三世死前,已把帝位传给女婿。各公爵和主教惧怕强大皇权延续,就另选他们认为势力最小、性格懦弱的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三世为皇帝。康拉德三世却不甘为傀儡,与德意志最强大的另一家族威尔夫家族长期激烈斗争,但至死也未见输赢。康拉德三世无暇顾及意大利事务,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帝国历史上第一位未去罗马城加冕的皇帝,而这更降低了“罗马皇帝”这个称号的分量。

    1152年3月4日,康拉德三世哥哥的儿子腓特烈一世当上皇帝。腓特烈一世以恢复“罗马皇帝”的权威为己任,一生四处征战,努力恢复奥托一世时代的强盛与荣耀。

    腓特烈一世像奥托一世一样雄才大略,野心勃勃,但所面临的形势却今非昔比。在国内,大贵族势力日大,越来越不尊崇皇帝的权威;在外部,英法已经大大加强了王权,国势强大起来,更重要的是,昔日俯首帖耳的教皇经授职权之争已与皇帝平起平坐,国内教会贵族更加听命于教皇而不听令于本国皇帝,形成新的分裂势力。

    腓特烈一世审时度势,认为要想恢复“罗马皇帝”的权威,巩固和提高自身地位,威压内外敌手,首先必须夺取意大利、制服罗马教皇。因为制服了罗马教皇,通过实力宣告“罗马皇帝”有任命和管理罗马教皇的权力,国内不尊崇皇帝的贵族以及国外觊觎的势力,将不得不慑服。毕竟,当时大多数国家和公侯都深受罗马帝国影响,信仰***,将***的最高教权置于“罗马皇帝”之下,**其他不服从的人就名正言顺了。

    1153年,腓特烈一世率军攻入罗马城,强势要求罗马教皇加冕他为“罗马皇帝”。罗马教皇不甘失势,在加冕问题上对他

    百般刁难纠缠,直至1155年6月18日才勉强为之加冕。

    经此一事,腓特烈一世倍感教皇权力的威逼与制约。于是,他利用罗马法复兴的成果,于1157年在帝国名称上冠以“神圣”,直接与罗马教皇自命的“神圣教廷”称号抗衡。

    不仅如此,他还仿效奥托一世随意废立教皇。1161年,罗马城出现教会选举的教皇与皇帝册立的教皇对峙的局面。1165年,腓特烈一世拥立的教皇巴塞尔三世发布圣谕,承认神圣罗马帝国具有与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相同的性质、地位和权力。这就承认了查理曼和奥托一世“皇权高于教权,高于各国王权”的原则。政教之争达到顶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领先一步。

    不过,腓特烈一世法理上的权力要靠牢牢控制意大利才能真正实现。否则,一纸宣告,那些有实力的国王或者公侯不承认,最后也是空话一句。历史发展到此时,腓特烈一世无论实力多强大,都无法实现牢牢控制意大利的梦想了。因为此时意大利各城市已相当强大,他们奋起反抗帝国的统治与剥削。腓特烈一世武力征服他们非常困难。更重要的是,法国、英国和东欧各国都不能容忍这个强大帝国再度君临欧洲,东罗马也不希望意大利再次出现强大帝国,因而都纷纷牵制破坏。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腓特烈一世在加冕“罗马皇帝”后,就全力去恢复和加强“罗马皇帝”的权威。他一生六攻意大利,略地毁城屠掠一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到自己彻底无能为力为止。可以说,腓特烈一世是对“罗马皇帝”最具情结的帝王。

    1166年罗马之战和1176年雷纳诺之战,腓特烈一世的精锐骑士死伤殆尽,他只身脱逃。遭此惨败后,他只得签约放弃对北意大利诸城的一切要求,并承认教会选举的教皇是唯一合法的。1179年,罗马教廷又制定新的教皇选举法,将过去一致同意原则改为超2/3的多数原则。这样,昔日皇帝利用亲信大主教阻挠破坏教皇选立的一贯手法也告失灵。腓特烈一世已经完全失去了反击教皇的机会。

    不仅如此,腓特烈一世以外战解内忧的国策也获得适得其反的结果。各公爵在连续对外战争中拥兵自重,他们的反对迫使腓特烈一世屈辱地匆匆结束征讨意大利之战。1180年,腓特烈一世强行分割了反对者“狮子亨利”的全部领地,进而剥夺了他的职权与爵位。腓特烈一世从巴伐利亚划出一个单独的公爵领地——奥地利,从萨克森划出威斯特伐利亚公爵领地,又把律贝克收归皇帝直辖,此即“帝国城市”首例。

