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adimir法进则退十自一如:真正的王者也会适当示弱
——
“我不准备和布什竞赛”
在人的一生当中,总存在不同程度的对比与竞争。很多时候,这种对比和竞争会因为心态的改变而变成恶意针对,从而消耗双方原本强大的实力。相反,倒是适时进退,懂得把握尺度之人,才可以收获成功。可见,不良的竞争无益于任何人,而适当的退让不但可以保存实力,还能保持自己独有的风度和从容。这就如同着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说的:“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入到他们中间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有一次,普京到中国进行访问,工作之余去登长城。就在普京拾级而上的时候,记者团中忽然有人问普京:“美国的小布什先生也来这里登过长城,而且一直登到了第三座烽火台,不知你准备登到哪一座?”普京停下脚步,微笑着说:“我不准备和布什先生竞赛。”大家都怔怔地看着普京,一时不
知如何反应。
可是,普京说到做到,爬上长城第二个烽火台之后,向第三个烽火台走了一半,便返回身向下而去。他不但淡定而且坦然,对于自己不走向第三烽的行为,一点也不介意,甚至不愿多说一句话。但分析家们却从中看到了普京在面对俄罗斯的现状痛定思痛之后的全新谋划,这种战略层面显然就是以退为进,以不争第一的心态稳步向前的全局谋虑。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俄罗斯经济和国力都相对低弱的时期,普京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只能被称为积极、进取,这和他如今的强硬完全不同。他不但与美国积极合作,还曾经当众在峰会上与美国总统拥抱,这让所有的国家都看到了普京想要融于国际的决心和毅力。当美国单边提出退出反导条约时,显然对俄罗斯的利益不利。但普京并没有任何强烈反应,甚至同意美国在中亚国家建立军事基地,
从而完成了俄罗斯国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通过近些年来的发展,俄罗斯已经完全找回了曾经在国际舞台上的位置,成为人们眼中的又一大国。
实际上,早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当时的***列宁就懂得了以退为进的智慧。苏维埃政权建立之时,很多人都主张与德国继续交战,但列宁却不同意这样做,而是以忍受“割地赔款”的苛刻条件,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与德国停战,退出了世界大战。当时很多主战派将领不能理解列宁的做法,甚至觉得列宁是在“丧权辱国”,是软弱的领袖。列宁告诉他们,当时的燃眉之急是巩固政权,而不是对外战争。对德和约使苏俄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苏维埃政权很快肃清了国内的反动军队,巩固了政权。而此时,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给了英法为首的协约国,成了战败国,那些在《布列斯特和
约》中割让出去的领土也随着德国战败归还给了苏联。
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可谓“内忧外患”,外部有德**队的进攻,内部有地主资产阶级反动军队的反扑。列宁清楚地看出,苏维埃政权的最紧要的任务是肃清国内反动军队,巩固政权,所以在对外政策上采取了“退”的策略,忍辱与德国签订和约,退出了世界大战。当然这种牺牲是有回报的,那就是苏维埃政权得以肃清国内反动势力,成功地巩固了政权,而最后的结果是,所割让的领土也回到了苏联手中。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一个更大的利益,不妨在小的利益方面暂时退让,渡过危机,以图再取。
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充满了人生玄机。在客观条件于己不利、自己实力又不具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就要暂时退让,以退为进,寻找时机,再图进取,这才是智者的明智选择。这样,一
方面可以使自己暂时避开不利的局势,让反对自己的人失去进攻目标,逐渐放松敌对情绪;另一方面,还可以趁此机会增强自己的实力,待时机成熟再发动攻势,一举获胜。而当自己实力雄厚,客观条件成熟的时候,则要当机立断,激流勇进,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成就一番事业。当然,进的时候,要未思进先思退,想好退路,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即可全身而退;退的时候,则是积极地退,而不是消极败退,利用“退”保存实力,为进寻求机会。
虽然说退让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妥协的意味,但人生懂得退让,又不在退让面前停步不前,无疑就是一种做人的智慧了。它可以让你在生存空间中变得游刃有余,更能让你保持向上奋发的实力。而且,退让的艺术也绝不是一味的妥协、没有原则的忍让,而是要学会因地制宜,适时而动,唯有如此,方显大丈夫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