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自卫的瓦伦斯泰
皇帝斐迪南二世再也坐不住了,他没有想到瓦伦斯泰会如此一意孤行,竟然敢无视自己的命令,一点也不关心大局利益。联想到瓦伦斯泰和敌人模糊不明的关系,皇帝更加觉得大家对瓦伦斯泰的议论可能是有道理的。长期以来,瓦伦斯泰一再地向皇帝进谏,说之所以和敌人展开谈判,完全是为了德意志的和平与利益,因此这种谈判应该是合法的,不应该受到惩罚。尽管瓦伦斯泰自认为伪装得不错,可还是骗不过他的对手,早就有人盯着他的一言一行,并且及时在皇帝面前打了他的小报告。
皇帝也不知道究竟该相信哪一方,有时候就特意派出暗探到他的兵营中打探消息,以便弄清楚那些指责是否有根据。瓦伦斯泰本人也相当谨慎,从来不写出书面的东西,以免留下把柄,这就使得那些暗探经常无功而返。在宫廷里,原本还有一些大臣们是袒护瓦伦斯泰的,但是由于瓦伦斯泰向他们也同样征税,便失去了这群支持者。巴伐利亚选侯向皇帝提出警告,要求皇帝不再保留这位将军,否则他就会同瑞典妥协。西班牙的做法更是坚决,派出特使要求免除瓦伦斯泰的职务,只有这样才会继续向皇帝提供援助。皇帝在这种情况下确实被逼无奈,只得想办法再次废黜瓦伦斯泰的总司令职位。
瓦伦斯泰发觉皇帝对军队的态度已经有所改变,变得比较专横,甚至会采取直接的干预,这使他意识到皇帝可能对之前的状况并不满意,随时都有撕毁协议的可能,自己的职位也将朝不保夕。一名在奥地利的下属步兵统领曾遭到瓦伦斯泰的惩罚,现在此人开始按照皇帝的命令去和巴伐利亚选侯会合。更令瓦伦斯泰气愤的是,这个步兵统领竟然敢命令自己派一些军团去增援王子。所有这一切都是瓦伦斯泰即将被解除权
力的征兆,预示着他的武装将被解除、他的力量将被削弱。等到无力反抗的时候,皇帝就会置他于死地。
需要赶紧设法自卫的瓦伦斯泰别无选择,只得赶紧扩大自己的力量。这个问题本来无须考虑,可他还是犹豫了很长时间,总认为时机还不成熟,现在做任何决定都有些仓促。时间一天天地消耗下去,他所盼望的最佳时机依然遥遥无期,可现实已经不允许他继续等待下去了,稳定将领们的思想是最为重要的,其次就是稳定军心。瓦伦斯泰手下有三员大将,分别是特茨基、金斯基和伊洛。对于他的秘密,三位大将是心知肚明的。特茨基、金斯基是瓦伦斯泰的亲戚,而且同样地渴望获得名利,与皇帝有着难以化解的仇恨,自然和瓦伦斯泰是一个心思。除了这些天然的同盟者,瓦伦斯泰还不顾羞耻用最低劣的手段去赢得人心。伊洛本来是个上校,在战争中立功也不少,瓦伦斯泰便劝他到维也纳谋求伯爵的头衔,并表态自己一定会尽力说情。可伊洛刚刚出发,瓦伦斯泰便给宫廷写信,要求大臣们不要答应伊洛的申请。当伊洛上校从维也纳失望而归的时候,瓦伦斯泰趁机加油添醋地说了宫廷一大堆坏话,赢得了伊洛的信任,双方很快便结成了一个紧密的同盟。
这三位大将虽然知道瓦伦斯泰的心思,但并不代表这支军队的所有军士们都是如此。军官们之所以忠诚于瓦伦斯泰,一半是因为这个首领的宽容和慷慨,一半是因为大家对皇帝的不满。至于一旦和皇帝彻底决裂后,这些军官是否仍能支持自己还是个未知数,因此,瓦伦斯泰需要打探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皮科洛米尼伯爵是他第一个打算考验的人。在吕茨恩会战中,皮科洛米尼伯爵因临危不惧而受到嘉奖。在允诺给奖励一份丰厚的礼物后,
瓦伦斯泰告诉皮科洛米尼,由于自己面临的危险和皇帝的忘恩负义,决定和皇帝彻底划清界限,投奔到敌人一方,与奥地利家族做彻底的斗争。
现在之所以发这个奖励,就是希望他在未来的战争中能够不遗余力。现在一切有利条件已经具备了,时机已经成熟,天象也十分有利,最缺乏的就是大胆地干一场了,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率领部队在战场上驰骋。听到这些言论,皮科洛米尼大吃一惊,但如果一再争辩,肯定会遭到瓦伦斯泰的猜疑,他决定暂时不露声色,佯装信服了以上的各条理由。特茨基伯爵提醒瓦伦斯泰小心为上,可瓦伦斯泰理智尽失,根本听不进去任何劝告。皮科洛米尼一分钟也没有耽搁,就把自己掌握的这一重要信息报告了维也纳。
