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历史久远的八大菜系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各地菜肴风味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异。在漫长的饮食文化发展史中,我国不同区域内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欢迎。
到了清代初期,鲁菜、苏菜、粤菜、川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到了清代末年,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构成了我国汉族饮食的“八大菜系”。
海鲜主打的胶东菜
胶东半岛也被称为山东半岛,是我国三大半岛之一、因为三面临海,海产品丰富,当地人利用丰富的海鲜原料,调制出了以海鲜主打的胶东菜系。
胶东菜系是鲁菜里面的一个重要分支,最为讲究味道。对于一个胶东菜的大厨来说,味道才是关键,而不像其他菜系一样,要做到“色香味俱全”,因此,胶东菜没有其他菜那样华丽的外表,也没有特别复杂的烹制过程,而鲜美的味道却始终是其永恒的追求。
古代胶东人甚至认为,吃海鲜就要吃原汁原味的,这与日本吃生鱼片的饮食习惯有相似之处。不过,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生吃的习惯,因此,现在吃原汁原味的海鲜的人也很少。不过,尽量追求食物本身的味道,却是胶东菜一贯的主张。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胶东菜的烹制方法就要相对简单很多。一般来说,胶东菜的烹制方法有:煮、蒸、炸、煎等。
一、煮
确切来讲,这种烹制方法应该叫烀,介于煮和蒸之间。比如说,在烹制各种贝类海鲜的时候,胶东人通常将其洗干净,然后直接放入锅中,加上少量水和盐,不放其他调料,盖上锅盖,直到煮熟为止。
二、蒸
这种方法一般用来烹制各种鱼干。比如,胶东人喜欢的鲅鱼干、鲳鱼干等,都是放在锅里面直接蒸熟下酒。
三、煎
煎是胶东菜经常采用的烹制方法之一,主要用于各类新鲜鱼类。胶东人对于烹制的鱼类是否新鲜有很高的要求,在漫长的饮食文化发展历程中,他们逐渐总结出了判断鱼是否新鲜的方法。一般来说,刚打上来不久的鱼,其眼睛中黑白分明;而放了很久的鱼,其眼睛则会变黄,甚至变红。
四、炸
这种烹制方法并不常见,一般用来烹制小鱼或带鱼。
胶东菜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菜是熘黄菜、雪**丸子、猪肋条肉、虾子海参等。
古老与前卫相结合的广东菜
在我国各地的饮食文化中,广东是别具一格的。“广东人什么都能吃,老鼠、蛇、黄鳝……”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这一类的话。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广东人似乎什么都敢吃,而这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并非到了现在才出现,而是很早就有了。唐代着名政治家和文学家韩愈被贬到潮州做官后,曾写过一些关于潮州的诗作,里面对当地的饮食文化也有涉及。在韩愈的这些诗歌中,就说到广东人喜欢吃蛇、蒲鱼、青蛙、章鱼、江瑶柱等看上去恐怖的野生动物的饮食习惯。
广东菜具有前卫的特点,但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据史籍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广东菜就已经小有名气了。那个时候,广东还没有被开发,属于比较落后的地区,但因为其地理位置偏南,光照和热量充足,盛产各种各样的蔬菜。随着朝代的更替和战乱等原因,有很多人南迁到广东,将中原的传统饮食和广东丰富的菜肴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广东本地特色的菜系。
广东菜发源于岭南,广义上由广州菜、东江菜、潮州菜
发展而成,以广州菜为代表。它集南海、番禺、东莞、顺德、中山等地方的风味特色,同时吸收了京菜、苏菜、浙菜等外省菜和西餐的优点,融为一体,自成一家。广东菜博采众家之长,用料丰富,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其烹调技艺多样善变,以炒、爆为主,同时还有烩、煎、烤等,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说。广东菜的时令性很强,夏天到广东,吃到的是比较清淡的,而冬春在广东,吃到的菜肴作料丰富,略微重口。广东菜着名的菜品有鸡烩蛇、龙虎斗、烤乳猪、太爷鸡、盐焗鸡、白灼虾、白斩鸡、烧鹅等。
广东菜做法比较复杂,精细,费时,费人工,消费比较高,因此它的受欢迎程度不如麻辣爽口而又价格便宜的川菜。
除了菜之外,广东其余的饮食文化也很发达,如早茶和工夫茶,在各个阶层中都比较流行。
