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琴音里的千古美谈

    从俞伯牙《高山流水》谢知音,到嵇康演奏《广陵散》慷慨赴死,我国琴音中留下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被演绎成戏剧和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有的则仍留在琴声中,散发着无言的魅力。

    本节为读者简单介绍几个最广为流传的故事。

    高山流水觅知音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战国时期,楚国人伯牙很喜欢弹琴,并拜了一个叫连城的人做老师。伯牙天资聪颖,但很难捕捉到音乐的神韵。

    一天,他的老师对他说:“我带你去拜访一位大师吧,他会点化你的。”伯牙跟着老师乘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休息,自己寻找大师去了。见老师去了很久还不回来,伯牙就走上山去。绕过一个山头,他发现一幅奇景正挂在眼前:云中飞瀑,雾中清泉,不知道哪里是雾,哪里是水,水花溅在岩石上,恰如珍珠;水声回荡,就像没有琴弦的音乐。伯牙不禁被眼前的这一幕感动了,就坐下来弹琴。这时,老师出现在他身后:“哈哈,大师被你找到了啊!”原来,老师所说的大师就是大自然。

    相传,伯牙在这里创作了《水仙操》和《高山流水》两首着名的曲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伯牙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很少有人能懂得他弹奏的曲子。

    一次,他奉命出使,途中遇到了大风,不得已在汉江口停留。伯牙无事,就弹起琴来。弹完之后,草丛中忽然传出一个兴奋的声音:“妙啊妙啊!”伯牙一看,原来是个樵夫,就问:“你也懂得琴艺吗?”结果樵夫说得头头是道。

    伯牙听他也懂音乐,就继续弹起琴来,弹到雄壮高亢的时候,樵夫就说:“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弹得舒畅流利的时候,樵夫就说:“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这位樵夫就是钟子期。伯牙很高兴,就和钟子期结拜,并约定每年的中秋在这里相会弹琴。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到了这里,才发现钟子期已经去世了。伯牙在钟子期的坟前弹了一曲《高山流水》,之后破琴绝弦,仰天长叹:“知音都不在了,我为谁弹琴呢?”

    为纪念他们,后人就把高山流水比作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妙。

    蔡中郎与焦尾琴

    宋朝诗人陆游有一首诗《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诗里面所说的“蔡中郎”就是蔡邕,他在音乐史上可是鼎鼎大名。他的《琴赋》《琴操》都是影响深远的琴学着作,而《蔡氏五弄》和《游春》则是千古名曲。有意思的是,他还与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有关。

    一次,蔡邕路过吴县,发现一个人正在做饭。灶火烧得正旺,柴火在烈焰中噼噼啪啪作响。蔡邕看了一眼,却发现燃烧的是一块上好的梧桐木。爱琴如命的蔡邕知道梧桐木是做琴的最好材料。他不顾火势,将那块被烧着的木板抽了出来,并扑灭上面的火,连连摇头:“可惜,可惜!”蔡邕这种反常的举动让烧饭的人非常惊奇,就询问蔡邕这样做的原因。听蔡邕解释原委之后,他笑了:“原来是这样,既然你这样喜欢,拿去好了。”

    道谢后,蔡邕把这块木头带回家,把烧焦的部分置于琴的尾部,精心制作了一张琴,并给它取了一个特别别致的名字——焦尾琴。

    司马相如与《凤求凰》

    司马相如早年家贫,郁郁不得志。有一次,他在临邛富户卓王孙家做客

    ,遇到了才貌双全的卓文君。当时,卓文君17岁,丈夫刚刚死去,她早闻司马相如的才华,并且极其仰慕。这次做客弹琴时,司马相如借一首《凤求凰》向卓文君表明自己的心意: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听到司马相如琴声中的深情表白,卓文君当天晚上就收拾随身物品,和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私奔了。与司马相如到了成都之后,卓文君才发现司马相如家徒四壁,但并没有因此嫌弃他,而是和他一起回到临邛老家开了酒肆,自己当起了老板娘,抛头露面讨生活。卓文君的这种行为,终于让好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婚姻。

    后来,人们根据他们的爱情故事和司马相如的《凤求凰》谱成更加易懂的曲子《凤求凰》:

