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剑之谜

    中国的青铜冶炼锻造,几千年前就发展出一套领先当时世界的技术,但时光穿越几千年,这些当时着称于世的技艺几乎已经全部失传,人们只能从一些考古发现和历史典籍中去追寻和遥想当年中国青铜锻造的神奇。

    1965年12月某一天的傍晚,湖北省江陵望山一号楚墓正在紧张的挖掘中,工作已经进行到最重要的开棺。当考古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墓主的内棺打开,赫然发现,棺内除了墓主尸首的骨架,在它的左侧还有一把装在漆木剑鞘内的青铜剑。而考古人员将剑从剑鞘中抽出的一瞬间,伴随着一道亮眼的寒光,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其中一名考古队员只是稍稍触碰了一下青铜剑的锋刃,手指就被割开了一条不浅的伤口,顿时流血不止。其他人员用十六层的白纸测试了一下,稍一用力,剑刃就将那十六层白纸全部划破了。

    这把令人炫目的青铜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极其精细的十一道同心圆圈,圆箍最细的地方犹如一根头发丝。剑格(护手)向外凸出,正面镶有蓝色玻璃,后面镶有绿松石,即便在黑暗中也散发出幽幽的寒光。剑身上还纵横交错刻着美丽的黑色菱形花纹,整柄剑显得神秘而又精美异常。

    最为令专家们兴奋的是,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铭文共八个字,当时在现场的专家仅解读出其中六字,它们是“越王自作用剑”。另外两个字经过***等中国古文字研究专家反复推断和争论,按现代读音应为“鸠浅”。

    这个推论让整个考古队都十分震惊,因为这两个字,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越王勾践的名字,也就是说,这柄剑的主人,就是这位春秋最后的霸主。

    越王勾践(约公元前520—公元前465),姒姓,名勾践,又名鸠浅、菼执,为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

    ,公元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求和。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会,为了彰显武力,率全国精锐而出。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促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公元前473年,夫差被迫自尽,而勾践灭了吴国,终成霸业。

    据历史记载,勾践嗜好铸剑,《拾遗记》记载:“越王勾践,使工人以白马白牛祀昆吾之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断水、三名转魄、四名悬翦、五名惊鲵、六名灭魄、七名却邪、八名真刚。”此外,他还热衷于搜集和珍藏名剑,当时的宝剑鉴定大家薛烛看到勾践珍藏的宝剑时,也是大吃一惊,说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稀世之宝。

    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是这样讲述勾践和薛烛的相交的:

    春秋时期,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经过数年卧薪尝胆终于击败吴国的越王勾践睡了一个甜美的午觉后,心情非常舒畅。在泡上一壶上好的龙井新茶后,勾践兴致勃勃地叫侍臣请进一个人到他的寝宫内。这个人就是薛烛,他是秦国人,此时正在越国游历。此人虽然年纪轻轻,但却已经名动列国,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相剑大师。

    不一会儿,眉清目秀,文质彬彬的薛烛就赶到了。宾主一番客套寒暄之后,勾践就带着薛烛和随从来到室外宽阔的露台之上。由于勾践酷爱刀剑,所以这个露台建得高大巍峨,气势狂放,光线充沛,是勾践专用来看剑赏刀的地方。

    落座之后,勾践扫了一眼身边的薛烛,心想这个年轻人虽然年纪轻轻但却阅剑无数,一般刀剑肯定难入他的法眼,于是他一开口就叫手下取来了自己颇为得意的两把宝剑:毫曹和巨阙。

    哪知,薛烛走马观花地看了看两把剑,只随便地说了一句:“这两把

    剑都有缺点,毫曹光华散淡,巨阙质地趋粗,都不能算得上是宝剑。”说完他还在温暖的阳光里懒懒地打了一个呵欠。

    勾践觉得很没面子,他想了一想,一咬牙,俯在一个贴身侍从的耳边吩咐了几句。过了一会儿,侍从率领几百个铁甲武士护送着一把宝剑来**下。

    薛烛感到好笑,就问道:“大王这么兴师动众,拿来的是什么剑啊?”

