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诘奸
【原文】
王轨①不端,司寇溺职。吏偷俗弊,竞作淫慝②。我思老农,剪彼蟊贼。摘伏发奸,即威即德。集《诘奸》。
【注释】
①王轨:指朝廷的法度。
②淫慝:邪恶不正。
【译文】
高官滥权渎职,小吏钻营谄媚。智者便效法老农挑翦蚜虫的精神,揭发奸邪,纠举恶吏,造福百姓。集此为《诘奸》卷。
赵广汉 二条
【原文】
赵广汉①为颍川太守。先是颍川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广汉患之,察其中可用者,受记。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又敖吏为筒②,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杰大姓子弟所言,其后强宗大族家家结下仇怨,奸党散落,风俗大改。
广汉尤善为钩距③以得事情。钩距者,设欲知马价,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④其价,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
【注释】
①赵广汉:字子都,汉宣帝时为京兆尹,揭发奸邪如神,盗贼绝迹,后因受牵连被腰斩。
②筒:陶瓶和竹筒。口小肚大,投入东西不易取出,一般用来装检举文书。
③钩距:比喻使人陷入诈术中,借以刺探隐情,在对方放松戒备的情况下,隐情不问而知。
④参伍:反复比较,相互验证。
【译文】
赵广汉担任颍川太守时,颍川豪门大族之间互相给亲,而官吏间也都互结朋党。赵广汉很担忧此事,便授意值得信赖的部属,故意在外犯案,自己再据实办案,一旦罪名确立就依法处罚,同时故意泄露当事人的供词,目的在于制造朋党间的猜疑。此外他又命属官设置意见箱,再命人投递匿名信,然后向外散播这些信都是豪门和大族的子弟写的,果然,原本很要好的豪门和大族,竟为了投书互相攻击而翻脸成仇,不久豪门和大族所各自结成的小团伙都陆续消散,社会风气大为改善。
赵广汉最擅长的还是利用“钩距”来刺探情报。例如想要知道马的价钱的时候,就先打听狗的价钱,然后再问牛羊的价钱,到最后才问马的价钱。因为反复比较,便能打听出比较可靠的标准行情,到最后就能够准确知道马的价钱。不过,只有赵广汉真正精于此道,其他人模仿的效果都不如他。
周文襄
【原文】
周文襄公忱巡抚江南,有一册历,自记日行事,纤
悉不遗,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人初不解。一日某县民告粮船江行失风,公诘其失船为某日午前午后,东风西风,其人所对参错①。公案籍以质②,其人惊服。始知公之日记非漫书也。
【评】蒋颖叔③为江淮发运,尝于所居公署前立占风旗,使日候之置籍焉,令诸漕纲吏程亦各记风之便逆。每运至,取而合之,责其稽缓者,纲吏畏服,文襄亦有所本。
【注释】
①参错:不合记录。
②质:核对。
③蒋颖叔:宋朝人,名之奇,字颖叔。宋神宗时曾任江淮荆浙发运使。
【译文】
明朝的周忱任江南巡抚时,身边随时带有一本记事册,详细记载每日的行事,大小事情都没有遗漏。即使每日阴晴风雨也一并详加记录。刚开始,有许多人不明白周忱为什么要如此费事。一天,有位船主报告一艘载运米谷的粮船突遇暴风沉没。周忱讯问沉船的日期,沉船是发生在午前或是午后,当时刮的是东风还是西风,周忱翻开记事本逐一详加核对,发现报案船主全是一派胡言,报案船主在恐惧下坦承罪行。这时众人才明白,周忱的记事本可不是随意乱写的。
【评】蒋颖叔任江淮漕运官时,也曾在公署前竖立一面占风旗,派人每天观测并记录在册子里。同时也要求各处漕运官要详细记载每日船行时的风向,等船只入港后就详加核对,对不按规定记载,或马虎随便的属吏便加以责问,属吏因害怕被责骂,都谨守规定。看来记载天候、风向,并非自周忱才开始。
王世贞 二条
【原文】
王世贞备兵青州,部民雷龄以捕盗横莱、潍①间,海道宋②购之急而遁,以属世贞。世贞得其处,方欲掩取,而微露其语于王捕尉者,还报又遁矣。世贞阳曰:“置之。”又旬月,而王尉擒得他盗,世贞知其为龄力③也,忽屏左右召王尉诘之:“若奈何匿雷龄?往立阶下闻捕龄者非汝邪!”王惊谢,愿以飞骑取龄自赎。俄龄至,世贞曰:“汝当死,然汝能执所善某某盗来,汝生矣。”而令王尉与俱,果得盗。世贞遂言于宋而宽之。
