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 刺客!曹操变身荆轲的传奇

    “这位董司空,究竟是何许人物?”

    曹操府上正在接待一位远来的客人,他便是蔡邕。

    蔡邕与曹操的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那位叹曹操非常人的太尉乔玄。那已是十年前的旧事了。当年的乔玄赞赏年轻的曹操,也欣赏业已因音乐而成名的蔡邕。乔玄曾征召他做自己的属下(掾属),后来又推荐他出任地方职务,如某县的县令。后蔡邕逐渐升任议郎,可是因为得罪了宦官,不得已亡命江湖之间,长达十二年之久。

    “这十二年,你究竟去了哪里?”

    蔡邕忍不住以手拭目,这么多年他为了避祸,从中原一直往南边行、东边走,甚至一直到达震泽(今太湖)、吴会之间。浪迹天涯说的便是他这十二年中的经历。

    如今,终于可以归来,只是人生又有几个十二年?

    曹操自然明白蔡邕的忧伤,他故意大笑着岔开话题:“听说你得了一面好琴,愿闻其中缘故!”

    原来蔡邕在吴会之间游历之际,曾在一户人家的屋外,听到火烧木材发出的爆裂声响。身为炼琴大师的他,当下便判断这是一块上好的琴木,这就向主人讨要那已然烧焦尾部的桐木,最后制成一把琴,琴名便叫作焦尾琴。

    “是啊,这是即便上好琴木也不免沦为焦炭的世道啊!”

    曹操不觉失声,蔡邕心中满是酸楚,他又何尝不是。而眼下的时局,又岂是哀叹伤感之时。听说董卓久闻蔡邕大名,所以特别征辟他到朝中。眼下的蔡伯喈,已然就任祭酒(主管学政的官员,全称为博士祭酒,是主持儒家经学讲授的学官)一职,算是重用了吧!

    可是这位重用蔡邕的董司空,又是何等人呢?

    蔡邕离开之后,曹操在庭院中沉吟徘徊了许久。听说袁绍,已因为与董卓的争执而愤然出走,至于内情则不太清楚。

    这董卓,究竟是何等人物呢?

    入京不到一个月,董卓便在大汉朝堂上掀起了巨大的风浪。

    他要废天子,立新君!理由是皇帝太无能,无法做天下

    之主,所以他要仿效当初的伊尹、霍光。

    现如今,董卓刚来洛阳没几天,就嚷嚷着要做伊尹、霍光。曹操纵然年轻,又岂会看不明白,他这是借废黜而立威,有不服从乃至表示反对的,便如同此前的袁绍那般,要么走,要么死!

    九月的朝会上,当董卓扯开嗓子大喊要废除已在龙椅上坐了五个月的小皇帝,唯一敢于站出来反对的,居然是卢植。

    满朝文武,只有他一人。

    曹操身为典军校尉,此时也只是如鹅呆立。说实话,他很敬佩此时的卢植,只是他不敢而已。

    曹操自知,以自己的资历、声望,站出来反对唯有一死。而现在,他实在没有死的必要。

    卢尚书是怎么说的呢?

    “从前那太甲的被废,只是一时而已。而本朝昌邑王犯下的罪过多达千余条,所以才有废立之举。而如今,天子只不过是年纪比较轻,压根儿就没什么过错,你董卓有什么理由来谈废黜之事!”

    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就在朝堂上,他此时居然也无任何表示,果然他是被吓坏了。

    没有其他人出来支援,仅仅是卢植一人,董卓心中暗笑,这便是大汉朝堂之上群臣的实力,如此而已!

    董卓咆哮起来,殿阁下的武士也立即上前,要将卢植押下去送斩。

    这时便有人出来劝了。

    劝的人不是别的,正是董卓千邀万请来的蔡邕。他上前拦住如火山般即将爆发的董卓,请他且看自己薄面,宽恕卢植的直言。

    终于,一位姓彭的议郎也站出来,说卢植可不是普通的尚书,他可是全国上下都知道的大儒,不好随便杀的。你若是害了他,恐怕整个大汉都要为之震动了!

    董卓说,那好吧,剥了他的官服,让他走!

    这时董卓便把脸转向那装呆鹅的袁隗,袁太傅,你可是这里年纪最长、资历最老的人了,你且说说,老董说的在不在理啊?

    袁隗早就吓得浑身如筛糠了,如议吧如议!

    如议,这不就结了嘛!

    董卓哈哈大笑起来。

    董卓不简单!

    事实上,他所做的可不仅仅是废黜一个小皇帝而已。在施威风的同时,他也懂得收买人心,除了知名文艺人士蔡邕,他还广撒桃花。

    譬如说大汉宗室刘虞,此时正挂着太尉的虚衔在幽州上任。董卓一纸文书,提拔他做大司马,又封为襄贲侯。

    董卓颇为欣赏的名士周毖、伍琼,这时一个与卢植一样担任着尚书,另一个则是城门校尉。他们这便明白董卓之意了,跑过来跟董卓说,这正是你广播善种、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人望的时候啊。董卓一听,好啊,你们俩给我拟个名单,我按着开官职便是!

