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法国的协议
巴纳的胜利,得益于贝恩哈德公爵和法国人在莱茵河畔发动的佯攻。由于减轻了这边的负担,才有可能取得胜利。诺尔德林根战役后,贝恩哈德公爵开始整顿军队,将那些游兵散勇集中起来,他也知道这支军队的实力究竟如何,知道自己不可能带领他们创造什么成绩,就连能否维持下去都没有多大信心。这支军队只能得到瑞典人的少量资助,入不敷出。贝恩哈德公爵在诺尔德林根之战中失去了领地,也看到了瑞典人正在走下坡路,更令他难以忍受的是瑞典王国首相的独断专行,他不得不将注意力转移到愿意并且能够给他提供援助的法国身上。为了缩小瑞典人对德意志战争的影响,黎塞留使出了浑身解数,千方百计地想谋得操纵战争的指挥权。如果能将贝恩哈德这个瑞典的猛将拉入到自己的阵营,使其背叛瑞典,就可以快速地达到这一目的。
没有了外来势力的支援,贝恩哈德是不能保全自己的,所以法国根本不
担心有朝一日贝恩哈德会独立。1635年10月,贝恩哈德亲自来到法国圣日耳曼区,与法国王权达成和解协议,此时他只代表自己,身份也不再是瑞典将军。根据这一协议,他的军队将接受法国的命令,条件是法国每年资助这支军队四百万里弗,另外他本人每年也将得到法国一百五十万里弗的资助。在另一个秘密的条文中,法国还答应把阿尔**地区作为奖赏供他使用,这超乎寻常的慷慨只是为了提高他的积极性,促使他尽快占领阿尔**。贝恩哈德公爵假装不知道法国的真实意图,准备靠着自己的运气和力量,在乱世中闯出一片天地。由于法国提供了很大一笔钱,他便建立了一支自己的军队,在名义上法国拥有指挥权,但实际上他才是军队真正的主人,另外他还没有完全解除同瑞典的联系。在莱茵河地区,主教拉瓦莱特早在1635年就已经率领一支法**队和皇帝军队展开战斗,贝恩哈德随后也加入了
进来。
斐迪南二世的军队在加拉斯的带领下成功地把法军赶到梅斯,解放了莱茵河,美因茨和法兰肯塔尔城也改变了原先由瑞典人占据的局面。由于法国的积极抵抗,加拉斯将军没能在法国做冬季休整,只得选择财力耗竭的士瓦本和阿尔**。第二年的战役一打响,加拉斯就率军****,在布赖萨赫过莱茵河后将战火引到法国的腹地,一直进攻到勃艮第伯爵领地方才止步。
在1636年至1637年期间,贝恩哈德并不能圆满完成守住莱茵河的任务,直到1638年,情况才有所好转。结束了在巴塞尔主教辖区的冬营休整后,时间才刚刚进入2月份,谁也没有料到他会突然出现在莱茵河。他的突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相继攻陷了劳芬堡、塞京根和瓦尔茨胡特等城市,并包围了莱茵费尔登。为了帮助这里解围,皇帝的将军萨韦利公爵火速赶来,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638年2月21日,也就是皇帝军队
取胜后的第三天,魏玛公爵突然出现,一举歼灭了毫无防备的皇帝军队,俘虏了两千多人,其中包括萨韦利、恩克福尔特、约翰·冯·维尔特和施佩罗伊特这四员将军。
魏玛公爵贝恩哈德一路高奏凯歌,相继又占领了莱茵费尔登、勒特恩和弗赖堡等地,军队规模也日益扩大,他决定继续扩大战果。布赖萨赫要塞位于上莱茵河畔,是莱茵河和阿尔**的门户。费里阿率领着意大利军队守卫着对皇帝至关重要的地方,该要塞地理位置优越,再加上坚固的防御设施,易守难攻。贝恩哈德并没有打算使用武力强攻,因为那样可能只会白费力气,他的方法是围而不攻,等到里面没有粮食的时候,这个要塞也就不攻自破了。驻守在这里的将军虽然接到了皇帝要求严防死守的命令,却十分粗心大意,甚至将原来储存的粮食换成了金币,这给贝恩哈德带来了机遇。为了缓解要塞的粮食危机,皇帝在派格茨将军率军解围的同时,
还派出了三千辆满载粮食的运粮车。在维滕魏埃尔,贝恩哈德伏击了格茨将军,对方一万两千人的队伍被打得只剩下三千人,运粮车更是全部被缴。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围困,这个要塞终于抵挡不住,于1638年12月7日投降。
占据布赖萨赫之后,贝恩哈德更加趾高气扬,由于私念作怪,他不想将布赖萨赫要塞拱手让给法国人,而是打算将其据为己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他已经忘记了和法国的协议,误以为自己十分强大,强大到可以和法国抗衡的地步。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只要拥有一支军队,做什么样的梦也是可以的。由于敌人众多,他急需找一位朋友,并将目光对准了黑森的阿马利亚女邦伯。这位女邦伯刚刚死去了丈夫,如果能和她联合起来组建一个新的邦国,双方的军队一结合,可能会成为德意志的第三派,甚至会拥有操纵战争的决定权。可惜的是这个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贝恩哈德便猝然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