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大结局

    史料的记载是刘放对曹睿说曹宇自知不是做大将军的材料。即使有推辞,也许曹宇的推辞是一半是真心,一半是假意。说真心吧,自己从未带过兵,自己的头上还有个帝国第一军人司马懿老前辈,也不好做;一半假意吧。因为在此期间,曹宇还建议魏明帝下诏让司马懿直接回关中,要得胜回京的司马懿不在回京述职,直接从帜关(河南省济源市西,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称为“陉”,其中,军都陉、薄阳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帜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去长安。这种安排,明的说是关中地理位置重要,时时刻刻离不开你,实际上,就是不让你留在中央。因为,我们看看地图就知道,去长安走洛阳也顺路啊。何必如此呢?曹宇的心里是在担心司马懿,虽然司马懿是总司令,但是我把你弄到地方上,你充其量也只是个西北军区司令。

    史书上这一不经意的一笔,也让我们知道了一点,那就是:此时的曹宇不仅在考虑着作为大将军需要考虑的事情,而且也在做着属于大将军的工作。

    说曹宇坚决不干,实在是无稽之谈了。

    接着,究竟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曹睿之死

    要说清楚其间还发生了什么,那就还得说说另外的四个人:中央禁军总监(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骑兵指挥官(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夏侯献,不知道他的出生本末,是中央禁卫军的总司令,三品。曹爽,四品武卫将军,属于禁卫军将领。曹肇,四品屯骑校尉,属于野战军将领,是野战五校尉之首。秦朗,四品将军。

    除了夏侯献,由于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不知道的背景,但是肯定是夏侯惇、夏侯渊家族之后。曹爽就是后来的大将军,前大司马曹真的儿子。曹肇,是前大司马曹休(与吴国石亭会战战败的那个)的儿子。这个曹肇,《三国志》上讲,有当世才度。并且,曹肇有“殊色”,就是长得非常好,和曹睿是很好的玩伴,吃住在一起。(可以说是曹睿的男宠,同志)有时候,两人打赌,赌皇帝的一件时装,结果皇帝输了又舍不得给,曹肇就直接爬上御

    床拿走,可见,两人亲密无间。秦朗,就不用多说了,前面也说过,他妈妈是关羽的梦中情人,结果让曹操一见之下笑纳了,秦朗也成了曹操的干儿子,一直是魏国的近臣,并且立有军功。

    这些个人,哪一个不是嫡系?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一头是,刘放、孙资长期处于权力核心,另一头是这些个皇亲国戚,在这些皇亲国戚眼里,你刘放、孙资算老几?还站在我们头上?——矛盾自然而来。

    夏侯献和曹肇在皇宫的角落里嘀嘀咕咕,双方也是素来就有恩怨,当二人看到刘放、孙资走了过来,就对着皇宫里专供公鸡晚上睡觉的树,指桑骂槐地说:“公鸡占这棵树也够久了,看它还能再占几天?”——明摆着说给孙刘二人听的。

    这句话不打紧,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着实令人眩晕,《汉晋春秋》上记载的就更为惊心动魄。梳理《三国志》有关人物的传记、《资治通鉴》、《汉晋春秋》等书,当时的情况大约是这样的:夏侯献和曹肇关于公鸡栖树的谈话,成了刘放和孙资反击的直接导火索。

    甲申这一天(12月27日),大将军曹宇从皇帝住的大殿里出来,找曹肇说个事,这时候,皇帝身边只有曹爽伺候着。刘放看到这种情况,赶紧找孙资商量向皇帝建议重新任命辅政大臣,孙资说:已经没有办法挽回了啊。刘放说:我们都将要进汤锅被杀死了,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干吧。说完就拉着孙资冲到病中的曹睿面前,哭着说:皇帝您呼吸微弱,一旦有什么不合适,天下您要托付给谁啊?

    曹睿说:你没有听说托付给燕王曹宇了吗?

