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与乔布斯
“本周我购买了一台iPhone,但到周末时我就不得不准备四个充电器,以便我的手机能够随时充电。另外,我还安装了一部固定电话,以确保能随时打电话。”这是扎克伯格对乔布斯的评价。
在参加Y Combinator创业论坛大会时,扎克伯格在演讲中说:“我唯一担心的是,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不是能够做到最具意义。”
而在此之前,曾说过类似话的人,是苹果之父,乔布斯。
1955年2月24日,史蒂夫·乔布斯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刚刚出世就被父母遗弃了。幸运的是,一对好心的夫妻收留了他。
当时,乔布斯生活在着名的“硅谷”附近,邻居都是“硅谷”元老——惠普公司的职员。
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乔布斯从小就很迷恋电子学。一个惠普的工程师看他如此痴迷,就推荐他参加惠普公司的“发现者俱乐部”。这是个专门为年轻工程师举办的聚会,每星期二晚上在公司的餐厅中举行。就在一次聚会中,乔布斯第一次见到了电脑,他开始对计算机有了一个朦胧的认识。
在上初中时,乔布斯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与斯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见面,两人一见如故。斯蒂夫·沃兹尼亚克是学校电子俱乐部的会长,对电子有很大的兴趣。
19岁那年,乔布斯只念一学期就因为经济因素而休学,成为雅达利电视游戏机公司的一名职员。借住朋友家(沃兹家)的车库,常到社区大学旁听书法课等课程。1974年,他赚钱往印度灵修,吃尽苦头,只好重新返回雅达利公司做了一名工程师。
安定下来之后,乔布斯继续自己年少时的兴趣,常常与沃兹尼亚克一道,在自家的小车库里琢磨电脑。他们梦想着能够拥有一台自己的计算机,可是当时市面上卖的都是商用的,且体积庞大,极其昂贵,于是他们准备自己开发。制造个人电脑必需就是微处理器,可是当时的8080芯片零售价要270美元,并且不出售给个人。
两个人不灰心,仍继续寻找,终于在1976年度旧金山威斯康星计算机产品展销会上买到了摩托罗拉公司出品的6502芯片,功能与英特尔公司的8080相差无几,但价格只要20美元。
带着6502芯片,两个狂喜的年轻人回到乔布斯的车库,开始了自己伟大的创新。他们设计了一个电路板,将6502微处理器和接口及其他一些部件安装在上面,通过接口将微处理机与键盘、视频显示器连接在一起,仅仅几个星期,电脑就装好了。
乔布斯的朋友都震惊了,但他们都没意识到,这个其貌不扬的东西,会给以后的世界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是精明的乔布斯立即估量出这种电脑的市场价值所在。为筹集批量生产的资金,他卖掉了自己的大众牌小汽车,同时沃兹也卖掉了他珍爱的惠普65型计算器。就这样,他们有了奠基伟业的1300美元。
1976年4月1日那天,乔布斯、沃兹及乔布斯的朋友龙·韦恩(Long Wayne)做了一件影响后世的事情:他们三人签署了一份合同,决定成立一家电脑公司。随后,21岁的乔布斯与26岁的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在自家的车房里成立了苹果公司。[4]公司的名称由偏爱苹果的乔布斯一锤定音——称为苹果。后来流传开来的就是那个着名的商标——一只被人咬了一口的苹果。而他们的自制电脑则被顺理成章地追认为“苹果I号”电脑了。但在开始的时候,“苹果”机的生意却很清淡,毕竟它是一个全新的东西,除了对电子感兴趣的人,谁知道这个东西会有什么用处,而原先对“苹果一号”感兴趣的朋友们开始持观望态度,等待更好的“苹果Ⅱ号”的出台。
