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地位
人的思想都在变化,而群体的思想也在变化,两汉公司以董仲舒提畅的经学为立公司之本,让公司上下皆接受这种经学思想,这是公司思想管理的一种方式。自秦公司以法家为公司运营核心思想后,倒闭的太快,而西汉公司开创之初,以秦亡为殷鉴,破其法,而走向另一个方向,以黄老"无为而治",公司的管理层推崇这种"无为"的思想,也让秦公司倒闭带来的疮痍得以恢复,汉初普通员工税赋很轻,自足自食,对外国公司不付诸武力,而是持怀柔态度。老子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的话,西汉公司管理层是深刻理解,管理者也把此语当作公司铭言刻在每个管理者心上,犹如现代公司把企业文化贯输每位员工,比如华为公司的"狼性文化",其"学习、创新、获益、团结"的企业文化,也是融入公司每一个员工血液里。
西汉公司早期的企业文化精神简称"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待到汉武帝刘彻老板上台后,一反前几任管理思想,史书上说这个老板有雄才大略,其实可以理解为有能力,敢折腾,能控制住折腾带来的后果。此人上台之初,西汉公司已经在前几任老板无为休养生息的内向型管理后,公司经济实力变得雄厚。史书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刘彻针会时况,开始改变公司经营策略,将内向型管理方式改变成外向型,对外部不以怀柔式,而以武力打击,思想上将老子那一套"无为"扔掉,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文化来治理公司。自此以后,董仲舒和其他儒家学者注解的儒家书籍风靡公司,这类书统称为经学,而注解者就成了大师了。老板们把他们着作传播开来,要求公司上下学习,公司的员工脑子便卸掉以前黄老系统,开始重装了经学系统,而东汉是西汉的承继,学术思想全盘接受,从此两汉便是儒家经学的天下。经学在两汉公司经过一代代大儒的研究发展和各届老板的推广,构成了两汉公司高层到基层的普世思想和价值观念,这种思想虽在东汉末年有所动摇,但还是延续到曹魏。因东汉中后期,高层外戚宦宦皇帝三方斗争激烈,东汉桓灵年间,公司在宦官的领导下,主导了两次党锢之祸,很多知识分子和名士"破族屠身",在这种政治低潮下,过
去名士"上议执政,下议卿士"的风气开始变化了,人们从议论政治转变成清议人物。如名士许劭曾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此语一出,曹操大笑。后来孔融,祢衡都喜欢臧否人物,祢衡有"大儿孔文举(孔融),小儿杨德祖(杨修)"的惊骇之言,孔融有"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的论调,其意思是儿子和老爸有什么亲情,儿子实乃老爸激情后的产物,孔融这段话经常被后人延伸,用于网络上骂人。孔、祢二人在世俗中是有违孝道,这也让公司很多人忌恨。认为他们的言论纯属大逆不道,有悖伦理纲常,后曹操不惜痛下杀手,以刹住可能有违公司管理的不正之风。但老曹只是消灭个人,清议之风并没有去干涉。既然谈公司政治有危险,臧否人物有风险,那我们就谈天地万物,自然宇宙吧,于是老庄的思想又开始抬头,经何晏、王弼等人一发扬,新的思想-玄学诞生了,从此曹魏公司的思想也就与前面公司有别了!但只是有别,还没有晋升,儒家思想还是公司管理层推崇的!
我也不否认这句话的价值,但是我想说的是另外一句很相似的话:得人才者得天下。
《三国志荀彧传》中荀彧就曾对曹操说过:“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考察古代之所以成功失败的原因:确实有人才,那么即使开始是弱小的,那么终究也能变强;如果没有才能,即使开始强大,以后也会变得弱小,刘邦和项羽就是很好的例子。
很少有人明目张胆地否认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重要性。但是,古往今来,却只有伟大的、以创立功业为己任的君主能够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并且把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变成自己的忠实仆人,成为狭隘意义上的“私人”——对自己忠心耿耿;而平庸的君主只知道任用私人——表面意义上自己的旧交,不知道广泛地选择人才,使大量的人才与世沉浮,默默无闻,出现的不少实际问题而没有良策予以解决,更有甚者朝廷之上文恬武嬉,国家终于逐渐衰落,乃至灭亡。
强盛的国家个个相似,灭亡的国家各自不同。嘿……
然而,即使是有为的君主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也是有不同的方法。
曹操
是一个“阳光”的人,(在我看来,起码比刘备阳光,看曹操那篇作于210年的着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直抒胸臆,光明磊落,字字真挚;而好像还从未看到刘备自己写的什么类似日记或者回忆录什么的,只看到他总哭?)他在使用人才上,很多时候感觉他全凭直觉和印象。比如《魏书》上说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於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於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馀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当政二十多年中,用人“决于胸臆”﹑“各引其类”的情况大量存在,由于这种选拔人才的偶然性,也会造成一些失误,比如,对于禁,曹操晚年就很痛惜;再如:根据《三国志,陈群传》记载: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当时有人向曹操引荐乐安人王模、下邳人周逵,曹操均召而用之。陈群向曹操力言不可,主要是以为王模、周逵二人德秽行劣,最终必然坏事,曹操不听。结果王周二人果然贪鄙犯事受诛,曹操方信陈群之言,并向陈群承认错失。从这件事情上看,当时投入曹门的也是泥沙俱下,鱼目混杂。
陈群作为组织部门的主管,一直认为应该把人才的品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在当时的确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在动荡年月里,更是需要人的忠贞,(板荡识忠臣嘛)既要忠诚于首脑,更要爱护百姓,如果才高八斗,却时有反心,试想,重用这种人的话,那玩笑是不是开得有点大了?
