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亲信
司马诸葛(1)
诸葛亮几乎没有给自己喘息的机会,也没给魏国多少喘息的机会,就又卷土重来。
他撤回简单休整以后,就立马于第二年(229年)的春天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北伐。这次,诸葛亮的战略目的,不再企图一下子占领陇西诸郡,而是把目标缩小到消除汉中的西部隐患,保障汉中西部安全。在诸葛亮的率领下,蜀军很快就占领了处于汉中西部的武都、阴平,并在那里驻扎了军队。魏将郭淮企图救援,却被诸葛亮出兵威胁后方,郭淮不得不退却。
这次北伐以蜀国占据了2个人烟稀少、处于崇山峻岭之中的魏郡为结束。
你掐我,我也要掐你。
到了魏太和四年(230年),魏晋封曹真为大司马,使之成为帝国的第一军人;晋封司马懿为大将军,成为帝国第二军人 ;晋封远在辽东的公孙渊为骠骑将军,(名义上的称号,也是为了羁縻公孙渊而已)。——都给你们升官了,该为国出点力了吧。
于是,到了这年的秋天,魏国命令曹真从北路长安出发,从子午谷南入;司马懿从东路宛城出发,溯汉水而上,进攻汉中,约定两支大军在南郑(今汉中南郑县)会合。结果,老天不作美,连日大雨滂沱,那时候也没水泥路,更没高速,在平地是一片泥泞,在崇山峻岭之中,时时出现泥石流险情,栈道断绝,这雨一下就是30多天,魏军的战斗力已经丧失一半了。
即使曹真一心为公,与士卒同甘共苦,——部队的粮饷不足,他把自己的家财也拿出来分发给将士,——但是,那雨下的却似乎没有停止的迹象,而且是从天而下的瓢泼大雨,不能不影响到全军的士气。
结果,这次魏军的这次出兵根本就没看到蜀兵的影子,自己来了个千里大游行,20多万人来回瞎跑了几千里,洗洗露天雨,又回原地了。
第二年,也就是太和5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开始了他的第4次北伐。
这次北伐有几个看点:一是蜀军首次用木牛流马运送军粮;二是因为在这年的3月曹真去世,司马懿首次作为主帅正面与诸葛亮对垒;三是司马懿一直尾随诸葛亮而不敢逼近;四是诸葛亮在退却的时候,设伏兵用弓弩射杀张合;五是,蜀国和诸葛亮一样是辅政大臣的李严被废黜,从此,诸葛亮独揽蜀国大权。
前年,诸葛亮派遣陈式占领武都、阴平,其实就是为今年的进攻方向埋下了伏笔。斜谷、箕谷和子午谷虽然与长安的垂直距离比较近,但是
有层峦叠嶂作为天然屏障,山高路险,易守难攻。如果蜀国大军进发,不可能不走漏风声,魏军提前据险,不仅蜀军难以突破,而且部队极有可能被围歼。况且,道路崎岖,粮运及其困难。即使出得谷来,前有坚城,后有深谷,进亦难,退也难,风险巨大。因此,只有远走较为平缓的武都、祁山,出兵陇上。
如果能全取陇上天水等郡,因粮于敌,并与塞外鲜卑柯必能等联络,对长安形成远距离包围的态势,寻机再夺取长安,那将是一个“先为不可胜而后待敌之可胜”的稳妥之计。
平心而论,诸葛亮为这次北伐做足了功课,先是将武都、阴平收到囊中,为下一步进攻扫清了道路。其次,把位高权重又总是不太听话、同时有一定人脉的李严调到汉中。第三,搜集到所有能够搜集的兵力和粮草,并发明了木牛流马来运输粮草。第四,联络到了鲜卑的柯必能作为外援,同时,还联络孙权,使东吴对合肥虎视眈眈。
诸葛亮能做的也都做了。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次的北伐曹魏的情况早已经远非第一次北伐可比。
整个曹丕在位的7年时间,蜀国前半段在和吴国交恶,后半段诸葛亮在平定南方,之后与民休息。第一次北伐前,曹魏的关中地区很久未见兵革,因此,当时曹魏在关中的防备十分薄弱,所以,魏延出子午谷之论还真有出其不意、险中求胜的可能。即便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计谋,如果马谡能够在街亭之战中击败张合,(即便未能击败张合,和张合相持,等诸葛亮大军一起来到也好),因为陇上的南安、天水、安定等郡都投降了蜀国,因此,诸葛亮应该能够在陇西扎下脚跟。形势一片大好。可是,马谡……这小子!真该杀……机会失去了,就永远不可能再来。