1976年7月,零售商保罗·特雷尔(Paul Jay Terrell)来到了乔布斯的车库,当看完乔布斯熟练地演示电脑后,他认为“苹果”机大有前途,决意冒一次风险——订购50台整机,但要求一个月内交货,乔布斯喜出望外,立即签约,拍板成交,这可是做成的第一笔“大生意”。
时间太仓促,任务又繁重,乔布斯和沃兹冒着酷暑,没日没夜地干了起来,为了公司的生存,他们豁出去了。他们每天几乎都在挥汗如雨、顽强拼搏中度过,每周工作66小时。终于在第29天他们奇迹般地完成了任务,把50台“苹果”电脑如数交给了商人特雷尔。
50台整机在特雷尔手里很快销售一空,有了良好的开始。“苹果”公司名声大振。开始了小批量生产。乔布斯和沃兹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小资本根本不足以应付这急速的发展。乔布斯后来回忆道:“大约是在1976年秋,我发现市场的增长比我们想象的还快,我们需要更多的钱。”为此,他们分头去找资金支持,包括沃兹就职的公司惠普,但遗憾的是,这些公司都没意识到这其中蕴藏的商机和市场。
机遇往往垂青努力的人。1976年10月,百万富翁马尔库拉慕名前来拜访沃兹和他们的车库工场。马尔库拉是位训练有素的电气工程师,且十分擅长推销工作,被人们称为推销奇才。由于在股票生意上发了财,他很早就选择了退休的生活。但看到这两个年轻人的新产品,马尔库拉决心重操旧业,帮助他们把公司大张旗鼓地办起来。他主动帮助他们制定一份商业计划,给他们贷款69万美元,将自己的命运与两个年轻人联系在一起。有了马尔库拉这样行家里手的指导,有了这笔巨资,“苹果”公司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了。
1977年4月,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计算机展览会在西海岸开幕了。为了在展览会上打出名声,乔布斯四处奔走,花费巨资,在展览会上弄到了最大最好的摊位。更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苹果Ⅱ号样机,它一改过去个人电脑沉重粗笨、设计复杂、难以操作的形象,以小巧轻便、操作简便和可以安放在家中使用等鲜明特点,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它只有12磅重,仅用10只螺钉组装,塑胶外壳美观大方,看上去就像一部漂亮的打字机。人们都不敢相信这部小机器竟能在大荧光屏上连续显示出壮观的、如同万花筒般的各种色彩,“苹果Ⅱ”机在展览会上一鸣惊人,几千名用户拥向展台,观看、试用,订单纷至沓来。
1980年,《华尔街日报》的全页广告写着“苹果电脑就是21世纪人类的自行车”,并登有乔
布斯的巨幅照片。
1980年12月12日,苹果公司股票公开上市,在不到一个小时内,460万股全被抢购一空,当日以每股29美元收市。按这个收盘价计算,苹果公司高层产生了4名亿万富翁和40名以上的百万富翁。乔布斯作为公司创办人当然是排名第一。
1983年,Lisa数据库和Apple Iie发布,售价分别为9998美元和1395美元。Apple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公司。但是Lisa的发布预示了苹果的没落,一台不合实际、连美国人都嫌贵的电脑是没有多少市场的,而Lisa又侵吞了Apple大量研发经费。可以说苹果兴起之时就是其没落开始之时。
因为巨大的成功,乔布斯在1985年获得了由里根总统授予的国家级技术勋章。然而,成功来得太快,过多的荣誉背后是强烈的危机。
由于乔布斯经营理念与当时大多数管理人员不同,加上IBM公司推出个人电脑,抢占大片市场,总经理和董事们便把这一失败归罪于董事长乔布斯,于1985年4月经由董事会决议撤销了他的经营大权。乔布斯几次想夺回权力均未成功,便在1985年9月17日愤而辞去苹果公司董事长。
