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
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过
无为而为,反而能够有所作为
人活一世,应该尽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为这个世界增添一点光彩,而非计较名利得失,怨天尤人。
南怀瑾先生说:“所谓‘处无为之事’是说为而无为的原则,一切作为,应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理所应为,做应当做的事”。
人活一世,应该尽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为这个世界增添一点光彩,而非计较名利得失,怨天尤人。关于有为与无为,我们从老子“齿与舌”的故事里能了解得更多。
孔子一心向老子问“礼”,便带着弟子们来到了洛阳。
见到老子后,孔子就表明心意。老子点头微笑。孔子师徒正准备洗耳恭听之时,却没想到老子说了一句:“你们看我这些牙齿如何?”
孔子师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莫名其妙。老子笑而不语,又伸
出自己的舌头说:“那么,你们再看看我这舌头,觉得怎么样呢?”
孔子又仔细看了看老子的舌头,突然灵光乍现,醍醐灌顶,随即微笑着说道:“先生学识渊博,果然名不虚传!”
没过几日,孔子师徒便辞别老子,起身返回鲁国。一路上,弟子子路疑云重重,不得释然。颜回见子路满脸的愁容,就问原因。
子路说:“我们大老远地跑到洛阳,就是想向老子求学。可没想到,他什么也不肯教给我们,只让看了看他的牙齿和舌头,这也太无礼了吧?”
颜回笑着说:“其实,我们这次来是值得的。老子先生告诉了我们别处学不来的大智慧。他张开嘴让我们看他牙齿,是在告诉我们:牙齿虽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难免残缺不全。接着,他又让我们看他舌头,意思是说:舌头虽软,但能以柔克刚,所以到了现在还
能完整无缺。”
子路听后,恍然大悟,原来道在此。
颜回又继续道:“这就好比这一路上的流水,看着轻绵,但面对挡道的山石,它却能穿山破石,最终把山石都抛在身后;穿行的风虽然虚无,但它发起脾气来,也能撼倒大树,把它连根拔起……”
孔子听后,大为称赞:“颜回果然是窥一斑而知全豹,闻一言而通万里!”
满齿不存,舌头犹在,无为而作,才能完成应当所为之事。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隐士,似乎本身都无所作为,但却成就了大作为,就是因为他们谙熟了老庄“无用之才有大用”的处世之道。以虚无的胸怀来包容一切功用,一切为我所用,才是真正的大用。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需要执着地追求“有为”和“大用”。
三国时期,曹魏阵营有两个着名谋士:杨修和荀
攸。杨修自恃才高,总是能看出曹操的心事,并说出来,经常搞得曹操下不了台。曹操虽然表面硬撑,但实际上恨透了他。
后来,曹操逮到一个机会,用一个惑乱军心的罪名把杨修杀了。而荀攸呢?那就是另外一个结果了。荀攸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且非常有谋略。他的能力不仅表现在****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他在朝20余年,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旋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虽然曹操以“爱才”着称,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铁腕人物,也懂得什么样的人为自己所用,什么样的人不能为自己所用。对于曹操的不犹豫和不心慈手软,荀攸是如何处世安身的呢?
曾经,曹操这样评价过他:“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
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的智慧过人。面对敌人和周围的人,表现出的是自己截然不同的样子。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对曹操,对同僚,却不露锋芒、不争高下,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或愚钝。所以,这也正是为什么荀攸与曹操相处20年,还能与其关系融洽,深受宠信。
建安十九年,荀攸在从出征孙权的途中不幸死亡。曹操得知后,痛哭流涕,对他的品行推崇备至,赞誉他是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就是荀攸无为而作、明哲保身的结果,更是老子“无为”之道,无为而为,反而能够有所作为的结果。这正如世间的一些法则,不要走向极端,因为那更容易灭亡。只有走在两个极端之间,才能更长久地生存下去,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