酷炫麻辣话川菜
在四川成都市西北郫县古城镇,有一处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它里面收藏的不是奇珍异宝,也不是古籍文物,而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各种美味佳肴。这就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活态主题博物馆,其内部又细分为典藏馆、互动演示馆、品茗休闲馆、灶王祠、川菜原料加工工具展示区等。为一种菜系专门建立博物馆,由此可以想见川菜的影响之大。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都有了川菜馆,川菜中独具特色的,以麻辣为主的火锅更是风靡全国。无论冬夏,四川或重庆火锅都是人们出去用餐的优先选择。川菜在我国八大菜系中是最受欢迎的,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其受众广泛,又被称为“百姓菜”。如此受人欢迎的川菜,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四川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天府之国”,文化底蕴深厚,东边通向两湖,北接陕西和甘肃,西通西藏和青海,南达云南和贵州,交通优势明显。作为交通枢纽的四川,逐渐成为东西南北各种文化的交流中心,在饮食上融会了东西南北各个风味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川菜。
四川位于长江上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辖区内河流众多,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成都平原是我国的几大粮食产区之一。至于蔬菜和各种家畜家禽,山珍野味,更是数不胜数。丰富的原料,为川菜的麻辣生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川菜采用作料丰富,有干烧、鱼香、怪味、椒麻、红油、姜汁、糖醋、荔枝、蒜泥等复合味型,造就了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点。川菜所采用的烹调方法也很多,有炒、滑、熘、爆、煸、炸、煮、煨等,其中小煎、小炒、干煸和干烧都有比较独到的地方。
川菜以麻辣为主,这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很大关系。曾经是四川辖区的重庆,名列“三大火炉”之中,整个四川夏天都比较热。食用麻辣的食品,能给人提神,还可以排除一些湿气。
奢侈又清淡的闽南菜
福建和广东一样,在先秦两汉时期都是不毛之地,文化极为落后。因为瘴气弥漫,很不适合人类生存。到了唐代,南方的优势逐渐凸现出来。隋朝开通的京杭大运河,将南北经济文化连接起来。从安史之乱发生到明朝建立这600多年的时间里,许多北方人因为战乱迁往南方,不少选择广东和福建南部作为居住地。这些南迁的汉人,除了给当地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之外,
还带来了中原地区悠久而又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就这样,闽南菜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闽南菜中以泉州菜作为代表,很好地保存了古代北方的一些饮食文化和烹调技术,如“羹”,泉州的肉羹、虫豪仔羹、粉羹都保留了最古朴的烹调方法。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唐宋以来就是我国商贸对外交往的重要门户。当时很多外国人来泉州经商,并将他们独特的饮食习惯带到了泉州。如目前在泉州流行的沙嗲菜,原本是印度尼西亚的着名菜式,就是在那个时期传到泉州的。
闽南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背靠武夷山,海岸线较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和热量都很充足。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为闽南人带来了种类丰富的海鲜,以及其他地区不大容易能找到的山珍野味,保证了闽南菜的丰盛。此外,闽南菜的调味品也值得一提。明代郑和下西洋后,从东南亚带回来咖喱、沙茶、芥末等香辣型的调料,形成了以本地口味为主题,同时具有西餐的独特风格。
不过,现在的闽南菜随着人们口味的变化,已经改变了过去调料很多、味道很浓的特点,变得清鲜香脆,口味清淡,酸甜适宜。
苏菜与《随园食单》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些俗语或者诗句,都道出了江浙地区的繁华,和人们生活的富足。