从苹果辞职之后,于19**年乔布斯花1000万美元从乔治·卢卡斯手中收购了Lucasfilm旗下位于加利福尼亚州Emeryville的电脑动画效果工作室,并成立独立公司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在之后十年,该公司成为了众所周知的3D电脑动画公司,并在1995年推出全球首部全3D立体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这公司已在2006年被迪士尼收购,乔布斯也因此成为最大股东。
1996年12月17日,全球各大计算机报刊几乎都在头版刊出了“苹果收购Next,乔布斯重回苹果”的消息。此时的乔布斯,正因其公司(现皮克斯)成功制作第一部电脑动画片《玩具总动员》而名声大振,个人身价已暴涨逾10亿美元;而相形之下,苹果公司却已濒临绝境。乔布斯于苹果危难之中重新归来,苹果公司上下皆十分欢欣鼓舞。就连前行政总裁阿梅利奥也在迎接乔布斯的欢迎词中说:“我们以最隆重的仪式欢迎我们最伟大的天才归来,我们相信,他会让世人相信苹果电脑是信息业中永远的创新者。”
于苹果危难之际,乔布斯发挥了行政总裁的权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首先改组了董事会,然后又做出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大事——抛弃旧怨,与苹果公司的宿敌微软公司握手言欢,缔结了举世瞩目的“世纪之盟”,达成战略性的全面交叉授权协议。
在帕洛阿尔托的一个车库里,休利特和帕克德用538美元创建了惠普公司;Coherent成立的地方稍微干净点——帕洛阿尔托的一个洗衣房里——因为它需要这里的220伏电力供应,后来,它成了科学、医疗和商业应用方面的领先激光制造商;施乐公司在帕洛阿尔托的研究中心也许注定要比施乐这家公司影响更为久远,激光打印机、鼠标和图形用户界面(GUI)都是它们的产品;还有更脍炙人口的故事:晶体管之父肖克莱为建立半导体实验室,从东海岸招来了8个年轻的工程师,两年后,这8个年龄均低于三十岁的科学家集体离职,在创立惠普的车库旁边的一栋小屋里创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随后,他们发明了集成电路,分别创建了AMD、英特尔,还有着名的摩尔定律——他们被称为“仙童八叛逆”,诺伊斯就是其中的带头大哥。
当这些故事发生时,乔布斯才刚刚出生、成长,而硅谷那时还不叫硅谷,直到1971年,《电子新闻》记者唐?赫夫勒才以半导体中的主要成分硅命名了这个地方。5年后,在创业、创新和创造的硅谷式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乔布斯和他的高中学长沃兹尼亚克,在另一个车库里创立了苹果。
在硅谷,大公司帮传扶带小公司和年轻人,与其说是传统,不如说是本能。去年,乔布斯的同龄人、另一位硅谷巨头比尔?盖茨接受《连线》杂志专访时,若有所思地对记者史蒂芬?列维感叹,“挺有意思,在年轻时我几乎不认识什么老人。在我们发起微处理器*****,没有一个人是老的,没有一个人。”
盖茨显然沉浸在了一种错觉里,也许因为他面对的是列维——一个25年前就写出《黑客》、定义了硅谷那一代年轻人的记者。那时他、保罗?艾伦(微软两大创始人之一)和乔布斯的确都是年轻人,但即使在那时,他们也仰仗前人许多。
那个着名的硅谷笑话就是他自己讲出来的,当乔布斯愤怒地指责盖茨的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抄袭了Mac机的图形操作界面时,盖茨这样做答:“我们只是都有一个叫施乐的有钱邻居,我从他家门口闯进去偷电视,却发现你正从窗户那儿溜走,比我还快了一步。”
理解图形操作界面并不难。在它诞生之前,如果你想打开一个文件,得在电脑上输入一串复杂的计算机语言,用这种语言去命令它,现在,你只需要在桌面上点击它就行了,因为施乐将其图像化了。1979年,作为施乐购买苹果10万股股份的交换,乔布斯走进施乐研究中心,看到那台名叫Alto的电脑,竟然把一切图像化了!而且,它还有一个鼠标!