    1190年,“伟大的皇帝”腓特烈一世死于十字军东征途中。“最强大的教皇”英诺森三世却在神圣罗马帝国首次皇权大危机时登上了历史舞台,把皇权打得一蹶不振。

    1198年6月,神圣罗马帝国内战爆发。教皇英诺森三世于1205年为腓力普加冕,意在乘其求助之机压倒“罗马皇帝”。1208年,巴伐利亚-普法尔茨伯爵奥托四世谋杀腓力普后继位。亨利六世的儿子腓特烈也于1212年宣布为皇帝。为了争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位,他们分别在英国和法国的支持下打了一场四年之久的“代理人式的内战”。此时,“罗马皇帝”这个称号威信扫地,已经没多少尊严和号召力可言。

    为了保住没有什么尊严和号召力的“罗马皇帝”之位,腓特烈向罗马教皇屈膝讨好,许诺顺从。教皇英诺森三世见“罗马皇帝”已经顺服,就于1215年宣布废黜奥托四世的皇帝之位,加冕腓特烈为皇帝,称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并不是真正屈服于罗马教皇,而是想暂时退让,以寻机重占意大利以反抗**皇的欺压。为此,

    他不惜向国内教俗大贵族做出重大让步以求得他们的支持。

    1220年4月,他在法兰克福发布国务诏书《教会公侯特权法令》。1232年4月,腓特烈二世又发布《(世俗)公侯特权宪章》。这两份诏书授权教俗大贵族随意建立城堡和城市,在各自领地内拥有设卡、征税、铸币、司法的全权,并公然称他们为“一邦之君”。诏书打击了那些支持王权的城市,禁止他们结盟,禁止收留入城农民。不过,腓特烈二世始终没看清楚恢复“罗马皇帝”权威以及打击教皇,与那些大贵族所期待的是完全相反的。因此,腓特烈二世对大贵族做再大的让步,也不可能赢得他们真正的支持。

    果然,对大贵族的让步并没有为腓特烈二世换来在意大利的胜利。伦巴德城市与教皇结盟,在1249年法塞尔塔战役中大败腓特烈二世,俘获腓特烈二世的儿子及3000官兵。次年10月,腓特烈二世在悲戚中死于意大利。

    通向罗马之路至此已被断绝,恢复“罗马皇帝”权威已经没人支持了,但其后代仍如飞蛾扑火般接踵而来。霍亨斯陶芬家族最后一个男后裔,15岁的小康拉德所率7000骑士,在1268年8月23日塔利亚科佐之战中全军覆灭,他被俘后在那不勒斯被斩首。从此,该家族灭绝,神圣罗马帝国在欧洲的优势丧尽,意大利实际上已脱离神圣罗马帝国。而“罗马皇帝”的号召力也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无论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还是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王朝,都以“罗马帝国继承人”自居,都想打着“罗马皇帝”的旗号,控制教权,成为又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但两个王朝的数代皇帝加起来几百年的努力,最终都失败了。

    他们失败的原因并不是“罗马皇帝”这个称号没有吸引力,而是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基本形成,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有了显着提高,皇帝热衷恢复“罗马皇帝”的权威,而各地公侯则为了维护其小利益与教皇相互支持,反对或者暗中阻碍皇帝实现梦想。因为,如果皇帝实现了恢复“罗马皇帝”的权威,将政权、军权、经济权以及教权等所有权力集于一身,那么他们将会丧失很多利益。

    德意志处于欧洲中部,成为东欧与西欧、南欧与北欧进行贸易的必经之地。德意志各城市的中介贸易占据重要地位。因此,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王朝的皇帝们虽然拼尽全力去恢复“罗马皇帝”的权威,但遇到的内部阻力也是空前的。加上罗马教皇企图通过***影响欧洲各国,不甘心回到罗马帝国时代的教权从属于皇权,而希望实现那些公侯们所期待的教权高于皇权,萨克森王朝的皇帝们自然无法实现梦想。

    双方长期斗争的结果是,萨克森王朝的皇帝失败了,罗马教皇以及那些反对皇帝权力高度集中的贵族赢得了胜利。但是,这种胜利只是短暂的。从长期来说,那些贵族们输得很惨,导致德意志无法拥有英国和法国那种王权集中的对外具有整体竞争力的格局。这也是后来意大利和德意志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落后于英国、法国以及西班牙的原因之一。

    东罗马是悲催的,同时也是非常幸运的;东罗马是幸运的,同时也是非常悲催的。东罗马延续了一千年,但那是悲壮的一千年。它于强敌入侵前从罗马帝国分裂而来,随后一直与强敌有缘,遭受匈奴人暴虐,被萨珊波斯狂打,让阿拉伯人屡屡围攻首都,被塞尔柱***蚕食,被诺曼人、威尼斯人、德意志人群殴,最终灭于奥斯曼土耳其人之手。东罗马皇帝几乎都是在悲情中度过的,有雄才大略的不多,善于抓住战略机会的不多,虽然上天屡屡给它生存和复兴机遇,但最终还是于绝望之中灭亡了。千年悲情,千古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