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做成了吗】

    勤俭持家是华夏传统德, 牛的每一个部分都会被精心处成最好吃的菜肴。

    牛肉自不必说。

    牛骨会拿来熬汤。

    牛蹄本身就是一道味。

    牛耳牛舌同样能自成一家。

    牛百叶、牛肚、牛心等等也都是可以为牛肉火锅增光添彩的宝贝。

    牛头普通人吃得倒是比较少。

    要是那么大一个牛头,买回去少说也得几大百块。

    炖起来也麻烦,很多人家里根本没那么大的锅, 要料只能把牛头肉片下来吃。

    那就没吃牛头的豪迈感觉了。

    很多人看到半只牛头端上来, 大大的盘子一端还缀着只切下来的牛角,只觉这种吃透着一股子莫名的狂野。

    相比之下, 旁边那一锅萝卜牛肉就显得平平无奇了。

    当然,这只是大伙在镜头转过去前的想。

    镜头对准一看, 萝卜牛肉都汁『液』饱满, 每一块都勾着人好好品尝, 底下那浓郁的汤汁更是让人想把浇到饭上大吃两碗。

    不少人心里不知怎地都冒个念头来:突然想家了。

    想家里炖的萝卜牛肉。

    这是一道做菜水平不咋样的爸爸都能自信表示“让我来”的家常菜。

    萝卜牛肉在锅里碰撞越久, 飘散来的香味越霸道, 可以从厨房跑来霸占整个客厅。

    可恶,馆长过分了啊!

    为点菜的人, 宇文恺看到满满当当一桌子“全牛宴”,心里也很是感动。

    他些不好意思地说:“本来我只是想吃顿牛肉, 没想到你把牛的每个部分都给端上桌了。”

    吴普笑了笑, 给宇文恺介绍其他人。

    这几徐昭佩她私底下也宇文恺见过, 尤其是徐昭佩。

    她什么不会『操』的东西会直接找宇文恺。

    宇文恺脾气一直很好, 得知他是南梁元帝那位特立独行的王妃,更是每次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徐昭佩悄悄王嫱说起过宇文恺,说这小孩真是温柔又老实, 叫人都不忍心欺负他!

    饭桌上唯一的生面孔就是朱元璋了。

    这会儿的朱元璋还不叫朱元璋, 报的是自己原来的名字。

    连看过最多纪录片的宇文恺都听不他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听了吴普的介绍,心中却是一惊,只觉吴普手段更加莫测了:瞧瞧这汉朝的王昭君、南梁的徐妃、隋朝的宇文恺,竟都齐聚一堂!

    朱元璋心中不免忖度起来:莫非我也不是个普通人物?

    不然的话, 自己怎么会这样的奇遇?

    再听他谈笑间随口说起那北宋的苏轼、南宋的岳飞,惋惜他不能一起尝尝这全牛宴,朱元璋心里头更蓦然腾起一股子奇异的豪情来——

    他一身力气,许是几分当将军的赋。

    他饥肠辘辘,许是肚里养着苏轼的馋虫!

    兴许他当真不是凡夫俗子!

    吴普不知晓朱元璋心底的激动,给他相互介绍完了,招呼他尝尝刚上桌的牛头肉。

    徐昭佩却:“酒呢?”

    “空腹喝酒不好。”吴普笑着说道,“别急,等吃点东西到肚里去了,我亲自给你倒酒。”

    徐昭佩点点头,夹了一块牛头肉到自己面前细细品尝。

    这种围炉共餐的吃与她那会儿不一样,不过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她吃得十分尽兴。

    吴普等每个人都举筷尝了,才入今的直播题,让大伙都随意聊聊她所在的时代能不能吃牛。

    王嫱几人一点都不怯场,轮流说起自己吃到牛肉的机会。

    王嫱说自己去了草原就吃到了。

    徐昭佩说府上厨子不怎么会料,所以她能杀封地的牛也不爱让人做。

    宇文恺说自己分祭肉的时候尝到过一次好牛肉,平时市面上的牛肉都老韧。

    事实上但凡是执掌中原的朝廷,基本就会对宰牛做相应的规范。

    除非朝廷本身自顾不暇,每不是忙着打仗就是忙着逃跑。

    朱元璋的答案比较特立独行:“我给人放过牛,吃却是没吃过的。”

    提到“吃”之一字,朱元璋不免又想起饿死的父母兄长,神『色』一下子沉郁下去。

    他已经快二十岁,本该是可以开始奉养父母的年纪,可他的父母却早已活活饿死在他面前。

    最后他自己都快活不下去了,只能别过二哥二嫂独自来谋生。

    那当真不是什么好回忆。

    徐昭佩见朱元璋神『色』郁郁,不由多看了朱元璋两眼。

    朱元璋的气质其他人都不一样。

    宇文恺身名门,王嫱生丽质,她则是做了二十多年王妃。

    哪怕每个人都点烦心事,但到底只是“接受还是不接受”“难受还是不难受”这种程度的挣扎。

    朱元璋却是浑身上下都着“泥腿子”三个字。

    且瘦得仿佛再吃不上饭就会饿死似的。

    他身上唯一比较突的,或许就是坐在她中间时没『露』多的怯缩。

    这个瘦削的少年尚始终情绪观察着正在发生的一切。

    要是这个少年身份真这么普通的话,吴普肯不会请他过来一起吃火锅吧?

    徐昭佩注意到了朱元璋心情低落,吴普自然也注意到了。

    他看朱元璋应当是想起了饥荒期间的惨祸,转开了话题:“说起来在据说在周朝,‘牛人’还是个官名儿,周朝负责统筹养牛的机构一共两百多人,个个都可以称之为‘牛人’。”

    “当时的牛人最牛可以干到‘中士’,也算是爵位在身了,可见古代养牛养得牛『逼』也是很前途的。”

    朱元璋听着很代入感。

    他帮人放牛,也算是养牛!