然后,乔布斯从施乐找来了拉里?泰斯勒,在他的帮助下,1984年,苹果发布了划时代的Macintosh。考虑到它的售价(和前作Lisa相比),这也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老少咸宜、不需懂得太艰深的计算机知识就能使用的个人电脑。
盖茨和IBM此时也已登场,在这个故事里,他们是同样重要的另一股力量。1977年,当苹果推出自己的第二款个人电脑,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开机即可用BASIC语言直接与计算机交流的个人电脑Apple II时,IBM是落后者的代表。这也许是乔布斯一生中最伟大的历史功绩,他和沃兹尼亚克一起,第一次将个人(Personal)与电脑(Co**uter)联系在一起。
在大型机时代,IBM是当之无愧的王者,但却错误地认为“全世界只需要5台计算机”。在它的概念里,计算机还是要占满一整个房间的庞然大物,永远不可能被缩进一个小盒子里。所以,直到1980年,它才推出自己的第一款个人
电脑。
但IBM帮助了另一个人,比尔?盖茨。IBM选中比尔?盖茨为他们开发个人电脑上的系统,盖茨则买来了另一家叫做Seattle Co**uter Products的公司开发出的系统并加以改良,这就是后来着名的MS-DOS。IBM的另一个决定是,允许微软将这种系统给其他公司使用而不是自己独占。数年之后,当微软推出将图形操作界面设计得更好、功能更全更完善、门槛也更低的Windows95时,已经没人能阻止它成为软件巨头了。
《时代》周刊将1982年年度人物授予了“Co**uter”,而不是一个人。个人电脑时代那时已成洪流之势,它将70年代人类的技术恐惧和大型机的压迫感一扫而空,它让人类意识到,技术不止可以用于战争和工业,也可以造福家庭和个人生活。、
乔布斯一生钟爱奥威尔的小说《1984》,在1984年,为推出Macintosh电脑,他找来雷德利?斯科特(着名导演,代表作有《异形》、《末路狂花》等)拍摄广告片,挥舞着铁锤的金发红衣健美女郎砸碎了威权时代的黑暗,个人电脑也是如此,砸碎了属于大型机时代“技术只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梦魇。
值得一提的是,也是这一年,斯坦福的一对夫妻为了能在实验室里更好更快地传递信息,设计出了一种新型联网设备,用来将斯坦福校园内的各个计算机局域网联在一起,形成统一的网络,这就是“多协议路由器”。它的出现标志了互联网时代的真正到来。这也是思科公司的雏形。
和苹果相比,微软是那个将个人电脑迅速大众化与流行化的公司。在乔布斯离开苹果的十余年间,微软、IBM和英特尔将个人电脑普及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在硅谷,每个人都如此卓尔不群,竞争加速了进步。
今天,当我们在任何一台电脑上处理文件、听音乐或者玩游戏时,无论这是一台Macbook Air还是装着Win 7的ThinkPad,这都不只是一家公司的功劳。硅谷的大小公司、CEO和极客一起,共同推动了个人电脑的发展。然后,小公司变成了大公司,极客也成了CEO,他们再和后继者一起,眺望那个更新的未来。
1997年是乔布斯生命中的重要节点,这一年,他重新出任苹果CEO。此时的苹果公司已濒临破产,也不再是硅谷最酷的公司,甚至算不上特立独行。互联网公司正在高速崛起,硅谷的人才流动是比华尔街的股票指数更无情的判断标准,就像Google的股价今时今日仍然高企,但最杰出的人才已经首选还未上市的********甚至更新的公司一样,90年代中后期的苹果并不是斯坦福和MIT毕业生的偏爱。
此时微软已是硅谷老大,就像当年的IBM一样,比尔?盖茨从1993年起就成为世界首富,雄踞《福布斯》排行榜榜首长达十几年。而以雅虎为首的互联网公司看起来风华正茂, 1998年,雅虎上市两年后,股价是1996年的23倍。网景的马克?安德森取代了乔布斯,成为新一任的硅谷偶像。成立于1998年的Google则敏锐地看到了信息索引在个人电脑时代的重要性,它将信息以最高效、简洁和有用的方式排序,并尽可能地包罗一切。
此时的乔布斯,最关心的问题仍是如何将苹果拖出泥潭。这一次他得感谢比尔?盖茨,盖茨买下了苹果价值1.5亿美元的股票,换取乔布斯放弃继续控告微软侵犯版权。虽然乔布斯还是喜欢指责微软和英特尔的Wintel联盟筑起了高墙,但这只针对个人电脑这个战场,它们还有其他战役可以较量。乔布斯说,“我们必须打破只有微软失败,苹果才能赢这个观点”——2006年,苹果就推出了允许采用英特尔微处理器的Mac电脑运行微软Windows XP的软件Boot Ca**,这让各方都从中得利。
另一方面,这一波互联网泡沫也破裂得太快了。到2001年,Napster距离完全败诉破产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被美国在线收购的网景也半死不活。投资市场迅速地撤回了他们燃烧在.com里的热钱。