    相遇是缘,相思渐缠,相见却难。山高路远,唯有千里共婵娟。因不满,鸳梦成空泛,故摄形相,托鸿雁,快捎传。

    喜开封,捧玉照,细端详,但见樱唇红,柳眉黛,星眸水汪汪,情深意更长。无限爱慕怎生诉?款款东南望,一曲凤求凰。

    蔡文姬与《胡笳十八拍》

    一天,名士蔡邕正在弹琴,一根琴弦断了。他不以为意,继续弹。他六岁的女儿蔡文姬走出来问:“爹爹,有一根琴弦断了,你为什么还接着弹呢?”蔡邕非常吃惊,但没有作声,决定考考女儿。他换了一把琴,继续弹,在弹的过程中,悄悄用刀割断了一根弦。没想到蔡文姬很快听了出来,并指出断掉的琴弦是第四根。蔡

    邕大喜,自此之后,常常抽出时间来教女儿弹琴读书。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蔡文姬在诗文和琴艺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17岁的时候,蔡文姬嫁给了一个姓卫的读书人,婚后不到半年,丈夫因病死去。不久,父亲蔡邕因为依附董卓被处死,南匈奴在这个时候发兵侵略汉朝,并掳走了沉浸在悲痛中的蔡文姬。蔡文姬到了北方草原之后,被迫嫁给匈奴的左贤王,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生活习惯和风俗的差异让蔡文姬分外思念故乡,但却没有办法离开。

    12年之后,蔡邕的好友曹操统一了北方。曹操听说蔡文姬在匈奴的悲惨遭遇后,就派人用重金将她赎了回来。曹操念及自己与蔡邕的友谊,将蔡文姬嫁给了董祀。董祀正值壮年,风度翩翩,弹得一手好琴,写得一手好文章,对于年老色衰,并且精神有点恍惚的蔡文姬很是不屑。一年之后,董祀犯了重罪,按照法律,应该被处死。蔡文姬跪倒在曹操面前为他求情。曹操赦免了董祀的罪,而董祀看到蔡文姬这么敬重自己,也转变了对她的态度。之后,蔡文姬的婚姻生活虽然还算幸福,但她始终无法忘掉这些年遭遇的悲痛,同时十分思念自己尚在匈奴的一双儿女。在这种复杂又矛盾的心境中,蔡文姬只好弹琴消遣,并将匈奴人的胡笳融入了中国古琴格律中,创作出了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整首曲调委婉悲伤,催人泪下,将她思念故乡,却又惦记子女的矛盾心境出色地反映了出来。

    古曲《广陵散》的失传

    嵇康是竹林七贤的****,他精通音律,能诗会赋,对老庄思想有很深的研究,是一个在文学、音乐和哲学方面都有很深造诣的大学问家。表现聂政刺韩王的古琴曲《广

    陵散》深得他的喜爱。嵇康弹《广陵散》,并非像一般的爱好者一样完全根据曲谱,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因此,当时有人说他弹奏的《广陵散》,已经超过了原曲。

    后来,嵇康的影响越来越大,针对晋朝以孝治天下的提倡,他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讽刺。他的言行,经过钟会添油加醋地描述之后,终于惹怒了晋武帝司马昭。他下令将嵇康处死。

    嵇康临刑前,要了一把琴,又弹奏了一次《广陵散》,之后感慨地说:“《广陵散》自此绝矣!”

    当时有三千多个太学生****,希望皇帝免除他的死罪,以便他们拜他为师。但晋武帝还是下令把嵇康处死了。那一年,这位卓越的文学家、音乐家和哲学家才39岁。而他融入了自己感情的《广陵散》,也从此失传,成为绝响。

    欧阳修抚琴疗病养身

    欧阳修是北宋着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有一段时间,他得了抑郁症,退职在家,多方拜访名医,但都医治无效。百无聊赖之中,他跟随当时着名的琴师孙道滋学习古琴,几个月之后,他琴艺大长,并沉浸其中,如痴如醉,抑郁症也在不知不觉中痊愈了。此后,欧阳修认为音色深沉、浑厚、古朴、淡雅的古琴能够帮助人修身养性,祛除病痛,具有独特神奇的医疗作用。

    欧阳修还将这种方法向周边的朋友推广。朋友杨寘很有才华,却在科场屡屡失意,于是就情绪消沉,精神抑郁。欧阳修送给他一张琴,告诉他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意思是说,想要平心静气地养好病,走出这种不好的精神状态,或许弹琴会大有帮助呢。

    后来,杨寘果真不再消沉,并且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