1634年1月,瓦伦斯泰终于按捺不住了,他决定迈出决定性的一步。部队的所有军官被瓦伦斯泰召集到比尔森,在这里,军官们听到了瓦伦斯泰传达的皇帝最新要求,即不得在皇帝的世袭领地上做冬营休整,在这个季节去重新攻占累根斯堡,裁减六千名骑兵以增援王子。这些只是表面上的借口,瓦伦斯泰的真实目的就是想激起公愤,绑架这些军士们去实践自己之前制订的计划。在被召集的军官中,有二十名出席了会议,而加拉斯、科洛雷多和阿尔特林格尔等最为重要的几名均未出席,瓦伦斯泰只好再次让人去请他们。除此之外,应邀参会的竟然还有瑞典人和萨克森人,他们来的目的就是和瓦伦斯泰密谈和平。
瓦伦斯泰现在要做的,是把一支忠于皇帝的军队变为忠于自己,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这种转变是一种不忠,未必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现在大家都只是把他当作皇帝的代言人和法律的维护者,谁也没有想到他要在一夜之间变成一个
卑鄙无耻的叛乱者,这是一种思想上、行为上的巨大转变,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才能够扭转人们的认识。皇帝的权力是合法的、根深蒂固的,已经借助宗教和法律神圣化了,势必很难动摇。皇帝的王位也处在严密的保护之下,不是用武力就能轻易颠覆的。但是瓦伦斯泰已经鬼迷心窍,意识不到这些潜在的巨大危险。在他的力量最为旺盛之际,他更加容易忽略实际情况和各种阻碍。
瓦伦斯泰自认为很了解这支军队,认为这支军队对宫廷多少有些不满,已经盲从于他的指挥,对自己也十分畏惧。在大家对他的奉承中,瓦伦斯泰以为了解了士兵们的真实想法,看到士兵们敢于谴责皇帝的行为,他以为这支军队能够担当推翻君主的重任。他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军队的责任感,认为自己的威望足以领导大家,却没想到所有的成就并不是他一己之功,他的成就和权力全部是建立在大家尊重皇权的基础之上的。当瓦伦斯泰暴露出真实想法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失败之旅。
瓦伦斯泰命令陆军元帅伊洛去了解指挥员们的想法,并让他们提前有所准备。大家听到伊洛传达的宫廷对将领和军队一系列最新要求后,个个愤怒不已,这也正是瓦伦斯泰所期待的。伊洛就是要激起大家对宫廷的不满,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军队和统领们的功绩以及皇帝那种忘恩负义的行径。他告诉大家,宫廷已经被西班牙势力控制,而瓦伦斯泰是唯一敢于抵抗的人,因此成了西班牙人的眼中钉,所有的权力一再被削弱,甚至要被剥夺军队的指挥权。这支军队做出了大量的牺牲却无人认可,缴获了大量的财富却无权享受,那些耶稣会会士和大臣们就像不劳而获的吸血鬼一样,靠各省的血汗钱大发横财,将军队的经费大肆挥霍浪
费,导致瓦伦斯泰也无法兑现诺言。更过分的是,瓦伦斯泰在辛辛苦苦打拼了二十二年后,非但没有得到一点点应有的报酬,反而要被扫地出门。为了大局着想,瓦伦斯泰并不计较这些,表示将自愿交出军队指挥权,但对于这种不公平的事情,大家不应该袖手旁观。
伊洛果然是个演讲高手,他的话还没有讲完,就被下面一片喧哗声打断了。将士们个个义愤填膺,选出了四个代表面见瓦伦斯泰,强烈要求举办**请愿,恳求瓦伦斯泰不要离开军队。瓦伦斯泰一开始还装出拒绝的样子,后来终于答应了,不过他的前提是大家必须为他效劳,所以代表们要写一封保证书,保证忠贞不渝地跟随他,永远不和他分离。如有违反者,将成为大家的公敌。为了让大家更加容易接受,瓦伦斯泰特意在保证书中写明“只要瓦伦斯泰把这支军队用于为皇帝效劳”的附加条件,这个条件既不苛刻,又表达了忠心。有鉴于此,与会指挥官们十分感动,纷纷热烈鼓掌。
陆军元帅伊洛特别设了个盛宴,方便大家签署保证书。在开席之前,他宣读了保证书,并要求大家在宴会之后签字确认。宴会上准备的都是烈性饮料,就是要麻醉大家的理智,然后趁酩酊大醉时再让人签字。其实这时保证书上“只要瓦伦斯泰把这支军队用于为皇帝效劳”的附加条款早就被删去了,这绝对是瓦伦斯泰的阴谋诡计。有人发现了这个阴谋,便拒绝签字,结果遭到了特茨基伯爵的威胁。特茨基伯爵警告大家,谁要是继续抵抗,只能是自找麻烦。被逼无奈之下,与会者签名确认了这份不合心愿的保证书。皮科洛米尼也来参加了这个宴席,不过他早知道这是个骗局,他之所以赴宴,只是为了向宫廷禀报消息,烂醉如泥时,他居然还不忘祝愿皇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