乔布斯则在2001年推出了他另一个极具革命性的作品:iPod。他不是迎合用户需求,而是去创造需求,在此之前,以索尼为首的MP3产商总想着让MP3更轻、更小,更像个U盘。但乔布斯让iPod成为让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gerfeld,着名设计师,时装界的“凯撒大帝”)为之特意设计一款包的音乐播放器。这只是乔布斯定义的iGeneration 10年的开始。iPod和iMac一体机让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完成了一个任务:重回硅谷“酷公司”行列。
2003年,iTunes上线,让传统的内容提供商——最早是唱片公司——也尝到了互联网的甜头,他们可以在上面销售数字音乐,而苹果得到分成。现在,架构这样一个完整的数字内容系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8年前,iTunes却证明了一种可能性:互联网不只是强盗。
从很多方面来看,乔布斯对互联网的感觉都和其他公司不同。和他的同龄人盖茨相比,微软一直试图在网络上也构建一个微软王国,MSN就是一个例子,虽然看起来并不太成功。但乔布斯却从未真正试图涉足互联网,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苹果先后推出的me.com和Ping网络音乐社区都宣告失败。另一个细节是,苹果在2009年10月发表的iMac的外箱包装规格列表上,把原本的Apple网站www.apple.com更改为了“Macintosh Think Different”的字样。
不过,这并未影响乔布斯从另一方面与互联网时代接轨。先后推出的iPhone和iPad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和30年前一样,乔布斯和苹果再次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接入设备时代的大幕。
这一次,他也帮助了其他的公司,那些硅谷的年轻人像1970年代的他一样,迅速成长,又反过来刺激了苹果。
无需赘述iPod养活了多少为其生产附带设备的小公司,硅谷那些最聪明的人需要的不是这些。2006年8月,苹果公司宣布,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加入该公司董事会。几
个月后的2007年1月,第一代iPhone发布。同一年,Google发布了它们的Android系统。硅谷科技评论家大卫?柯克帕特里克对本刊记者说:“每个人都知道Google借鉴了苹果,如果施密特不在苹果的董事会,Android绝对不会一开始就长得和iOS如此相似。”
另一个更好的例子是,苹果开源出的Webkit内核不但让它自己的浏览器Safari获益,也让Google的Chrome成为多个系统上最好的浏览器。
反过来,Google也帮助了苹果。随手拿起一台iPhone,如果去除它上面的Google地图,不允许它通过Google搜索,无法随时接收Gmail,这台iPhone会损失多少精彩的功能?现在风头正劲的LBS软件也很难发挥作用。iPhone这台移动互联网接入设备因为互联网平台上各种无穷的可能性而受人瞩目,它良好的用户体验多少得益于此。
今天,大多数选择iOS设备的人考虑更多的并非硬件设备性能本身,而是苹果构筑的App Store生态系统。Android设备的许多型号拥有更大的屏幕、更快的CPU和更精美的外壳,但它对版权的保护不力和糟糕的支付系统都让Android Market无法具有App Store的竞争力。“愤怒的小鸟”开发商Rovio公司在苹果上的营收数以亿计,但在Android设备上,它却只能开发内置广告的免费版本。最好的软件总是先出现在iOS设备上,数字内容的提供已经遍布各行各业。
像10年前微软和英特尔如日中天时一样,苹果这个封闭的系统也被指责竖起了新的互联网高墙。在乔布斯去世后,开源项目的领军人物Richard Stallman甚至说出了“我不希望看到他死去,但乐于看到他离去”这样的话。
但单纯指责乔布斯是个魔鬼,就如同将他视为上帝一样荒诞。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时代,乔布斯从来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工程师,他喜欢说自己“游走于技术和艺术的边界”,他最擅长的不是从无到有地去创造一样东西,而是将半成品——比如图形操作界面、鼠标、MP3、智能手机——重新组装、改头换面,使之变成最符合人类操作习惯的产品。
乔布斯去世后,人们喜欢讨论谁是下一个乔布斯。得票最高的无疑是马克?扎克伯格——这个时代的IT英雄、2010年《时代》周刊年度人物,他的********已拥有9亿用户。
是谁造就了扎克伯格和********?
