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圣人之道,圣人之才,如鱼和熊掌,两者不可得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坦然以对。只有你看通了,看明白了,才不会为一时的得到和失去郁郁寡欢,愁眉苦脸。只有对一切保持淡定的态度,那么得到和失去也就不算什么了。

    每个人的心中都埋藏着建功立业的狂热梦想,但只有少数的人能成功。或许你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但你欠缺了虚无缥缈的运气,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南怀瑾先生曾说过:“古今以来,有才能本事的命不好,由来才命两相妨,两样总是相妨碍的。”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中有“孔子曰:‘丘,天之

    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翻译过来,意思是——子贡问孔子:“老师算什么呢?”孔子说:“我啊,是上天给我的刑罚,是受罪的。”

    “虽然,吾与汝共之。”但是,不止我一个人命苦,做了孔子的学生,志同道合,你与我一样,也是命苦。生在一个变乱的年代,以救世救民为己任的人,一定要命苦的,这是一个原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责任,孔子的一生正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生动体现。孟子说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宋代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系天下,必要经受比常人更多的磨难与历练。即便

    我们不能做到心忧天下、身系万民,也应正视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与痛苦,义无反顾。

    对于孔子的一番话,南怀瑾先生用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解读了这种人生观:“中路因循我所长,由来才命两相妨,劝君莫更添蛇足,一盏醇醪不得尝。”有些人聪慧能干,但没有运气,苦了一辈子,如同孔子说的“丘,天之戮民也”。有些人“命”好,却能不劳而获。然而,看通了,人生就没有什么烦恼了。实际上,每一个人的得到与失去都有各自的前因后果,无须嫉妒、羡慕他人。

    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有不少人否认徐志摩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而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拜读他

    的诗歌,认同他的作品。

    为什么呢?正是因为有了徐志摩,我们才知道了剑桥、英国及欧洲的文学以及当地的文化。至今,很多人都视剑桥为现代文学的圣地和学术自由的圣殿。

    可以说,徐志摩是一位理想的追寻者,更是实践者。与所有的浪漫主义诗人一样,他的一生带有轰轰烈烈的色彩。他和妻子张幼仪离婚,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还被称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桩“西式”离婚。后来。徐志摩的离婚宣言发表成了文章,预示了中国青年追求恋爱自由的新世纪的到来;他的第二次婚姻,娶的是朋友的妻子,在婚礼上,证婚人给的不是祝词,而是咒骂,但这不影响他追求的爱情;

    在他的一生中,一直念念不忘另外一个女人,甚至因为赶赴她的演讲而撞机身亡。

    才命两相妨,徐志摩的一生便是最好的诠释。有人说:“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但为了夕阳西下那动人心魄的美,我宁愿选择痛苦。”生活就是如此,做人亦是如此。就像徐志摩一样,在某些方面,你收获了很多,但在其他方面,你一定正在失去什么。

    圣人之道,圣人之才,如鱼和熊掌,两者不可得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坦然以对。只有你看通了,看明白了,才不会为一时的得到和失去郁郁寡欢,愁眉苦脸。只要对一切保持淡定的态度,那么得到和失去也就不算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