第二次北伐似乎只是一种试探性的进攻,陈仓不下,就草草收兵了。而第三次北伐,基本上就是顺手把手边的馒头吃掉。
截止目前,诸葛亮真正意义上的北伐,也就是第一次和这一次。
但这一次已经不能够再用魏延的奇袭长安之计了,并且关中曹魏的兵力也非过去可比。双方的边境线也都处于一种基本稳定的状态。要打破这种均衡,势必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八、司马诸葛(2)
蜀军得知司马懿大军西进增援祁山以后,除了留一部分兵力继续围攻祁山要塞以外,大部队迅速北上上邽,企图占领这个战略枢纽。
而此时,天却又下起了连
绵的雨。
这该死的雨,使得双方的战争变成了一场争夺粮食的竞争。
蜀汉一方由于补给线太长,下雨使道路更加泥泞,木牛流马也举步维艰,粮草难以为继。
这种情况也同样的困扰着魏国人。
关中本来就乏粮,郭淮恩威并用,从胡羌等手中弄来了不少粮食,用来补给司马懿大军,但是,雨也使转运遇到了新的难题。
那么,上邽附近广袤的麦田就成了双方眼中的宝贝啦。
诸葛亮部队前插至上邽附近,开始化整为零,抢收这里的小麦。
眼睁睁地看到城外的小麦被蜀军收割,成为军粮,城中的郭淮、戴凌、费曜(共4000精兵)心急如焚,他们决定不等司马懿到来,主动提兵出城,企图打诸葛亮个措手不及。
然而,出城的魏军毕竟人数较少,蜀军虽然分散收麦,但是诸葛亮心细如发,早就准备好一支伏兵,时刻防备着城中的魏军杀出。
等魏军从城中杀出,蜀军的这一支警戒部队迅速迎战,将魏军杀败。(可惜没能就势拿下上邽,不过也有的说诸葛亮拿下了上邽)
二是诸葛亮夹战胜之威,不可能望尘就跑。
三是从以后张合以及魏将对司马懿持重的不满分析,诸葛亮因求战不得而退却,这种解释似乎才较为符合事情的发展轨迹。
可能的情况是:面对司马懿的大军,诸葛亮求战不得,上邽又踵其后,诸葛亮只好回军,于上邽和祁山之间寻求支点。
如果当时诸葛亮已经拿下了上邽,把上邽作为战略支点,就没有必要退却。因此,有的记载说诸葛亮曾经拿下了上邽,似乎也不确切。
客观的说,在战役的第一阶段,诸葛亮的蜀军并没有捞到多少便宜:一是身后的祁山要塞没有攻破;二是抢收的麦子也并不很多,不足以填补军需;三是上邽也未占领;四是未能歼灭司马懿的主力大军。
——只是千里游行了一通。
战役进入了第二阶段。
蜀军取得了胜利,可是就在蜀军取得大胜,诸葛亮准备进一步扩大战果之时,后方却出现了问题。
李严这个蜀国大臣中的第二号人物,本来负责对东吴的防御,这次,诸葛亮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将李严所部2万人马也调往伐魏前线,统一由诸葛亮指挥,不仅把李严兵权剥夺,而且给安排个后方督运粮草这个出力不讨好的差事,还用自己的心腹蒋琬时时监视。
战事从
2月一直拖到6月,李严所能筹措的军粮也日渐减少,加上连日大雨,转运十分困难。就派使者到诸葛亮军中说明情况,劝诸葛亮退军。
于是,诸葛亮开始撤退。
九、战后评定
从太和5年(231年)曹真去世到青龙3年(235年)初司马懿被任命为太尉(即大司马),在这长达4年的时间里,曹魏帝国一直没有总司令。如果在太和5年真的如《晋书》所说那样司马懿帅军取得了大胜,也许司马懿很快就会被任命为大司马了。
但是,事实上并没有。
也许历史的真相是:
一是司马懿在两军相持之时,双方野战被诸葛亮击败,损失惨重(如《汉晋春秋》和《资治通鉴》描述);
二是司马懿在诸葛亮退却时,不顾张合的反对,又迫令张合进行追击,致使帝国第三军人张合被杀;
三是诸葛亮全军退去。
如果您是当朝皇帝曹睿,您怎么处置司马懿呢?
