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生命最美的际遇,努力奔跑吧

    人们很喜欢为努力的程度限定一个具体标准,比如想做一名厉害的写手需要读多少书?临摹多少幅画便能自成一派,当上画家?挣得人生第一个一百万大概需要多少年?数量也好,时间也罢,每个人都迫切地寻找着这样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好知道到底需要付出多少,就能得偿所愿。

    大学的时候,为了备考英语四级,几乎人人都会去上补习班,其中报名最火爆的当属那种号称可以“7天攻克四级听力”“一个月让你成功过关”之类有着明确时间标示的培训机构,那些张贴在布告栏上的数字格外猩红耀眼,却也格外让人心安,我们都很乐意相信只要自己加入其中,便能得到一个保证、一个承诺、一个自己只要埋头用功若干天就能将问题完美解决的方案。

    尽管,最后的考试结果总会证明7天搞定听力或一个月变身应试小能手,其实就是个蹩脚的笑话,但这并不妨碍更多的人前仆后继,为那条具体的标准所蛊惑。

    我们为什么固执地想要找到那条分

    界线?因为谁都不希望直到最后一刻才发现自己的努力没有意义。这个无意义,既有可能是夸父追日般穷尽一生只为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也有可能是用力过猛,所花的精力大大超出实际的需要。我们并非是因为懒惰而不愿付出,而是总也无法刨除掉自己对于结局的功利心,无法做到仅仅为了做好一件事,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

    只不过,我们在试图遥望结果的时候,却忘记了一点: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连接,往往并非是条一望到底的直行线,其中的轨迹变化总是出人意料。最终我们可以获得些什么,除非一直埋头走下去,否则永远无缘知道。

    一个高中男生是忠实的摇滚乐爱好者,爱好到什么程度呢?你随便报出一个摇滚明星或乐队的名字,他就能从第一张专辑历数到最新的作品,顺便连每个阶段的代表作、风格特色、合作的乐手都说得不差分毫,俨然一部摇滚小辞海。但在学生时代,这类的博学显然并不被老师和家长们喜闻乐见。

    相反,他

    们很为他的这种爱好所担忧,不仅怕耽误学业,更觉得这样的爱好对于他未来的发展毫无助益。其实也不怪他们忧虑,就连身为他的同学,大多也觉得他的爱好着实没什么用。因为他是天生的五音不全,而且还不会识谱,无论是做摇滚歌手还是演奏,对他而言难度系数都是极大。

    不过他本人对于这种种看法倒是并不在意,而是继续坚持着看似毫无意义的热爱。时间久了大家也有些见怪不怪,只当成是他青春期剩余精力的一种宣泄,认为等到若干年后荷尔蒙不再旺盛时,他自然抛之脑后,不会再继续做看不到结果的无用功。

    但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四那年,他身为一名食品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却一路过关斩将,PK掉多位专业对口的强悍竞争者,成功跻身一家知名重型音乐杂志社。并且此后一路上升,没出几年就成了昔日同窗中的翘楚。而这一切,倚仗的却恰恰是他多年坚持的癖好。

    据说他在面试时,各级主考官对他拥有渊博的摇滚

    乐知识和独到见解很是惊叹,尤其是他的上司,和他聊了不到一个小时后就在面试表格上写了一句话:“我从没见过哪个和他同龄的人,在这方面比他知道得更多!”就这样,当年不被所有人看好的那份热爱,竟然演变成了难得的机遇,人人都以为再怎么坚持也毫无结果时,他却一直埋头向前,直走到曲径通幽。

    他曾说过,自己当初从来就没想过这些,那些年之所以那么专注,不过是为了对得起心里的这份热爱。至于而今获得的一切,只是顺其自然的结果而已。越是不问结果的人,越能将事情做得卓越,越容易被机会所青睐。

    对于结果的过分在意,往往会局限我们的目光,让我们仅仅看到那唯一的可能性,并由此忍不住计算着自己的付出程度。其实,任何事情都不会只有一个结局,那些柳暗花明处的机会,只属于心无旁骛、凭着一腔热爱就敢往前冲的人,正是这种不计结果的傻气,才让生活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

    印度有一部着名的佛教经

    典,叫作《薄伽梵歌》。书中记录了一位天神引导一位迷茫中的武士遵循内心声音的过程,其中一个场景让我记忆犹新。在弓弦紧绷的战场边,武士为自己应该支持对战的哪一方而犹豫不决,他害怕选择的结果会让自己难以承受。

    这时,天神悠悠地对他说了一句话:“不要考虑结果,因为结果与你无关。”

    武士顿时瞪大了眼睛:“啊?”

    天神继续说道:“一个人如果只专注于成果,就会为了结果而不惜改变过程,绝不能为了获得奖励而去选择行动或不行动,着眼于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就好。”

    如果将天神的话翻译成文艺范儿的现代语言,那就是:“你只负责精彩,老天自有安排。”

    忘记成败,忘记结局,别去管能在哪个转弯超越什么人,也别去管最后是否能捧得奖杯,你只需要奔跑,将全部力量集中于脚下,将全部的目光聚焦在前方,一步步无比坚定地跑下去。只有这样,你才能不被所谓终点牵绊住脚步,得以和生命中最惊喜的际遇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