    刘放说:陛下,你忘记了先帝的规定了吗?藩王不能够作为辅政大臣,并且,陛下,你现在还在生病中,曹肇和秦朗都已经和宫中伺候您的妇女们嬉戏了(两人本来就经常在宫中,大约是习惯成自然了吧,直接在男人的心窝子上捅!),燕王曹宇派兵在宫门南面,不让我们随便出入(那你们是怎么进来的?),这是竖刁(齐桓公的近臣,将齐桓公活活饿死)和赵高的作为啊!——这是刘放直接朝“准辅政大臣们”摊牌了。

    接着,刘放继续说:

    现在太子幼弱,境外有强敌,境内有饥民,皇帝你不远虑,全用曹家的人,把祖宗的家业托付给二三个平凡的人手里,您卧病这两三天,宫内宫外的消息都堵塞了,社稷危殆,作为您的臣子,我们真的好痛心!

    曹睿听了这话,大怒——听了这话,我托付后事的人,竟然在我没死的时候,就和我的小老婆群打情骂俏!

    紧逼着问了一句:那你说托付给谁?

    这个时候,只有曹爽在跟前,刘放随口就说:曹爽。——总不能把眼前的他也得罪吧,如果那样,这人在皇帝面前和我对嘴,那就麻烦了。

    皇帝看了看曹爽,问曹爽,你行吗?

    曹爽吓的汗流浃背,口不能言语。刘放在他旁边轻轻地踢踢他,偷偷在他耳边教他说:我可以以死不辜负陛下所托。

    《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里,写的就没有这么剑拔弩张的了,说的是:而燕王曹宇,性情谦恭温和,向老侄曹叡恳切推辞。曹叡把刘放、孙资唤到卧室,问说:“燕王究竟是什么意思?”刘放、孙资回答说:“燕王有自知之明,知道负担不了这么重大的责任。”——双方显得是那么的温文尔雅。

    问题的关键是为了把未来的常道乡公曹奂的爸爸在这件事情完全撇清,把曹宇美化成为了一个不问世事的高人。

    我倒宁愿相信《汉晋春秋》的说法。

    往下继续说。

    在向皇帝说了曹爽以后,刘放和孙资又加了一句:应该把司马懿招来和曹爽一起辅政。

    皇帝曹睿同意了,就让孙刘两人下去做命令去了。

    这时候,曹肇又进来,知道情况后,痛哭流涕地说:坚决不能这样。

    皇帝又犹豫了,就叫曹肇出去让原来的命令停下来。等曹肇出门,刘放孙资又跑着(是跑着!)到殿中,重新说服了皇帝。皇帝重新又听从了刘放和孙资的意见。这次,刘放汲取了几分钟前的教训,对皇帝说:您还是把您的最后意见写下来,给我写个字。皇帝没劲,动不了,刘放就跳(是跳!)上到御床(!)上,拿着皇帝的手,写下了罢免大将军曹宇等的字据。然后,刘放拿着字据(手诏),走到殿外,

    大声说:有诏免去大将军曹宇等人的官,马上离开皇宫!

    于是,这四个人大哭着,回到了各自的府邸。

    对于这四个人各是怎么离开皇宫的,《三国志,刘放传》引《世语》上是这样说的:曹肇因事暂时出宫,等第二天,刘放孙资对宫门宣布诏书,不得让曹肇再进宫,并且罢免曹宇的职务。这时候,作为皇宫卫戍部队的总司令夏侯献还在宫中。皇帝亲自对他说:我已经好些了,你快出去吧。于是,夏侯献哭着走了。

    同日,擢升曹爽当最高统帅。曹叡担心曹爽能力不足,再擢升政务署执行官孙礼,当最高统帅府秘书长(大将军长史),作曹爽的助手。同时,曹叡派随身仆役辟邪,拿着手令,征召司马懿进京,司马懿先后接到两种不同(第一个是曹宇建议皇帝让司马懿直接去长安)的命令,怀疑京师发生变故。于是,紧急上路,《晋书》上说连着接到5到诏书,其中一道写着:一刻也不停的盼望着你的到来,来了就直接推门进来,看我的脸。

    ——嘘,是不是与俺司马懿的梦一样?