我们很难不想起AppleII,Macintosh,或者 Macbook Air,就像Windows95、WindowsXP和Windows7一脉相承,也很难不想起iPhone、Android和各种移动设备。它们是********得以流行的基础,也是扎克伯格成长的源泉。当扎克伯格决定离开哈佛创业时,和那些前辈一样,他的目的地还是帕洛阿尔托。教他创业并且巧妙地摆脱风投限制的人是肖恩?帕克,上一波互联网风潮中的鬼才;Paypal创始人彼得?泰尔给了他50万美金用以初期起步;而马克?安德森则是他的导师、********董事会成员。
回首********爆发性增长的这几年,恰好是互联网接入方式越来越移动化和快捷的时期,个人电脑培育出的一代,又造就了互联网和移动这一代。如果没有iPhone,想在朋友聚会上拍下嬉闹的照片并与千里之外的家人分享,会变得繁琐许多,而********这样的社交网络则让用户前所未有地黏住他们手中的iPhone。
这就是硅谷,公司与公司之间交错地盘旋上升,他们一起构成了一个新的、更透明也更扁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们有自己的逻辑。而这些公司共同的助推器都是华尔街——资本与技术的结合让硅谷更高、更快也更强。
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故事让华尔街前所未有地热爱硅谷,像苹果、微软、思科、Google这样的大公司,让投资银行家看到了数十倍甚至上百倍获利的可能性。反过来,他们的热钱源源不断地流入这里,帮助那些小公司成就神话。现在,大学校园里最聪明的年轻人都喜欢去接近保罗?格雷厄姆,他的风险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通过面试和比赛挑选出最具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和项目,给他们培训,同时供给他们一部分资金,他们则获得相应的股权。谁知道这些人里会不会有下一个乔布斯或者扎克伯格?这种项目有大量复制品,比如李开复的创新工场。
Color仅仅因为提出了一个看上去挺好的概念就拿到了41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这个数字能说明很多,比如或许硅谷又迎来了新的一波投资热潮。这看上去像个刺激的游戏,最新鲜的头脑、眼光和活力都在这个大熔炉里,如果你有运气、决心和伯乐,就能改变世界。
看上去,这和1970年代乔布斯与盖茨发迹的硅谷已经不再一样,但其实,大公司、小公司、CEO和极客们的故事只是换了一个版本。就连华尔街都得服从于硅谷的运转模式,他们大量购买非投票权股票,确保乔布斯这样的人才被董事会赶走的愚蠢故事不会再发生。
硅谷还是那么年轻。26年前,列维在他划时代的《极客:计算机时代的英雄》中这样定义那批年轻人:“他们在电脑上创造艺术和美。对他们的评价应该基于他们的极客行为,而不是基于学历、年龄、种族、地位等因素。另一个信念是,电脑可以为普通人提供权利,使他们不再相信权威,促进‘非集中化’。但我们认为,极客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是‘所有信息都应该是自由传播的’,尽管人们对这一观点存在争议。”
乔布斯、盖茨、佩奇、布林或者扎克伯格,他们在过去30年中一直践行着这些准则。尽管方式不同,但这些准则帮助他们征服了华尔街和商业社会,他们将个人的审美、趣味通过商业社会的准则变得大众化起来,让大众社会接受了硅谷的思维与创新方式。
在去年与列维的那次对话里,比尔?盖茨还说了这样一句话:“如今看这个行业变得这么老,感觉很奇怪。”他错了,从这点上说,他没有乔布斯看得清楚。2005年
,在那场着名的斯坦福演讲中,乔布斯说:“没有人愿意死去……但死亡是我们共同的终点,它也许是生命中最了不起的发明,因为它送走耄耋老者,给新生代让路。”
现在,他死了,而硅谷的新生代已经开始沿着他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
“乔布斯对于扎克伯格来说是一个伟大的榜样,扎克伯格会用一生的时间去纪念这位伟人。”在表明扎克伯格的立场后,Graham向Isaacson提问乔布斯生前是否提及过扎克伯格,毕竟大家都好奇乔布斯眼里的扎克伯格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曾问过乔布斯他敬佩硅谷里面的哪些人,而扎克伯格是第一从他嘴里跳出的名字!”Isaacson指出,乔布斯对于扎克伯格的敬佩来源于他对********未来需求的直观感,他对自己喜欢的事充满了快乐与激情,他甚至不介意接触旧的事物,并能从中挖掘新的东西。总而言之,乔布斯在他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充满传奇的乔布斯在社交网络上败给了扎克伯格,要知道乔布斯基本上是战无不胜的。Ping是苹果“试水”社交网络的音乐社交服务,不过苹果很快就放弃了这个服务,估计现在也没几个人记得。Isaacson曾经问过乔布斯为什么不再次做尝试,而乔布斯是这样回答的:“扎克伯格做得已经足够好,互联网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社交网络平台,********的主宰地位毋庸置疑!”