江苏东部靠海,省内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产品和海产品都非常丰富,是我国有名的鱼米之乡。因为丰富的水产品原料,苏菜擅长烹制鲜活淡水产品,讲究刀功,注重火功。久而久之,形成了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的苏菜。
苏菜由金陵菜、淮扬菜、苏锡菜、徐海菜组成。其味清鲜,咸中稍甜,注重本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制作特点是: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功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清代文学家袁枚长期在江苏生活,对苏菜情有独钟,在这里写下了我国烹饪史上的经典巨着《随园食单》。所谓“随园食单”,其实就是他把自己在江南吃过,或者听过的美味佳肴,用小品文的形式做的一个记录。这是一本系统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着作,现在已经被译为英语、法语、日语等多种语言。
《随园食单》在1792年出版,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等十四个方面,用大量的篇幅详细描述了我国从14世纪至18世纪中流行的 326种南北菜肴和点心,对于美酒名茶也有涉及。据研究过《随园食单》的专家介绍,这本书出版以来,中国的菜肴到现在都没发生根本性变化,而袁枚推崇的很多美食,到现在还为很多人所追捧。
苏菜中比较着名的菜品有松鼠色、蛋烧卖、美人肝、凤尾虾等。此外,江苏南京等地的小吃也很有特色,如盐水鸭、卤鸭胗肝、鸭血粉丝汤等,后者近两年风靡全国。
浙菜精品西湖醋鱼
浙菜是我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富有江南特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着名的地方菜种。
浙江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时期,到明清逐渐成形。浙江临海,烹饪资源丰富。当地人利用丰富的烹饪资源,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烹调技法,其中以炒、炸
、烩、熘、蒸、烧6类为擅长。浙菜常用的烹调方法有30多种,因料施技,注重主配料味的配合,口味富有变化。浙菜注重原味,同时制作精致。
浙菜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菜式小巧玲珑,菜品鲜美滑嫩、脆软清爽,其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在中国众多的地方风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浙菜主要有杭州、宁波、绍兴、温州四个流派所组成,各自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浙菜中许多菜肴都富有美丽的传说,文化色彩浓郁是浙江菜一大特色。其中最为动人的传说则为“西湖醋鱼”。
“西湖醋鱼”是浙菜中的代表性菜品,选用西湖草鱼做原料,在烹制前一般要将鱼饿上一两天,让它将肠道内的排泄物都清除干净。西湖醋鱼在烹制的时候,对火候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在三四分钟之内烧得恰到好处。烹制好后,再浇上一层平滑油亮的糖醋。这样,一道美味的西湖醋鱼就做成了。西湖醋鱼鱼肉鲜嫩,味道酸甜可口,带有蟹味,别具特色。
关于这道名菜,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古代杭州有一个姓宋的人家,兄弟两人满腹经纶,大的叫宋兄,小的叫宋弟,都很有学问。他们无意仕途,就在西湖边打鱼为生。一天,当地恶棍赵大官人在西湖边看到一个正在浣纱的妇女,非常美丽,就想要霸占。派人打听之后,才知道是宋兄的妻子宋嫂。于是,他使用各种卑鄙的手段害死了宋兄。赵大官人的举动让宋弟和宋嫂都非常愤怒,他们就决定去官府,伸张正义。没想到官府和赵大官人沆瀣一气,非但不予理会,还将每个人痛打了一顿。回家后,宋嫂担心赵大官人报复,就让宋弟赶快收拾行装外逃。临行前,她烧了一碗鱼,烧法奇特,里面加糖加醋。宋弟吃后就问嫂嫂:今天这个鱼的味道怎么这么奇特?嫂嫂说,这道鱼有甜有酸,是想让你逃出去以后千万不要忘记你哥哥是怎么死的;如果你的处境变好,不要忘记老百姓和嫂嫂的辛酸。几年之后,宋弟取得功名归来,回到杭州做了高官,终于报了杀兄之仇。杀兄之仇虽然得报,但嫂嫂的下落却一直查找不到。一天,他去赴宴,吃到了嫂嫂曾经为他做的那道鱼,连忙追问,才找到嫂嫂。原来,宋嫂在宋弟逃走后也隐姓埋名,做了厨子。
久而久之,这道菜和这个动人的传说就在杭州流传开来,并逐渐成为浙菜中的精品。
