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多用脑——饿老鼠与布利斯效应
我国历史上的虞国君主昏庸无道,贪欲膨胀,他看上了晋献公以借道伐虢为要求送来的良马、宝玉,忠臣宫之奇劝谏说:“虞之与虢,唇之与齿,唇亡则齿寒。”虞国君主却不以为意,只看到眼前。于是借道给晋**队,晋**队灭了虢国,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虞国君主最终落了个亡国的下场。
相反的例子是,齐景公嗜酒如命,他可以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大臣弦章上谏说:“君王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好了。”另一个大臣晏子后来参见齐景公,齐景公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死他,我如果听他的话,以后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乐趣了,若不听的话,他又不想活,这可怎么办才好?”晏子听了便说:“弦章遇到您这样宽厚的国君,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纣王,不是早就没命了吗?”于是齐景公果真戒酒了。
这两个例子,表面上看一正一反,一个是臣子劝谏,君王采纳,另外一个是没有采纳,因此有了两种不同的结果。从深层次去看,是两位国君,一个不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一个懂得节制欲望。正是因为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所以最后齐景公成了一代明君。
美国科学家麦凯于1925年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群刚断奶的幼鼠分为两组,分别放在两只不同的笼子里喂养。甲组享受“优惠待遇”,每日给它们充足的食物,让它们饱食终日;而乙组则遭到“歧视待遇”
,每日仅提供给它们相当于甲组60%的食物,故意让它们饿着。
实验结果大大出乎麦凯的意料:甲组老鼠的寿命难逾千日,没到中年便“英年早逝”;而乙组时常饿肚皮的老鼠则寿命翻了一番,享尽高年之后才寿终正寝,而且它们的皮毛光滑,皮肤紧绷,行动快捷。更加耐人寻味的是,它们的免疫功能乃至性功能都比甲组的老鼠要高。这就是饿老鼠与饱老鼠效应。
此后,为了论证这一普遍真理,科学家们扩大了实验的范围,以相同的方式来对兔子、猴以及苍蝇等进行类似的实验,发现所得结果几乎一致。
我们人类也是生灵,所以必然也难逃“饱老鼠和饿老鼠”这一现象所体现规律的制约。
这个规律的重点词汇在于“节制”二字,饱老鼠无节制地吃喝,最终导致了短命的悲剧,终归到底是无节制地欲望在作怪。
然而中国历史上就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例子,中国古代的帝王们多是短命的,为何?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饱食终日”是重要原因之一。故有俗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来纨绔少伟男”。其原因也在于此。
没有节制,放纵私欲,往往是玩火**,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只有懂得节制,才可能做对选择。俗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只有学会约束自己的人,只能善于管理自己欲望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台湾作家梁实秋就是一个懂得节制的人,他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熏鱼端上来了,他不吃;冰糖肘子端上来了,他又说不能碰;什锦
炒饭端上来了,他还是说不能吃;最后八宝饭端来时,他说要这个。
朋友提醒他里面有糖和淀粉,他说:“我当然知道。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节制着、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懂得节制就是给自己心灵加了个阀门,这样才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达成自己的目标。其实人在一生中对物质的追求和享受很难有限度的。总是期望能够获得一切、享受一切,所以到头来会沉迷于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态里,会变得世俗不堪,那么,最终只会迷失自我。
在《智慧书》中,巴尔塔莎·葛拉西安劝诫人们,千万不要失去节制而“成为一个蠢怪之物”。
而节制的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为心灵设个阀门。有了它,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宁静。只有心静了,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另外一个类似的效应——“布利斯效应”。
你知道NBA球员是怎么练球的吗?据说凯尔特人队后卫雷·阿伦每天在实际三分球训练之余,都会加练二十分钟的“虚拟投篮”,而他前不久也打破了NBA的三分球总进球数记录。其实他的这种练球方式正是巧妙地遵从了心理学上的布里斯定律。
布利斯定律指的是:花费较多时间为一次重要的工作做一个事前计划,那么做这项工作所用的总时间就会减少。该定律由美国行为科
学家艾得·布利斯提出,他通过行为实验证明:行动之前进行头脑热身,构想要做之事的每一个细节,梳理心路,然后将它深深铭刻在脑子里,当行动时,便会得心应手。
心理学家们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将志愿者分为三组,进行不同方式的篮球投篮训练。第一组每天练习实际投篮,不加任何热身和准备,这样持续二十天,最后把第一天和第二十天的成绩记录下来。第二组则在这20天内不做任何投篮练习,同样也是记录第一天和第二十天的成绩。第三组在记录下第一天的成绩后,每天花20分钟进行想象中的虚拟投篮,如果不中,他们便在想象中纠正出手方式。实验结果表明:第二组的成绩没有丝毫长进,第一组的进球数增加了24%,第三组的进球数增加了26%。
而这个实验结果,和我们通常认为的“只有不断练习实际投篮才能改善手感以增加投篮命中率”的想法有些出入,行为心理学家给出的结论是:在做事前先进行“头脑热身”,计划好每一个细节,梳理思路,并把它们烂熟于心,这样在实际行动中,就会得心应手。研究表明,制订计划的人的成功率是不制订计划的人的3.5倍;成功实现目标的人群中,事先制订计划者高达78%;坚持计划的人实现目标的概率为84%;而中途改变计划的人实现目标的概率为16%。
日本着名的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正是通过“智慧”而赢得了比赛的冠军。他在自传中写道:“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将比赛的路
线仔细勘察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一家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公寓……这样一直到赛程终点。”
外企白领小乔则就是一个不懂得计划的人,而她在最近恰恰是吃了无计划做事的苦头。这天清晨,小乔如往常一样第一个来到办公室,她的桌子上乱七八糟,被各式文件填得满满的。她随手抽出一本,开始忙碌起来。做了十分钟,有同事陆续进门,她和对方打招呼,聊了一会儿之后,打断的工作被捡起来,但小乔转换了内容,去做另外一份报表。上午,陆续收到各式邮件,来一封小乔就停下手上的工作看一封……中途发呆、聊天、打电话和浏览网页若干次。
下午临下班前,主管询问小乔上周安排的一项工作进度如何,她才意识到这项工作只是起了一个头,就被埋没在其他工作及聊天、发呆和浏览网页中。主管追问,她不知如何回答,因为她根本没有考虑过“做什么、怎么做”……主管当然很生气,后果也很严重。最后竟然将她给辞退了。
小乔被辞退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她不懂得为自己手头要做的事情定下合理的计划,她若是以这样的处事方法长期生活下去,只可能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弄得一团糟。
而布利斯定理启示我们: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做事之前没有计划,行动起来就变得盲目,甚至会出现一盘散沙的现象。只有在事前拟好了详细的行动计划,梳理做事的步骤,做起事来才会得心应手,才会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