    于是一长串的提拔名单便出来了:隐遁汉水滨长达十余年、连何进下聘请书都没来的荀爽,首先接到了做平原国相(就是后来刘备做的那个官职)的委任状,刚走到半路,新的委任状又来了,说是提拔他做宫廷事务部长(光禄勋),一下子从地方官员跃升为中央大员了,到了京师刚上任三天,居然委任状又来了,让他做司空,这便是位列三公了。要知道数日之前,他还是一个连公务员考试都没过的闲散人员呢。

    也有中央官员被外派出去做基层锻炼的,譬如原任国务官(尚书)的韩馥,他便做了冀州牧,原任行政顾问(侍中)的刘岱,外派做了兖州刺史,孔伷则做了豫州刺史,党锢之乱中名列“八厨”的张邈,被提拔为陈留太守。

    而那位出身于弘农名门杨氏、曾揭发十常侍王甫罪状的杨彪,接替董卓做了司空,没三个月又把司空让给荀爽,他则又升官做了司徒。曾经作为党人遭遇禁锢的黄琬,此前出任豫州牧,据说治理有方,于是也受到提拔,先做司徒再做太尉。

    总而言之,董卓上台以来,提拔任用的,尽是天下的名望之士。

    董卓自己,此时也已就任相国,享受“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三项特殊待遇。要说这大汉朝历时数百载,做过相国的只有四人,第一萧何,第二曹参,第三吕产,第四

    便是董卓。至于不写名字、不快步走、挂着佩剑穿着木屐上朝这种待遇,又是后汉那些骄横外戚如梁冀之流才有的,换句话说,此时的董卓,已到达了作为臣子的顶峰。

    此时,距离董卓进京,尚且不足半年。

    就在这人人青云直上的岁月里,当初那位迟迟不愿处置宦官以至于断送自家哥哥性命的何太后,终于到了接受审判的时刻。董卓给她的审判词是:

    “逼死董太后,大逆不道!”

    先是打发到永安宫,接着送去一杯毒酒,何太后尾随她的哥哥而去。

    几乎是同时,何进的母亲,那位与宦官纠葛不清的舞阳君,也被砍杀,尸体抛入多刺的枳木丛林中。

    那么,此前出逃的袁绍这些人,又该如何处置呢?

    董卓已然签发好了缉捕令,只待发下去布置捉拿了。可这时周毖、伍琼两人又跑过来,跟董卓咬耳朵说:

    “啊呀,相国啊,罢黜天子这种事,本身就是惊天地泣鬼神,非常人可以做的。袁绍年纪轻,没见过这种大场面,所以不识大体,胡说八道抵触了你。心里一害怕便往外地跑,要说他哪能跟相国大人您比呢!”

    董卓一听,似乎还真有那么几分道理。于是听这两人说下去:

    “现在啊,他流窜在外,你要是把他逼急了,这小子还真会犯浑,想那袁氏家族的学生、门徒、旧部啊,还真是不少。如果真被他集结起来,整个崤山以东地区啊,都会不服你管辖了!”

    董卓心里一琢磨,好像是那么回事,便问周毖、伍琼该怎么做。

    周毖、伍琼便说了:

    “袁本初无非也就是个二愣子,你下令赦免他的过错,再任命他做个地方基层干部,这事不就结了吗?”

    董卓一拍大腿,就这么干了!不但给袁绍个勃海郡太守的职位,还特别赐他侯爵称号(邟乡侯)。

    而且,不但赐袁绍官爵,就连此时尚且留在京师的袁术也做了新官--后将军。至于曹操,也沾边混了个骁骑校尉。

    但是这讨好般的任命,引起了

    曹操一帮人的忧虑乃至恐惧。袁术整日提心吊胆,担心董卓会拿他哥哥袁绍的事来问罪于他,突然之间却提拔他了,这不是见鬼了吗?曹操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他跟袁绍关系不错,按理董卓上台了他就该靠边站了,居然又提拔做骁骑校尉--这其中一定有鬼啊!

    袁术第一个害怕了,一溜烟跑出京师,奔南阳去了。

    至于曹操,这里便有故事了!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此事有一大段颇为精彩的描写,说是司徒王允因为眼见得董卓欺君罔上,自己却毫无反对的能力,便在宴席上忘情大哭,而满座的官员也跟着他一起哭。曹操却在席上说话了:

    “你们这帮公卿大臣,朝廷正事不去做,在这偷偷地哭哭啼啼,就算你们能从早哭到晚,难道就能把董卓哭死吗?”

    王允这便问了,曹**有办法吗?说来听听!

    曹操还真有办法,他说自己近来着意接近董卓、曲意奉承,就是为了打消他的警惕,如今董卓已对他颇为信任,若是王司徒你愿意把那七星宝刀借给我,我就能用这刀,把董卓的脑袋割下来给你看!

    这段情节究竟是否是史实呢?自然是罗贯中的虚构,王允此时根本就不是什么司徒,此时的司徒是荀爽--后来曹操阵营第一参谋长荀彧的叔叔。王允,只是主管皇家车**通的太仆而已,而所谓七星宝刀,更为子虚乌有之物,不过是后世小说家的想象而已。

    在罗贯中的故事里,接着曹操就去见董卓,董卓说曹**怎么来得这么慢啊?曹操说:“啊呀,不好意思啊,我的坐骑不得力啊!”董卓立马就说了:“你没匹好马就早说嘛!我这里好马多的是,奉先啊,你给曹操去牵一匹过来。”

    于是吕布走开了,曹操便向董卓汇报近来的思想动态。而董卓居然因为身体胖大,所以久坐不得,聊着聊着就躺下了,甚至转身向里打起瞌睡来。这岂非曹操行刺的大好良机?于是曹操便拔出刀,步步向董卓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