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六韬》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着名兵书,又称作《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朝的姜尚(即姜子牙,吕望)着,现在普遍认为是后人所作,托伪姜尚,作者已不可考,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期。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着作,它通过周文王、周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

    ,涉及战争观、军队建设、战略战术等有关军事的许多方面,其中又以战略和战术的论述最为精彩,它的权谋家思想也很突出。

    《六韬》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各为一卷,共六十一篇,近二万字。卷一《文韬》主要论述作战前如何充实国家的实力,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做好战争准备。如对内先要富国强民,对人民进行教育训练,使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卷二《武韬》主要论述取得政权及对敌斗争的策略

    ,强调在做战前必须先对敌我双方的情况深入了解,进行比较,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才能制胜。卷三《龙韬》主要论述军事指挥和兵力部署的艺术,指出在战争中要如何选择将帅、严明纪律,然后确定如何发号令、通信息。卷四《虎韬》主要论述在宽阔地区作战中的战术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卷五《豹韬》主要论述在各种特殊地形作战中的战术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卷六《犬韬》主要论述教练与编选士卒以及各种兵种如何

    配合作战,以发挥军队效能等问题。

    《三略》又称作《黄石公三略》,也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兵书,相传作者为汉初隐士黄石公。但据考证,《三略》的成书应不早于西汉中期,它是后人在吸收先秦优秀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总结秦汉初期政治统治和治军用兵的经验,假托前人名义编纂而成,其中有许多独到之处。

    《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三部分,共3800余字。与前代兵书不同,它是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尤其侧

    重阐述政略,这是该书的一个显着特点。它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专着。《三略》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引用古代兵书《军谶》、《军势》中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共引用了700余字,约占全书的1/6,因而为后人保留了这两部已佚兵书的部分精华。

    《六韬》与《三略》作为我国古代的两种着名兵书,在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者在宋代都被收入经典的《武经七书》之中,成为后代武学的传统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