    本来没有份的司马懿(甚至是被排挤和边缘化的对象)凭空捡到了一个天上掉下来的大宝贝,(你不能不相信,有时候天上就是会掉下馅饼砸着某人,咋不是你我呢?嘻嘻……)他坐着追锋车(叫追风车才更好,应该是古代的摩托,呵呵)一晚上就到了洛阳。他哭着进入皇帝的寝宫嘉德殿,曹睿握着司马懿的手,说:我把后事托付给你,你和曹爽一起辅佐太子。原来死亡也是能够忍耐的,我忍受着死亡来等待你,见到你就没有遗憾了。——因此,后世叫这次托付为“忍死之托”啊!

    曹询比曹芳大,个子也高,曹睿特地把曹芳叫到司马懿的跟前,用手狠狠地抓着司马懿,叫司马懿认清楚,“君谛视之!”并且叫曹芳抱着司马懿的脖子。

    司马懿哭着直磕头。

    不一会,曹睿就死了。

    后世的人,总把司马家篡魏,归结于刘放和孙资。孙刘二人在这个问题上,难辞其咎,但是,的确也不能全怪他们。他们的“错误”是,在身价性命遇到威胁的时候,没有置之不顾,而是选择了抗争,而当

    时肯定没有理性地为帝国地将来着想,只要能选择一两个差不多的认,能把那四个挤走就成!完全站在党派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曹睿的角度——不过,要轮您,您能吗?曹宇等四人也不成熟,尤其是夏侯献和曹肇,太大意了,何必过早地暴露自己的意图呢?欲取之,先与之,从这一点上看政治上就不成熟——有事后论英雄的味道啊,不过很多事情,也只有等到事后才能论出英雄啊!还有那个曹爽也不厚道,本来他是顾命大臣之一,排在老三。你顾命大臣都是一体的,你站在跟前,任凭刘放说那三人的坏话?(刘放没说夏侯献的坏话,估计害怕夏侯献的卫戍部队随时结果了他)你如果当时反驳,那刘放孙资就完了。可是你选择了沉默,并乐于被推到了第一顾命大臣。——不过话说回来,谁不愿意啊,——不过,话再说回来,曹宇、曹肇、秦朗都和你不错,你到底和谁近啊?就是共事,你也不想想是和司马懿共事舒服,还是和这几位哥们?猪脑子。

    但是,不管是刘放、孙资基于自保而劝说,还是曹宇等人因为轻佻、大意而失败,这场第三股势力与曹魏皇族之间的内耗,使得司马懿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并且,做出最后决定的既不是刘放,也不是孙资,更不是司马懿,恰恰是魏“明”帝——曹睿。

    曹睿想让司马懿做一回诸葛亮。

    但是,这真的是一次赌博,并且,赌注很大,大到几年以后,很多人会流血。

    因此,我们不能把太多的谴责加于刘放和孙资的身上,不过,由最初的四人辅政变为曹爽和司马懿二人,刘放和孙资的确出了大力。但是,这不是一场政变,因为决定权还掌握在曹睿的手上,充其量只能说是刘放和孙资为了自己的身价性命所做的宫廷角力罢了。

    就这样,曹芳继位。帝国大臣第一是曹爽,第二是司马懿。给二人加侍中,(皇帝的贴身顾问),假节钺,(可以暂时代替君主,有生杀予夺的权力),都督全国的部队;每人各带3000名甲士,轮流到皇宫值班。

    曹芳时代开始了。魏国权臣也进入二元体制之中。历史走进了着名的9年的暗流涌动的“正始年间”。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