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
在法国的不懈努力下,巴伐利亚选侯终于和皇帝划清了界限,法国人也终于实现了既定的政治目的。无论是***同盟还是**同盟,都不再向皇帝提供任何援助,仅剩下一万两千名士兵的皇帝已经无力抵抗了。由于以往的优秀将领基本上都死在了战场上,他只得让梅兰德担任军队司令官,这是一名从黑森投奔过来的卡尔文教徒。变化的出现总是出人意料的,这在战争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在他的带领下,奥地利势力又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法国的心态比较复杂,出于嫉妒的原因,不愿意看到皇帝被完全压制下去,也不愿意看到瑞典在德意志获得最大化的利益。所以当皇帝处于最弱势时,法国并没有落井下石。瑞典人在弗兰格尔的带领下,先是占领了施魏因富特,并收编了那里的皇帝驻军,随即围攻通向波希米亚王国的钥匙——埃格尔。皇帝急忙率兵前来解围,由于路上行军时耽搁了时间,埃格尔还是失陷了。
瑞典和皇帝的军队再次相遇了,
如果发生交战,必将是决定性的最后一战。皇帝的军队虽然在人数上占据优势,却没有主动发起进攻。皇帝的战术是先稳住对方,同时争取巴伐利亚的支持,然后用饥饿和行军拖垮敌人。
当初巴伐利亚宣布中立之时,的确是宫廷的一大损失,皇帝在百般阻挠无果后,便准备策反巴伐利亚的下层军官。由于马克西米利安与法国达成协议,这军队中的许多军官都十分失望。约翰·维尔特纠集了这些军官,准备在恰当的时机脱离选侯,投靠皇帝。斐迪南也向他们发出正式的召回信,告诉他们马克西米利安只是以皇帝的名义代管这支军队罢了,军队还是帝国的军队。马克西米利安幸好及早阻止了这个阴谋,他虽然选择了停战,却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好处。虽然法国和瑞典人离开了巴伐利亚,但马克西米利安同时也失去了在士瓦本地区的驻军地,利益受到了很大损害。仔细比较了利益的得失之后,马克西米利安决定重新拿起武器,宣布废止停战。
皇帝军队很快得到了
来自马克西米利安的支援。原有的对峙局面被打破,瑞典人必须迅速撤军,不然局势将会变得十分糟糕。撤退的弗兰格尔遭到了皇帝和巴伐利亚联军的穷追猛打,只有尽快和图兰率领的法军会师,才可以免于兵败的命运。
巴伐利亚选侯看到胜利的天平一下子倒向了皇帝一方,便决定不再继续予以支持,以防因局势的变化导致停战的拖延。另外,万一他的军队渡过威悉河,可能会遭到法国的全力报复。他的突然撤军使皇帝方面剿灭瑞典人的计划成为空谈,梅兰德只得改变行军路线,经耶拿和埃尔富特朝黑森进军。
黑森邦国曾经受到过梅兰德的保护,如今为了报复,他又来到了这里,但是很快他就后悔了,这里已经一贫如洗,部队也很难找到足够的给养,只好忍受着极度的贫困。与此同时,弗兰格尔则在吕纳堡重新聚集了力量。1**8年冬天,弗兰格尔向黑森进军。梅兰德的势力已经无法抵挡,只得仓皇逃走。
图兰的军队和弗兰格尔的军队最后联合在一
起,在魏玛骑兵部队的协助下打响了这场战争的最后一个战役。梅兰德一直被他们追逐到多瑙河畔,并在战役中受伤,他们战胜了皇帝和巴伐利亚联军,皇帝军队储藏在埃格尔的粮食也被他们缴获。在莱希河对岸,驻扎着巴伐利亚将军格龙斯费尔德率领的其余军队,他们把守着巴伐利亚的大门,防止遭到联军的侵袭。
对于巴伐利亚,弗兰格尔和图兰显然是志在必得。格龙斯费尔德的抵抗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瑞典人和法国人重新占领了巴伐利亚,这里的居民遭到了残酷的对待。马克西米利安一退再退,龟缩在萨尔茨堡。越过伊萨尔河后,瑞典人突然进到了美因河。这条河流本来不怎么深,现在由于连日来持续不断的大雨导致河水暴涨,瑞典人多次试图架起浮桥都没有取得成功。敌人已经进入到巴伐利亚的中心,可没有一个人能够在这紧要关头挺身而出,这令***徒感到前所未有的惊恐。在人们焦急的等待中,皮科洛米尼从尼德兰赶来,来率领皇帝军队的
残兵败将与敌方作战。由于巴伐利亚已经多次遭遇战火的蹂躏,联军在这里不能找到任何给养,便主动向上普法尔茨撤退了。
柯尼希斯马克率领他的独立军团朝波希米亚挺进时,有人建议他最好进攻布拉格的侧翼。听从了这一建议的柯尼希斯马克以几乎零伤亡的代价取得了胜利,结束了三十年的战争,一举成名。当皇帝终于痛下决心同意和谈的时候,围攻布拉格老城的普法尔茨伯爵卡尔·古斯塔夫正遭遇着这里人民的顽强抵抗。由于冬季来临,攻城者不得不在营地中躲避严寒。10月24日,有消息传来,交战双方将在奥斯纳布吕克和明斯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自战争爆发以来,德意志的战火整整燃烧了三十年。在此期间,人们不知克服了多少障碍,经历了多少磨难,付出了多少代价,最终才缔结了这样一个和约。这样一个和约的签订,不知道是多少个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至于签订了这个和约之后,欧洲将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