如果扎克伯格知道自己的偶像也敬佩自己的话,估计他会开心得连饭都忘记吃了。不过乔布斯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扎克伯格学习的,因为他用自己人生经历和产品多层次地改变了世界,而扎克伯格还没达到这个境界。
时间轴
1984年05月14日
马克扎克伯格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白原市1993年
扎克伯格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台电脑。2000年
扎克伯格为学校设计一款MP3播放软件。
2002年9月
扎克伯格进入哈佛大学就读心理学专业。
2004年2月:
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达斯丁·莫斯科维茨(Dustin Moskovitz)和爱德华·多萨维林(Eduardo Saverin)在哈佛宿舍用10天时间搭建********,并且整装上线,此时,处于交友欲望高涨阶段的哈佛大学生蜂拥而至,截至2月底,不到一个月,整个哈佛3/4的在校生都注册了********账户。
2004年6月至7月
初出茅庐的********获得风险投资家彼得·泰尔(Peter Thiel)50万美元投资。据说当时最大的社交网站Friendster想以1000万美元收购The ********,遭扎克伯格拒绝。
2004年12月
哈佛、斯坦福、哥伦比亚和耶鲁大学的The ********用户达到100万。
2005年5月
Thiel和Accel Partners向The ********投资1270万美元,估值8750万美元。当时The ********的活跃用户数量为550万。
2005年9月
The ********更名为更为简洁的********。
2006年3月
报道称,********将自己的定值为20亿美元。
2006年4月
包括Accel、Thiel、Greylock Partners和Meritech在内的投资者向********投资2750万美元,估值5亿美元。
2006年9月
据称雅虎想以10亿美元收购********,遭拒。
2006年12月
Thiel称********值80亿美元,当时********用户超过1200万。
2007年4月
********活跃用户达2000万。
2007年10月
微软向********投资2.4亿美元,占有1.6%股份,********估值为150亿美元。当时********活跃用户超过5000万。
2007年11月
李嘉诚向********投资6000万美元。
2008年1月
European Founders Fund向********投资1500万美元。2008年3月
李嘉诚再次投资6000万美元,个人投资总额达到1.2亿美元。微软、李嘉诚第二次投资和European Founders Fund的投资让********的本轮融资达到3.15亿美元。
2008年5月
TriplePoint Capital贷给********1亿美元。
2008年8月
********早期员工可以出售股票期权。当时********活跃用户超过1亿。
2009年1月
********活跃用户超过1.5亿。
2009年2月
********活跃用户超过1.75亿。2009年4月
********活跃用户超过2亿。
2009年5月
DST向********投资2亿美元,估值100亿美元。2009年6月
DST从********员工手中购得价值1亿美元的股份。
2009年9月
********活跃用户超过3亿。
2009年11月
Elevation Partners向********投资9000万美元,当时********的年营收达到7.75亿美元,利润2亿美元。
2009年12月
********活跃用户超过3.5亿美元
2010年2月
********活跃用户超过4亿。
2010年6月
Elevation Partners再次向********投资1.2亿美元,其投资总额达到2.1亿美元。
2010年7月
********活跃用户超过5亿美元。
2010年11月
Accel Partners出售了一定量的********股票。
2010年12月
有报道称,********年营收达到20亿美元,利润约为5亿美元。
2011年1月
高盛和DST分别向********投资4.5亿美元和5000万美元,********估值达到500亿美元新高。
2012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