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独行世间?父亲为何会有此一说?”诸葛维闻言一愣,有些不可思议的看着诸葛行之,他不明白素来以社稷天下为己任的父亲,为什么会说出这样一番话。要知道在诸葛维心中,父亲诸葛行之除了行事过于谨慎之外,完全可以与古今贤臣媲美,即便是辅佐文帝兴盛大乾的步生莲,诸葛维也认为自家老父不弱于他,他为官多年一直也是以父亲作为榜样的。
“哦?你难道觉得为父所言不妥?”诸葛行之似笑非笑的问道。
“自然不妥。”诸葛维眼中露出回忆神情说道“当年陛下刚刚登基,青羊大军压境,兵锋直指蓝河,举国上下皆是震撼难言。当时威国公临危受命率军出征,大哥那时是天火军副军师坚持随军出征,父亲可还记得,那天你将大哥、孩儿和雅妹叫到宗祠之前说了什么吗?”
“为父年岁大了,倒是有些记不清了,你倒说说,为父当初说了什么?”诸葛行之看了诸葛维一眼,将茶盏端到嘴边,不悲不喜的问道。
诸葛维看着诸葛行之手中茶盏看了一会,身体微微向前探了探,开口说道“父亲您那天对我们三个说,我诸葛家得太祖恩典,得世袭国公之位,有铁券丹书护身,更有与国同休之富贵,大乾的命运早已与我们诸葛家息息相关,大乾强盛则诸葛家兴旺繁衍,大乾衰落则诸葛家势颓运蹙,大乾灭亡则诸葛家不存。所以生为诸葛一姓,能为社稷纯良之臣,就是家族孝贤之子,如此方能不负皇恩浩荡和百姓奉养。”
“这似乎是为父说的话。”诸葛行之将茶盏放下,捋着颌下胡须点了点头,眼底深处掠过一丝笑意,又说道“可是那又怎么样呢?圣贤有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父身为内阁首相要兼济天下,可是为父也是诸葛家家主,遇事而善其身,亦是正理,这两者之间其实并不冲突。”
“父亲。”诸葛维忽地站起身,有些陌生的看着自家父亲,一脸的惊诧莫名。如果是换了旁人,哪怕是大哥诸葛雎,诸葛维也要与其辩出个是非曲直,可是面前是自己父亲,所谓子不言父之过,一时之间诸葛维突然不知道自己应该说些什么才好。
“这就急了?”看着诸葛维的表情,诸葛行之微微摇了
摇头说道“维儿,你为官时日也不短了,这养气的功夫与你大兄相比还是差了一些,如果你做不到山崩不乱、地裂不惊,又如何能进入刑部,成为主掌一部事务的二品尚书。与其这样,你还不如在京兆尹位置上为民办点实事,至少不入朝堂就不用参合到朝局角斗之中。”
“父亲是在试探孩儿?”诸葛维闻言不惊反喜,一脸开心的看着父亲诸葛行之。
“为上位者,当喜怒不形于色,你看看你现在成什么样子。况且你现在也是做了父亲的人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等珪儿长大了,你又如何成为他的表率。”诸葛行之再次摇头说道。
“是是是,孩儿心性不足,还要父亲多加提点。”诸葛维挠了挠头,一脸的不好意思。
“好了。”诸葛行之摆了摆手,示意诸葛维坐下,继续说道“你说的不错,我诸葛家既食君禄当报国恩,你现在的心志到还算坚定,但是你要知道,一部尚书之位非寻常人可得,人品、心志、才学、手腕,缺一不可,你是我儿子,人品心志为父自然放心,以你之才加上二十年为官的经验,也足以胜任尚书之位,只是你心地良善,又是个倔脾气,要是真的入主刑部,为父还真的有些担心。”
“还请父亲指点。”诸葛维诚恳说道。自家人知自家事,他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他自然比旁人清楚,但是没办法,性情天生,即便让他以圆滑世故处事,他也是做不到,就是能做到,他也不想去做。
