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陆原静书(一)

    【原文】

    来书云:“下手功夫,觉比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

    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①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②之学矣。

    【注释】

    ①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语出《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

    ②至诚无息:语出《中庸》:“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

    【译文】

    你在信中说:“当着手用功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内心没有一刻是宁静的,虚妄的心固然是在活动,澄亮的心也是在活动的。既然心是恒久运动的,那么就不会有片刻的停息了。”

    你越是刻意追求宁静,就越不得宁静。虚妄的心是活动的,而照心则是不动的。恒照就能恒动恒静,这就是天地万物之所以永久不停歇的原因。照心本来就是明亮的,妄心也是明亮的。《中庸》说:“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只要有片刻

    的暂停,就会灭亡,就不是至诚而不停息的学问。

    【原文】

    来书云:“良知亦有起处。”云云。

    此或听之未审。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道:“良知也有它起源的地方。”等等。

    说这句话也许是因为你听后未经审查。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恒照”。心的本体无所谓有无起源。即使是妄念产生的时候,良知也并不是不存在,只是人们没有觉察到良知的存在,所以有时便会把良知放弃掉了。就算是昏庸闭塞到了极点,但良知仍旧是明亮的,只是没能体察它,有时候就会遭到蒙蔽。虽然有时放弃了良知,但它的本体依然是存在的,存养它就行了;虽然有时遭到了蒙蔽,它的本体其实未

    曾变得不明亮,体察它就行了。如果说良知也有起源的地方,那么就是认为良知有时不存在,这样,良知就不是心的本体了。

    【原文】

    来书云:“前日‘精一’之论,即作圣之功否?”

    “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气言。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无条理则不能运用,无运用则亦无以见其所谓条理者矣。精则精,精则明,精则一,精则神,精则诚;一则精,一则明,一则神,一则诚,原非有二事也。但后世儒者之说与养生之说各滞于一偏,是以不相为用。前日“精一”之论,虽为原静爱养精神而发,然而作圣之功,实亦不外是矣。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道:“您先前关于‘精一’的论说,是不是就是作圣人的功夫呢?”

    “精一”的“精”,是从理上说的,“精神”的“精”,则是从“气”上说的。理是气的条理,气是理的运用。没有条理就不能运用,没有运用也无法看见所谓的条理。掌握了精,就能精、能明、能一、能奇、能诚;做到了一,也就能精、能明、能一、能神、能诚。精和一原本就不是两回事

    。但是后世儒生的学说和道家的养生学说却各执一端,是因为他们不能相互取长补短。先前关于“精一”的论说,虽然是为了你能爱护保养精神才说的,然而作圣人的功夫,其实也不外乎这些。

    【原文】

    来书云:“元神、元气、元精①,必各有寄藏发生之处。又有真阴之精,真阳之气。”云云。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母;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阴根阳,**阴②,亦非有二也。苟吾良知之说明,即凡若此类,皆可以不言而喻。不然,则如来书所云三关③、七返④、九还⑤之属,尚有无穷可疑者也。

    【注释】

    ①元神、元气、元精:道教名词,合称三元。

    ②阴根阳,**阴:语出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③三关:道家以口为天关,足为地关,手为人关,合称三关。《淮南子·主术》谓耳、目、口为三关。另有说法认为三关为人身的三个

    穴位,是炼丹的道路。

    ④七返:道教以七代火,心属火,降心火于丹田下,养得肾中真气,复返于心田,即为七返之功。一说为七返灵砂,道教所说的仙药,服之可以还魂,因在炼制过程中要经过七次转化,故称七返。

    ⑤九还:道教以九代金,情属金,摄情归性,养得性光圆明,以还先天真性,即为九还之功。一说为九还丹,道教所说的仙药,服之可以长生不老。炼制过程中丹砂变成水银,经多次变化又成丹砂,故名九还。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元神、元气、元精,必定各有其寄托发源的地方。又有所谓的真阴之精,真阳之气。”等等。

    良知仅有一个,就它的妙用而言叫作“神”,就它的运行而言叫作“气”,就它的凝聚而言叫作“精”,怎么能够凭它的形象、方位来求得呢?真阴之精,是真阳之气的母体;真阳之气,是真阴之精的父体。阴生于阳,阳生于阴,阴阳并非分而为二的两件事。假如我的关于良知的学说昌明了,那么这一类的问题不用说也就明白了。否则,就会像你信中所说的三关、七返、九还等,还有无穷无尽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