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考验解决事情的办法

    果然这种差事不是那么好揽的。

    但既然求救信都已经放到自己跟了, 还怎么办?叶朔就只一样一样帮看啊。

    随手拆开一封,毕竟都是搞工科的,上来也别的废话, 直接入正题。

    原来这个叫邹乌的少女是请教他如何合龙门的,所谓合龙门,便是堵豁口的时候剩下的最一道口子, 遂称为龙口。

    治理决口否成功,全在这合拢龙口上,若是合成功了就顺利把豁口堵上,不成功洪水则会继续蔓延。

    这位名叫邹乌的少女被分到了源河下游的某个大支流处,如今支流的堤坝马上也要被冲坏了, 河宽近五十米,水流湍急, 故而缺口合堵次都未成功。

    水流急, 水压强,现如今又吊机, 仅靠人力够抬动的东西极为限, 区区木石重量不够, 镇压之物很快就会被冲走。

    近五十米的河道啊,根本就封不住口子, 实在是办了, 邹乌才会写信过来求助。

    叶朔飞快翻找了一下类似的经验,片刻,他提笔写下自己的建议。

    一旁的小路子就只知道自己主子似乎是极为忙碌的样子, 根本不知道他究竟在做怎样的一件大事。

    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叶朔这一批的书信处理完毕。

    凡大灾之必大疫,叶朔最顺便现代的一防疫经验写了出来, 比如不饮用如今源河的水,以及井水也一定要烧开才饮用等等。

    等把这事情都交代完之,叶朔已经累的不行了。

    然而救人如救火,叶朔丝毫不敢耽搁,马不停蹄叫小路子赶紧把回信送到大表哥手上。

    看的一厚摞,大表哥震惊不已,久久难以回神。

    竟然真的一一回答上来……

    大表哥几乎是连夜叫人这书信送出了上京城。

    两天,一行十五人,包括曾墨淮曾先生以及他的大弟子等人在内,都纷纷收到了回信。

    曾墨淮虽说对洪水治理一事驾轻就熟,但这回源河决堤非同一般,即使是他也觉得棘手。故而叶朔的回信同样也给他提供更的思路。

    只是叶朔毕竟远在上京,亲看到真实情况如何,只根据他们的文字描述然给予解答,至于究竟适用不使用,最终还是要靠他们自己把握。

    但即使是这,也足够了。

    曾墨淮看到信中那句“源河善淤,善决、善徙,我听先生之言,如今源河两侧北高南低,恐南决改道之险,望先生慎辨”之,表情不由得一变。

    随他数了数日子,发现距离上次源河决堤确实已经过了近百年了。

    源河本就“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这一说,九皇子如此猜测,倒也并非的放矢。

    大周虽说缺洪水治理这方面的人才,但也并非一个都挑不出来,只是人少,人手不够罢了。

    曾墨淮很快这件事情告知了自己共同治水的两位大人。

    两位大人一个激灵,三人很快就带众人四处奔波了起来,开始仔细观察起了河流的流向。

    发现几十开外的河岸确实在不断的消逝、崩塌,三人顿时心中一凛。

    随曾墨淮做出了一个让所人都为之震惊的决定——

    抢收、弃城。

    当然,所谓的弃城不是指此处,而是下游风险的地方,根据曾墨淮的估算,大约三座城池极高的被波及的风险。

    而大量抢收的话,今年的粮食产量恐怕不容乐观。

    但如果不抢收,万一源河真的改道或者南决了,那就不只是粮食减产的事情了,整个大周的根基势必会被动摇。

    源河改道历来不是一件小事,情况严重了改朝换代都可。

    所以做不做,这个决定权很快就交到了景文帝的手。

    景文帝不是那种优柔寡断的人,他宁愿最是虚惊一场,也不愿赌这一把。

    很快,景文帝这边就了决断。

    他甚至派遣了暗卫,快马加鞭通知各处的知州,凡涉及到源河改道一事的五日之内即刻抢收,然弃城。

    其余的暗卫则通知了相邻城池,让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手搭建临时住所,用以收容这人。

    三座城的百姓说少不少,说也不,分儿之,尚且够容纳。

    至于百姓的思想工作,却不是那么好做的。

    毕竟好端端的,突然通知他们搬离自己的家园,大部分人都不乐意,跟他们说源河改道的事情他们也都听不懂。

    而田地的粮食也不是那么好抢收的。

    若是放到现代这事儿肯定不好办,但要知道这可是封建社会,反而更容易『操』作一。

    景文帝直接施行了高压政策,通知三位知州,若是百姓不从,就让守城的士兵直接抢收,然这粮食就由当地官府接手,等到了的城池,再行统一分配。

    这种情况下百姓肯定不同意啊,现在自己收的话粮食少是少了点,但也总比直接上交官府强吧?

    见守城的士兵直接就动真格儿的了,如此来上这么一两回之,其余百姓奈之下只拼命抢收,强忍心痛,哪怕粮食都还彻底成熟就已经其割了下来。

    粮食在哪儿,人就在哪儿。

    五日时间一过,景文帝也已经成功其他地方的士兵临时调度了过来,然在这士兵的“护送”之下,百姓们按照批次,依次向旁边的城池发。

    当然,其中不乏死都不肯离开的,其中百姓富户,这极少数的一部分人实是办了,暗卫就地格杀了几个之也不见他们妥协,故而当地的知州也只放弃。

    生死命,个人选择不同,勉强不来。

    好好的茅草屋和大瓦房,如今却变成了堪堪够遮挡风雨的大棚,就在三处的百姓满心怨愤之际,突然听到远处传来讯报——

    自己老家被大水淹了。

    昨天一夜之间,源河仿佛携了灭世之势,数流水铺天盖地的涌了过来,三座城池其中一座不过短短两个时辰的功夫,淹的连城楼都看不见了。

    剩下两个也好不到哪儿去,一半建筑和房屋都不见了。

    站在高出,看几十外漫灌的大水,三处的百姓好半晌说不出话来,心中的怨愤更是一扫而空,尽数作了庆幸。

    他们在庆幸官府及时通告,而被淹到的地方的百姓呢,同样也在庆幸,只不过他们庆幸的是这大水经过自己这。

    另一边。

    大约是几个学生和曾墨淮相互之间通讯过于频繁,叶朔的回信穿『插』其中并不显,故而也就未引起旁人的注意。

    得到叶朔回信之,邹乌思考片刻,觉得此方可行。

    五十米的河道太宽,但可以其分成几份来弄,这样决口的地方虽然了,但水流量小了,然再逐一行封堵,尽管工程量大了,但却极可够解决当的困境。

    说做就做,邹乌这边即刻自己的意思传达了下去,然而让邹乌想到的是,她这样的提议,很快就遭到了当地知府的反对。

    对方甚至觉得邹乌是在害人。

    “你知不知道这样做,很可会导致堤坝决堤?”

    邹乌怔了怔,自然是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