除了西湖醋鱼之外,浙菜中的一些精品菜背后也有很多故事,可见浙菜的文化底蕴。
京菜及其代表谭家菜
京菜又被称为京帮菜,以北方菜为基础,吸纳各地的风味调和而成,在我国饮食文化中享有盛名。
北京从元代开始长期作为中国的首都,其特殊的地位致使京菜集全国烹饪技术之大成,不断地吸收各地饮**华,吸收了汉满等民族饮**华的宫廷风味以及在广东菜基础上兼采各地风味之长形成的谭家菜,至今享有盛名。
谭家菜是我国最着名的官府菜之一,也是京菜中的卓越代表。谭家菜因为清末官僚谭宗浚而得名,他在同治二年参加科举考试,得中榜眼,因此又被称为“榜眼菜”。烹制方法以烧、炖、煨、烤、蒸为主,在清朝末年渐渐发展起来,并一直保存到现在。值得一提的是,谭家菜是唯一保存到现在的官府菜,目前由北京饭店独家经营。
谭宗浚中榜眼之后,先后出任四川督学,江南副考官等职位。他特别喜欢珍馐美味,为人又好客大方,常常在家中宴请宾客。他尤其喜欢袁枚的《随园食单》,经常去厨房
中亲自指导。他还用重金聘请了当时在北京居住的着名大厨,学会他们手中的烹饪技能,将家乡的广东菜和北京风味结合,创造出自成一派,风味独特的“谭家菜”。
“谭家菜”到清末民初声名大震,当时社会各界的名流,都以能够用“谭家菜”宴请客人为荣。谭宗浚死后,他的儿子坐吃山空,维持不下去之后,就用“谭家菜”悄悄承办各种家庭宴席,虽然碍于面子,没有挂上餐馆的招牌,但生意却非常兴隆,很多人慕名而来,希望一尝真味。到了20世纪30年代,“谭家菜”已经成为经久不衰的时尚招牌菜,因此社会上曾一直流传着“戏界无腔不学谭(谭叫天即谭鑫培)、食界无口不夸谭(指谭家菜)”的说法。
谭家菜咸甜适口,调料讲究原汁原味,制作讲究火候足、下料狠,菜肴软烂,因而味道鲜美、质地软嫩,无论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很喜欢。谭家菜自成体系,有菜品近三百种,以发制烹调海味菜最为有名,清汤燕窝更是令人叫绝。谭家菜在制作过程中讲究小火慢炖,因此,想要吃上正宗的谭家菜,还得有足够的时间耐心等待。
除了谭家菜之外,京菜比较有特色的还有烤鸭和涮羊肉。烤鸭是北京的名菜,涮羊肉、烤牛肉、烤羊肉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法,辽代墓壁画中就有众人围火锅吃涮羊肉的画面。现在,涮羊肉所用的配料丰富多样,味道鲜美,其烹调方法几乎家喻户晓。
徽菜及其一绝“绩溪一品锅”
徽菜是我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属于安徽菜的一部分,通常只指徽州菜。
徽州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郡县的名称,辖区包括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
在我国汉族八大菜系中,徽菜的历史相对要短一些,它起源于南宋年间。古徽州位处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与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交界处,雨量较多、气候适中,物产特别丰富。据调查,黄山植物就有1470多种,其中不少可以食用。除了植物之外,这里的野生动物也很多,而徽州大部分是山区,种类就更多了。山珍野味,构成了徽菜主佐料的独到之处。徽菜中的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腌鲜鳜鱼”“黄山炖鸽”等。
徽菜中最享有盛名的代表为“绩溪一品锅”。
民国时期,着名作家梁实秋先生在吃了徽菜中的代表菜品“绩溪一品锅”后,赞不绝口,在文章中写道:“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二尺,热腾腾地端上来,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蛋饺,紧底下是萝卜、青菜,味道好极。”简练而又生动的文字,对“绩溪一品锅”做了很好的介绍。
绩溪一品锅发源于安徽省绩溪县上庄,因为胡适先生而更加有名,被称为胡适一品锅。这道菜咸鲜微辣,鲜嫩可口,已经成为人们到绩溪旅游点名享用的美味佳肴。
绩溪一品锅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这得从绩溪的人文地理环境说起。绩溪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但因为山路崎岖,很少有宾客到来。因此,一旦有宾客到来,绩溪人都会格外高兴,一定要将自己家所有的山珍野味都加上,做成一锅。久而久之,就成了安徽的一道名菜,宋代文学家苏辙、清代皇帝乾隆都对绩溪一品锅赞不绝口。到了民国时期,胡适担任驻美大使期间,经常用这道菜来招待外宾,并亲自命名为绩溪一品锅,使徽菜走向世界。
绩溪一品锅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在菜的上面加菜,直到加满一锅,其寓意为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