不杀了你就是好的了,你司马懿又有什么资格被封赏呢?哪跌倒哪爬起来吧,您老就留在西北给我守好得了。
于是,司马懿被留在了关中。
司马懿只是在青龙2年(234年),诸葛亮第5次北伐失败,诸葛亮病死以后,魏明帝曹睿才把曹魏帝国的荣誉第一军人给予了他。
也许是因为那个时时刻刻叫曹睿心惊肉跳、“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死了。
除此以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明帝时候,曹操时代的名将都已经物去,只剩下了曹真、张合,(司马懿原来是文人不算)而曹真、张合在同一年里又相继死去,帝国面临空前的人才危机,这给了明帝很大的打击。屈指算来,可用的人只有东南的满宠、东北田豫、西北郭淮、北面牵招。
而司马懿势力……一句话,那就是:总是那么叫人不放心。
为什么呢?
除了听说过司马懿狼顾之相,而且,还因为明帝器重的一个人的说法。
说到这个人,就必须先说说曹丕时代的那颗璀璨的星——刘晔。
本来明帝对刘晔最为器重——在曹丕时代,刘晔言无不中,这给做太子的明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继位之初,明帝谁也没见,第一个召见的大臣就是刘晔,不仅召见,而且,君臣一聊就是大半天,刘晔失踪的这大半天可谓无比荣耀,因为全体大臣都在皇宫外面傻等着呢。
等刘晔出来的时候,大臣们争先恐后地问:“新皇
帝怎么样?”
刘晔慢腾腾地说,“和秦始皇、汉武帝一样大气,但是,才能可能不太够。”
读书读到这里,喟然叹息,真羡慕汉代的自由风气和汉代人的质直,如果是明清以来,哪个大臣敢这样对皇帝说三道四?他就那样,想的大,才能不中?呵呵……不过,刘晔持宠而骄之态也跃然纸上了。
在众多听到这话的朝臣中,应该有记性好,又口舌灵便的人吧?
谁能保证这话以后不会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呢?
更为出格的是,对于军国大计,刘晔在大臣们中间是一套,在皇帝面前又是一套。当时,魏国朝廷讨论最多的事情莫过于是否伐蜀,报诸葛亮伐魏之仇了。
禁卫军将领杨暨是明帝的亲信,认为不能伐蜀。这个杨暨也和皇帝一样对刘晔很是敬重,甚至是崇拜(因为刘晔是明帝朝前期全体公认的聪明人),也多次找刘晔私下探讨商量,究竟伐蜀可行不可行,杨暨说不能伐啊,什么山路险峻,粮草难继之类的,刘晔深表赞同,除此以外,还说了不少你想不到的理由,比如,还有诸葛亮得众心等等,理由说的比你还充分。
有一次,明帝和杨暨又在讨论伐蜀,杨暨说不能伐,如此这般说了一通,说得明帝恼了,发话:“你书生一个,知道什么!”可是,偏偏这个杨暨就是死脑筋,还是坚持,并说:“我书生是笨蛋,我说的算放屁,但是,您老一直敬重的刘晔也说不可伐啊。”
一听这话,明帝懵了,顺口就说,“刘晔明明对我说可伐,不可能!”结果,明帝曹睿立马传刘晔来三人对质。刘晔来是来了,可是皇帝再三问刘晔,刘晔就是不吭声,装糊涂。等单独和皇帝在一起的时候,刘晔责怪皇帝曹睿说,“这是军国大事,怎么能到处乱说呢?军国大事就是强调一个保密,您老问问这个,问问那个,蜀国不是知道了吗?”出来又对杨暨说,“钓大鱼,可不能直接就拉,得顺着他,等他慢慢顺从了,你再把他从河里牵上来,人主的威严,不是比大鱼还厉害?”(你怎么能逆着皇帝的意思说呢?)言外之意就是还是要给自己留一手!刘晔啊刘晔,你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不知道祸从口出的道理?您老的话,一方面把全部朝臣放到你自己的对立面——皇帝和我们商量这事就要走漏消息啊?您和我们也留有一手啊,以后谁还和您老交心啊,不仅不和你不探讨大事了,以后私事也拜拜!另一方面,把皇帝也耍了——把皇帝比作你钓到的大鱼,你还是一个优秀的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