魏国作为国家建立以后,再靠大臣们的相互举荐的话,就肯定会产生“朋党”“门生”的大臣集团,从而危害皇权;而在当时世风日下,利用乡闾评议,还是摆脱不了当朝大臣的影响和左右,甚至有可能操纵选举;并且各处乡党评价标准也不统一、考核质量也参差不齐、工作的主动性也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在政府部门设立公正的统一标准的选人评价机构,推动选拔工作的开展,因此,这个机构的生命和灵魂就是——中正。(陈群当时肯定也没有想到以后这个名称会变得并不符实)
陈群提出这个建议的契机是在黄初元年。当时,曹丕刚刚继位。小人曹丕(说他小人,一点都不冤枉他,汉朝以孝道治天下,汉朝的君主名号前面都是有一个“孝”字的,而继承汉朝衣钵的曹丕却对他老妈很不好,以至于老妈把他骂为
“狗不啃”的人;“孝”(尊老)和“悌”(爱弟兄)是相互联系的,再看看他对他的兄弟们是啥样?看到老爸死了,自己坐上了梦寐已久的位置,竟然高兴地情不自禁,搂着辛毗的脖子,对老头笑嘻嘻的说:看,我真成功啦!忽忽!!叫所有的人都瞠目结舌。),小人亲昵的一定也是小人,小人得志,就露出了小人之心,曹丕身边的小人们争先恐后地建议曹丕您一定要任用自己身边的人,别人一个不用!这时候,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也是东宫的人)说了句公道话:你刚刚继位,应该任用海内英贤,怎么能借此机会光我们相互荐引呢?
怎么样把乡闾评议与朝廷选拔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坚持德才兼备,不计门第呢?
负责选拔人才的陈群没有象司马孚那样直言相谏,而是拿出了一套办法,那就是后来人们称作九品中正制或者九品官人制的制度:
一是,各州设大中正,各郡设中正,中正本身一般为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由司徒府任命。
二是,中正根据文化人的家世﹑道德、才能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大类却只有上品和下品两种说法。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其中对道德和才能作出的评语,叫“状”,直接影响到被评人的前途和命运。
三是,重要人物中正亲自评议,一般人物由中正的下属评议。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直接根据:将被评人的所获品级与即将授予的官职品级对应,高的做官起点也高,反之,也低。
四是,中正评议人物三年一调整,三年内表现好的,随时升品,官职也随之晋升,反之,黜降。同时,中正的评价一锤定音,不允许更改,具有很高的权威。
虽然九品中正制规范了选拔人才工作,但是,身为累世大官之后的陈群,他在德才以外又加上家世,就不能说他是公正无私的。当时士族与庶族之间等级森严,舆服有别,彼此不通婚、不共坐,作为士族之后的陈群,一定对于那些个曹操选拔出来的庶族们古怪的行为,不懂规矩的
做法早有意见了吧?过去曾经的既得利益者总会对失去的特权和利益耿耿于怀,充满失落吧。
因此,制定这一制度本身也就包含着压制庶族的味道。
但是,在陈群的心目中,也许各个阶层都按部就班,各行其道,天下就稳定和谐了吧?
十四、青龙二年
说了那么多的制度,估计大家都腻味了,今天继续说故事。
从太和5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4次北伐以后,大将军军师杜袭(在曹操建安20年公元215年平定张鲁以后就长期主持关中军务,说到此人,还有一个小故事:曹丕是太子的时候和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关系很好,但是杜袭说夏侯尚不咋滴,等曹丕继位以后,夏侯尚十分宠爱自己的一个小妾,可是夏侯尚的老婆是曹家的姑娘,曹丕知道了就派人把人家夏侯尚的小妾给绞杀了——你看他一个皇帝净管些啥事啊,夏侯尚打击太大了,整天是神情恍惚,几乎神经,等那小妾下葬很久了,还是思念的了不得,叫人把小妾的坟墓又扒开,还泪眼迷离的左看看右看看,撕心裂肺。然而,曹丕知道后却说:难怪杜袭说这家伙不地道,现在看来还真是滴……无语)、督军薛悌就对司马懿说,明年诸葛亮还会来的。
司马懿说:诸葛亮总共出兵了三次(占武都阴平那次他没算),二次去的是祁山,一次出陈仓,都是因为粮草不继而退兵,我料想下次他肯定不再迂回到西北的祁山了,而是要直接东来,不过,他要来的话,估计要等到3年以后,等他储备好充足的军粮,才会来。
真的如司马懿所料,从太和5年到青龙2年(231到234年),魏蜀边境真的就整整平静了3年。
诸葛亮在汉中集谷练兵,司马懿也没闲着。他调来其他州县的农民到关中进行农耕,并于青龙元年,(233年)组织人力将汉时的成国渠重新挖掘,整修。《晋书·食货志》记载这一次施工说:“青龙元年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千、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国以充实。”成国渠位于魏蜀前线,对成国渠的重修使得前线增加了数千顷的良田,直接解决了粮草问题。南北朝时期一直到唐代都对成国渠十分重视,经过唐代的整修,成国渠灌溉面积增至二万余顷,与白渠居于同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