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唯有努力这一条路
知名作家刘墉,在他还是高中生的时候,面对未来的人生,他和你我一样,都处于未知和迷茫之中,或许离开高中之后的几年十年,我们从18岁长到28岁,还在迷茫人生在哪里,要怎么去追寻,或许我们已经放弃了曾经渴望的理想的人生。18岁的刘墉在读书时代,似乎就知道人生不只有一条单行道,不是只有靠着读书考学,进入研究院进入社会这样的路。
高中的时候,刘墉多少是有想放弃靠着考学来混人生的想法。他创办了校刊,总是请假去印刷厂,整天蹲在那里。自那之后,他的成绩总是拿“丙”。有时候训导处说,校刊上文章有早恋倾向或者不够积极向上,要撤掉,他就蹲在印刷厂赶稿子。他还发现最快填补“天窗”的方法是写诗,于是又开始写诗,这一写竟然把自己写成了诗人,拿到青年诗人奖,参加世界诗人大会。
无论是做出版家、编辑还是诗人,刘墉在最青春的年纪给自己铺设了很多条可能的路。进
大学之后,他仍然在编刊物,继续和印刷厂打交道。大概不懂印刷的诗人不是好作家吧。铺设了那么多的路,最终成就了他当作家的梦想。
当他写出自己的第一本书《萤窗小语》时,他找到一位出版商,出版商翻了翻,笑笑说:“小小一本书,你自己印吧!”后来他又把书稿拿给自己服务的《中视周刊》,希望公司能为他出版,他们同样翻了翻说:“小小一本,你自己出吧!”
于是他就真的自己出了。
自己写,自己编,自己设计,自己校对,自己出版,出版了《萤窗小语》。最先印了几千册,没想到很快就卖光了。后来一版接着一版,重印了很多次,最终卖出了几十万册。
后来他一本接着一本地写,最终推出了数十本着作,所有这些东西,都发源于中学时自己为未来埋下的伏笔。
如果当初他没有进入社团编辑校刊,如果当初他把未来的路都押在了考学上,如果他没有耗费那么多的时间和心力在印刷厂里,如果他
听从了出版商的建议觉得没什么出版的价值,就没有他的那本书问世,也很有可能不会成为一位享誉海内外的畅销励志作家。
几十年后,他再说“人生不是单行道”,并不是什么新的道理,现在他说要一辈子地学习,一辈子地和梦想折腾,也不是什么新的道理。至少于年少时的他来说,为今天的这番话做了最好的注脚。
刘墉的人生并不是到当作家写书就结束了。他还继续在投资自己的梦想,投资更多的路,更多的人生选择。他用畅销书赚的钱来贴补自己的“私房书”,做很多看起来是“赔钱”的事,疯狂的事。
大学毕业后,他去高中教过书,后来辞职去电视台做综艺主持人,广告满档之后,又去了冷清的新闻部门,当他拿到“最受欢迎的电视记者”之后,又索性辞职去了美国。在美国继续念书、教书,拿到副教授职位之后,他又干脆地辞职回到了台湾。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人生可能里,他不断地尝试,
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访到每条路尽可能的高峰。
就像他说的,人生从来不是只有一条路,如果自己把梦想限制得太死,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只看到一种人生,那又怎会有今日的他。
写书成功之后,他又开始赔钱钻研绘画、摄影,从来没有停下脚步,从来没有把自己的脚步和视野圈禁起来,没有把自己的人生放在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里,即便是单调的工作,他也可以拼命做出成绩,然后展开新的人生。
刘墉还讲过一个小故事。大学时,有个很会看手相的同学,拉着他的手左瞄右看,突然叫了起来:“天哪!你手上有个星星纹耶!三条一样长的短线,交叉在一点上,呈放射状的掌纹。”
刘墉好奇地问:“那有什么好处呢?”
他说:“那表示有颗星星抓在你手里啊!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星座,每个人都能在天上找到属于他的那颗星,但是大部分的人,星星在天上,他只能跟着天上的星星走,听那星星的支配。
可是你不一样,星星抓在你手里,你可以自己走自己的路。”
每个人,无论你手上是否有那个星星纹,只要内心有那样一颗梦想的星,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期望,不断奋斗,都会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太多的人,都陷入了模式化的生活,少小读书,长大离家,为了一份或多或少的薪水,做着自己可能并不那么喜欢的工作,过着平淡得能够一眼看到终点的生活。
人生不是单行道,几十年前刘墉还是一个高中生时就懂了。
这个世界太浮躁,人心也太浮躁,静不下来,却又渴望更多,但又迈不出关键的一步,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想过,是不是当初自己不那么选,不填报这个志愿,不做这份工作,会有不同的人生。
世界那么大,那么丰富多彩,以致我们一生都难以穷尽,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人生缩在一个安然地习惯了不想改变害怕改变的蜗牛壳里呢?也许我们很难成为下一个刘墉,但我们可以不那么难地成为一个和过去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