诸葛行之喝了口茶润了润喉咙说道“刑部集抓捕、审判之权为一体,乃是昭彰律法、惩恶扬善之地。同时也是大乾百姓除了去问政殿高御状之外,可以讨回自身公道的最后所在。所以身为刑部尚书可以才具不足,但不能德行浅薄,因为刑部代表的就是大乾的公平和正义,在刑部处事公正不是挂在嘴边的说辞,而是必须要做到的本分。”
“父亲放心,孩儿为官二十载,无论是在地方郡县,还是在帝都京城,从没有做过一件违背律法,违背道义,也违背本心的事情。”诸葛维一脸正色说道。
“为父知道,但这也是为父担心的地方。”看着诸葛维,诸葛行之眼中满意之色一闪而过。
不过在诸葛行之眼里,次子诸
葛维太过刚正,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如果遇到现在皇帝虞元栩这样的君王,这样的性情可以如鱼得水,但是过刚易折,如果是遇到一个不能包容,也扛不住朝臣压力的君王,这样的性情,很有可能最后成为君王的替罪羊。诸葛维现在才四十出头,至少还可以做二三十年官,没有人知道现在的太子虞明昊到那时会是个什么样子。
“陛下仁善,但并非柔弱之君,只要孩儿持身中正,持心至纯,父亲又有什么可以担心的?”诸葛维不解问道。
诸葛行之闻言沉默了一会,方才开口说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维儿,万事都不能只看眼前。陛下宽和仁善,长公主聪慧有度,他们在时自然没有问题。可是如果有一天陛下传位,长公主归隐,太子登基又该如何?太子现在年少,谁也不知道他日后是个什么样子。”
“父亲是担心太子?”这个答案当诸葛维有些意外,他以为父亲诸葛行之会说皇族、勋贵、世家关系盘根错节,怕他扛不住压力,没想到父亲担心的并不是他,而是现在的太子,未来的大乾皇帝。直到此时诸葛维才知道,父亲从来都没有只着眼于现在,他已经看向了几年后,甚至十几年后的未来。
诸葛行之默然的点了点头说道“我辅国诸葛家不是威国陆家,威国公府人丁淡薄,陆淳、陆缺父子都是当世人杰,并且陆家主母又是长公主本人,与皇族其实并无太多分别,陆淳之后,陆家下一任家主陆缺必然会成为国之重臣,太子只会倚重,根本不会提防,但是我们诸葛家不同,家大业大总会被君王所忌,太子年少,现在还看不出他未来心胸如何,如果太子不似陛下,而是像宣帝那样,你的处境就会很危险。”
“孩儿不怕。”诸葛维摇了摇头说道“父亲一生谨慎,处世更是知微见着,但孩儿认为不应该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而担忧,太子如何那是未来的事情。而且据孩儿所知,太子并非性情乖戾、不纳人言之人,又陛下和长公主教导,未来又有天香公主和陆缺在身边规谏,即便不能成为像陛下这样胸有丘壑的明君,也不会成为心胸狭窄的庸主,既然如此,孩儿又有什么好怕
的。”
“你能想到这一点,为父倒是放心多了。”诸葛行之闻言露出微笑说道“即便你已经下定决心,那么就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吧,未来的事情未来再看。为父老了,这偌大的诸葛家,早晚都要交到你大哥和你手中。”
“父亲,与其交给大哥和我,不如直接交给琰儿,大哥半生戎马,恐怕他并不愿接手诸葛家,孩儿本是次子,只愿能施展胸中所学就好,如果真如长公主所言那样升任刑部尚书,恐怕还有适当与诸葛家拉开些距离。如此一来,还不如现在就培养琰儿,让他来承袭辅国公府和诸葛家族。”
“你是觉得琰儿与陆缺交好,所以才有此一说?”诸葛行之抬眼看向诸葛维问道。