    吴普笑着说:“据说秦朝的祖先也是因为养牲畜养得好,所以被赐姓嬴。”

    “嬴的本意就是‘增加’或者‘余’。”

    “这是在夸他养殖赋高,想借此鼓励他扎根西北大草原,为抵挡草原游牧民族的第一道防线。”

    “后来周平王给秦襄公分封时的说就更不要脸了,直接说什么‘垃圾西戎把我西边陲的地盘抢了去,要是你能打回来这些地盘就归你了。’”

    “真就是封地全靠自己抢。”

    “结果人老秦常年在西北边陲养牛羊马,每年草原游牧民族短兵相接,磨练一代更胜一代的悍勇子孙,最后杀得中原各国瑟瑟发抖,恨不得抱团取暖。”

    朱元璋的代入感顿时更强了,击掌赞叹:“都说秦皇汉武,果真名不虚传!”

    吴普笑了起来:“提起汉武帝,汉武帝那个时期也个特别的官职,狗官。”

    朱元璋目光凶狠:“狗官?”

    他平生最恨的就是那些为官不仁的家伙,父母饿死的时候他更是恨不得生啖狗官血肉。

    吴普说道:“专门为汉武帝养猎犬的官,叫狗监。最名的狗监叫杨得意,他是四川人,次给汉武帝推荐了一个挺名的老乡,司马相如!”

    宇文恺讶道:“就是《子虚赋》的那个司马相如?”

    吴普笑着点头:“子虚乌就他虚构来的。”

    徐昭佩冷哼一声:“我还知道另几个他关的典故,比如‘家徒四壁’‘琴心相挑’‘文君当垆’。”

    这三个典故连起来,就是司马相如载入史册的求婚过程——

    司马相如家里穷得只剩下墙壁了,偶然得知富商卓王孙家女儿卓文君新寡,暗搓搓跑去弹琴勾搭卓文君。

    等勾搭成功,夫妻俩就跑去卓家那边搞了个小酒馆,卓文君负责抛头『露』脸卖酒,司马相如自己每穿着大裤衩在那儿市井中人厮混。

    这可真是横的怕不要脸的。

    卓王孙实在丢不起这个人,只好捏着鼻子给他夫妻俩分了百名仆从、送了百万钱,打发他赶紧滚回成都买田宅好好过日子去。

    吴普也知道这事儿。

    他觉得这个故事里最可怜的大概是女儿跟人跑了还要掏钱养女婿的卓王孙了!

    不过这老卓钱,宰狗大户挨宰什么的,他就不同情老卓了。

    反正,他既掏不那么多钱,也雇不起百名仆从!

    朱元璋一直安静地听着吴普几人引经据典地讨论。

    这些对于吴普他来说张嘴就来的典故,于他言却十分陌生。

    他小时候上过几私塾,但因为没钱交束修,所以后面就没再去上。

    他只粗识几个字,既没遍读圣贤书,也没读过史。

    听着吴普他侃侃谈,古往今来的奇闻异事统统信手拈来,朱元璋眼底不由生几分羡慕来。

    吴普注意到朱元璋艳羡的目光,笑眯眯地把话题带了回来:“其实位皇帝也很特别,他小时候放过牛。”

    朱元璋两眼一亮。

    这个他熟,他也放过牛。

    吴普说道:“他还当过尚。可惜他当尚没两个月,寺里也没饭吃了,只能去到处化缘,乞讨相比只是多了一身僧袍已。”

    其他几人的目光不由落到朱元璋的光头上。

    朱元璋也觉得惊奇,真是巧了,这皇帝的经历居然他一模一样。

    可惜当皇帝这种了不得大事,朱元璋却是不敢代入了。

    他就是个普普通通的贫农,哪里敢想那样的事?

    朱元璋巴巴地望着吴普,等着吴普接着往下说。

    吴普笑了笑,继续说道:“他在外面化缘三年,回到寺中跟着寺里的尚识字念经,后来一颗心终归还是平静不下来,脱下了僧袍,参加了起军。”

    众人静静听着,没『插』话。

    吴普说道:“他娶到了很喜欢的老婆,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

    “他成功了,成了开国皇帝。”

    “这很不容易,自古以来起成功的皇帝只一个刘邦。”

    “加上他就是仅的两个。”

    “他以前吃过多的苦,当了皇帝就想好好了却心头的遗憾。”

    “比如读书。”

    “他知道穷人家的孩子想读书很难,所以不仅看重学,还想要全面振兴社学。”

    “考虑到前朝的社学早已名存实亡,他当皇帝没多久就下令让各州县重修社学,必须保证每隔五十户就一间社学、保证社学可以最好的老师——保证穷人家的小孩也可以免费入学读书。”

    “他希望社学的夫子先讲《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给学生启蒙,再给学生讲经、律、算学史书扩展知识面。”

    “只要他想继续读书,可以考去县学、考去州学、考去学,但凡能考上的,不仅不收束修,还给发钱发粮发衣服,读书期间只要能通过考试还能免赋税、免徭役,只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朱元璋唇抖了抖。

    这人真是他肚子里的蛔虫,办的事可对他胃口了!

    朱元璋忍不住心急地追道:“那他做成了吗?”

    吴普说:“过程那么一点坎坷,但他还是做到了‘三五十家置一学,愿读书者,尽得预矣’。”

    做成了!

    要是他生在那个时代,不就可以好好读书了?

    朱元璋激动地拉着吴普道:“这个人叫什么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