    薛烛这种随意的态度让勾践有点不高兴,便没好气地吐出了两个字:“纯钧”。

    这时,就只听“咣啷”一声,薛烛从座位上仰面摔倒,束发的金钗掉在地上,一头长发披散下来,面色突然呆滞。好一会儿,他才突然惊醒,脚尖点地几个纵跃掠下台阶,来到剑前,深深一躬,然后又表情肃然地整理好自己的衣服,从侍者手中接过宝剑,小心翼翼地敲了几敲,掂了几掂之后方才将剑从鞘中缓缓拔出。

    此刻,一团光华绽放而出,宛如出水的芙蓉,雍容而清冽,剑柄上的雕饰如星宿运行,闪出深邃的光芒,剑身和阳光浑然一体,如同清水漫过池塘般从容而舒缓,而剑刃就像壁立千丈的断崖,巍峨高远……过了好久,薛烛才用颤抖的声音问道:“这就是纯钧吗?”

    勾践点了点头道:“是!”接着得意地说,“有诸侯愿用千匹骏马、两座城池来换这把宝剑,你看行吗?”

    薛烛连忙说道:“不能换。”

    勾践故意皱了一下眉头问:“为何?你说说道理。”

    薛烛激动地大声道:“因为这把剑是天人共铸的不二之作。为铸这把剑,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锡,万载若耶江江水干涸而出铜。铸剑之时,雷公打铁、雨娘淋水、蛟龙捧炉、天帝装炭,铸剑大师欧冶子承天之命呕心沥血与众神铸磨十载此剑方成。剑成之后,众神归天,赤堇山闭合如初,若耶江波涛再起,欧冶子也力尽神竭而亡,这把剑已成绝唱,区区骏马城池何足道哉……”

    勾践满意地点头道

    :“先生说得有理,此剑既是无价之宝,寡人就将它永远珍藏吧。”

    当然,以上只是一个传说,真实性有多少,还需要考据。但越王勾践名剑众多且收藏价值都极高却是史实,并且古代尚武之风浓郁,一把稀世神器是世人苦苦追求的,尤其是勾践死后,有许多人士曾绞尽脑汁去寻找他所珍藏的宝剑,却一无所得。

    所以,在楚墓中能发掘到越王勾践的随身佩剑,是一个极其让人震惊的重大发现,而随着对这把剑的研究和后继的考古发现,更多的事实逐渐为研究人员咋舌。

    这把越王勾践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光亮如新。20世纪80年代,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也出土了一批青铜剑,和越王剑一样,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也是在地下沉睡两千多年却光亮如新,锋利无比。经过科研人员检测,这些宝剑锋面有一层铬盐化合物,就是这层薄薄的化合物让宝剑千年不锈。这一发现立刻轰动了整个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的处理方法是近代才有的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铬是一种稀有金属,熔点高达4000摄氏度,就即便是在近代,提取也是很不容易的。而这种先进的工艺,竟然出现在公元前200多年前,又有谁能想象,越国诸侯和秦军手中的利剑,竟然有着现代科学的影子。

    随着研究的进展,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发现浮出水面——越王剑及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铜剑竟然有着一定的金属记忆功能。据资料显示,秦始皇陵的一些青铜剑出头的时候是被巨石所压,呈弯曲状,但当石头拿掉之后,这些青铜剑立刻恢复了原有的状态,没有任何被压的痕迹。这种技术,即便是在科学发达的现代,金属记忆课题也一直是科学家们孜孜追求的目标,而两千年前的古人竟然已经掌握了。

    研究人员试图破译其中的

    秘密,通过对勾践剑的测试,发现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也许这是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一。而越王勾践剑所处的外部环境: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用一种质地细密的白色黏土、考古学界称之为白膏泥的来填塞,其下部采用的还是经过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更提高了它的封存性。加上墓坑上部经过夯实的填土等原因,使该墓的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这么多的密封层基本上隔绝了墓室与外界之间的空气交换。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在完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即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水中,钢铁都不会生锈。这也许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二。望山一号楚墓所在地地下水位较高,该墓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浸泡后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这也许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三。而秦始皇陵的私密性高于望山一号楚墓,私密性更好,里面的青铜剑想来也是出于以上原因而得以保存千年。但对于这些剑的金属记忆功能,到目前,科学上的解释还不完备,只能推断,春秋时期,中国的冶炼技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因此才能锻造出这些举世无双的利剑,但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古代的冶炼技术和配方几乎没有流传下来,因此后人没有办法去还原当时的情形,所以这些谜团还只能是团团迷雾,留待现代科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去破译、去探究。

    也许有一天,这些千古之谜能一个个被我们揭开。但不管怎么说,如今陈列在博物馆中的越王勾践剑和其他文物一起,总算是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成为了让后世景仰的瑰宝。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引用了一部分互联网上的资料,理应支付酬劳,请资料原作者见书后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