“有这方面原因,不过更重要一点是琰儿比大哥和我更适合。”说到这里诸葛维抬头看向诸葛行之笑着说道“父亲,孩儿不才,此生恐怕无望青出于蓝,大兄沉心军旅,有时候数年都不返京一次,已经说明了他的心思和态度。但是琰儿不同,琰儿在帝都虽有少年浪子之称,但是父亲心中应该清楚,琰儿天姿出众,在我们诸葛家能够超越父亲您的,恐怕就只有他了。琰儿又是长孙,诸葛家交给他理所当然。”
“哼~”诸葛行之闻言冷哼了一声说道“你和你大哥是不是都把诸葛家族当做包袱和累赘,恨不得早点甩脱才好,你大哥常年都不见人影,即便有休沐之期也不回家一趟,你在地方任官的时候也是如此,你们是不是早就打着让琰儿承担家族重任的想法了。”
诸葛维笑嘻嘻的说道“父亲明鉴,大哥怎么想的孩儿不知道,但孩儿才具不足却是真的,顾得了国事,就顾不上家事,所谓能者多劳,既然琰儿有这个能力,诸葛家和辅国公之位又早晚都会传到他手里,不妨就将这个时间提前一点。孩儿能够断言,能够兴盛我诸葛家的,不是孩儿,也不是大哥,而是琰儿。”
“琰儿那懒散的脾性都是和你大哥还有你学的。”诸葛行之不太高兴的说了一句,随即又叹了口气说道“不过你说的也不错,兴盛我们诸葛家的重任,确实要落在琰儿身上,你可能还不知道,前几日南疆督帅陆缺曾传书紫极殿和外阁,之前被他从学宫调入军中的那
些人,在接下来的南离之战他都要重用,特此向陛下和外阁报备。”
看着诸葛维有些诧异的神情,诸葛行之继续说道“按照现下的战局,我们大乾取胜不难,区别只是取得胜利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以陆缺的性情才具,他既然传书陛下和外阁,说明他已经有了全盘的计划,琰儿现在已经是南疆督帅府军师祭酒,是莫应星的副手,等到凯旋回京之后,或许可以获得与这个职位相应的品级,倒是免去了十数年之功。”
“父亲是说正四品的军职?”诸葛维闻言心中一动,脸色露出喜色问道。
“如果是以前,或许不可能,但是前面有陆缺和顾倾城作为借鉴。南疆之战打了一年,现在天星已亡,兽潮已灭,只能南离战果,如果陆缺可以全取南疆三十六郡,所有参战将校士卒,陛下都会从优从厚封赏,那样的话,琰儿最低可得一个四品军职,如果陆缺真敢在加下来的战事中重用他从学宫调走的学子,以他和琰儿的关系,必然不会亏待琰儿,事后的封赏说不定还会更高一些。”
“如此倒是一件好事。”说到这里诸葛维皱了下眉头问道“可是孩儿未曾听闻南疆各军中有军职空缺,陆缺又要如何重用这些年轻人呢?”
“你不明白。”诸葛行之摇了摇头说道“陆缺是南疆督帅,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南疆督帅,虽然之前有圣旨下达,现在的南疆政务有人帮他分担,但事实上,陆缺还是节制南疆军政的第一人,只要他想,总会有办法的。事实上,我也想看看他们这些年轻人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父亲可是对接下来的战事存有疑虑。”诸葛维闻言问道。
“没有。”诸葛行之再次摇头说道“大乾军政分离,内外两阁互不统属,为父是内阁首相,外阁军方之事与为父无关。不过为父之前研究过南离这十余年的变法历程,南离王郦永先和变法大臣卫商永都是极不简单的人,陆缺想要像之前覆灭天星那样摧枯拉朽,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诸葛行之又说道“不过陆缺最擅布局,也最擅用势,只要他能够将战场主动权拿到手中,那么大乾就不会败。现在就看他如何做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陆缺回军之前稳定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