官校捕七盗,逸其一。盗首妄言逸者姓名,俄缚一人至,称冤。乃令置盗首庭下差远,而呼缚者跽阶上,其足蹑丝履,盗数后窥之。世贞密呼一隶,蒙缚者首,使隶肖之,而易其履以入。盗不知其易也,即指丝履者。世贞大笑曰:“尔乃以吾隶为盗!”即释缚者。
【注释】
①莱、潍:莱州和潍州,即今山东蓬莱和潍坊。
②海道宋:姓宋的海道。明代各省下设守道,莱州、青州和潍州为山东布政使属下的临海地区,所以叫海道。
③为龄力:为雷龄效力。
【译文】
明朝王世贞在青州统兵时,当地百姓中有个叫雷龄的盗匪横行莱、潍两州间,姓宋的海道派官军追捕,雷龄见风声很紧,就赶紧逃跑了,姓宋的海道把捉拿雷龄的任务交给王世贞。王世贞打听出雷龄藏匿的住处,正计划偷袭,不小心露了口风让一个王姓捕头知道,结果其密报于雷龄,雷龄又逃逸无踪。王世贞便故意说:“既然他逃走就算了,等下次的机会吧。”过了十多天,王捕头擒获一名盗匪,王世贞知道他是得自雷龄的帮助。一天,王世贞命左右退下后召来王捕头,质问他说:“你为什么要替雷龄通风报信?那天站在台阶下偷听我们谈论缉捕雷龄计划的就是你吧?”王捕头马上认错谢罪,请求率领捕役亲自缉捕雷龄,以赎前罪。不久果然擒住雷龄,王世贞对雷龄说:“按你所犯罪行理应处死,但如果你能替我擒获某盗,将功赎罪我就给你一条生路。”说完命王捕头与他一同前去捕盗,果然顺利擒获,于是王世贞上报宋海道,请求赦免雷龄。
有一次官府擒获七名盗匪,但仍有一名匪徒在逃。盗匪头目故意谎报在逃者的姓名,不久,根据盗匪头目的供述抓来一名人犯,但那人一直喊冤。于是王世贞下令把盗匪头目带到庭下较远处,而要那名喊冤者跪在府阶上受审,这名喊冤者脚上穿着一双丝鞋,因此盗匪头目不断地从后面偷窥那名喊冤者。这时,王世贞秘密叫上一名属吏,在喊冤者头上蒙上布罩,而让属吏打扮成喊冤者模样,换上丝鞋。盗匪头目并不知道人已掉包,仍指称穿丝鞋者即是同伙人,王世贞大笑说:“你居然敢称我的属吏是匪盗,看来你前面所说的全是一派胡言。”说完立即释放那名喊冤者。
范 槚
【原文】
范槚,会稽人,守淮安。景王出藩①,大盗谋劫王,布党起天津至鄱阳,分徒五百人,往来游奕。一日晚衙罢,门卒报有贵客入僦②潘氏园寓孥③者,问:“有传牌乎?”曰:“否。”命调之,报曰:“从者众矣,而更出入。”心疑为盗,阴选健卒数十,易衣帽如庄农,曰:“若往视其徒入肆者,阳与饮,饮中挑与斗,相执絷以来。
”而戒曰:“慎勿言捕贼也!”卒既散去,公命舆谒客西门,过街肆,持者前诉,即收之。比反,得十七人。阳怒骂曰:“王舟方至,官司不暇食,暇问汝斗乎!”叱令就系。入夜,传令儆备,而令吏饱食以需。漏下二十刻④,出诸囚于庭,厉声叱之,吐实如所料。即往捕贼,贼首已遁;所留孥,妓也。于是飞骑驰报徐、扬诸将吏,而毙十七人于狱,全贼溃散。
【注释】
①出藩:离开京师到自己的封国去。
②僦:租赁。
③孥:此处指家眷。
④漏下二十刻:半夜。
【译文】
会稽人范槚镇守淮安。景王要离开京师到自己的封国去,某大盗计划劫持景王,将党羽分布于天津到鄱阳间,他派出了五百名手下出入市集打探景王的消息。一天傍晚衙门快收班时,有门吏报告有贵客租下了潘家的宅邸安置家眷。范槚询问门吏:“对方是否持有证明身份的令牌?”门吏答:“没有。”于是范槚命人暗中窥视对方举动。密探回报说:“对方随从人员很多,而且进出频繁。”范槚怀疑他们就是盗匪,于是暗中挑选几十名身材强健的士卒,换上便装,打扮成村夫的模样。范槚对他们说:“你们看到那批人进酒馆,就跟着进去,与他们一块儿喝酒,再故意挑起冲突与之相斗,然后一同闹到府衙来。”接着又告诫他们说:“你们千万不能谈及捕贼的事。”士卒散去后,范槚立即命人准备车到西门拜谒客人,经过街市,正赶上闹事者告官,范槚命人全部收押,一共抓了对方十七人。范槚故意骂道:“王爷刚驾到,我忙着接待王爷都来不及,哪有空管你们的事。”下令手下将一干人等全部关入牢中。到了半夜,范槚下令升堂问案,并要属下事先填饱肚子,准备长时间侦讯。午夜一过,范槚就要吏属将一干人带至庭中,经范槚厉声质问后,他们果真如范槚所猜测的是大盗的手下。范槚立即率兵围剿,贼首已闻风先逃,而所谓的妻眷,原来是一些妓女。于是范槚飞骑传送紧急公文请徐州、扬州的守将拦截,而将捕获的十七名贼人全部处死。其余盗贼则全部溃散。
高湝杨津
【原文】
北齐任城王湝领并州刺史。有妇人临汾水浣衣,有乘马行人换其新靴,驰而去。妇人持故靴诣州言之,湝乃召居城诸妪,以靴示之,绐①云:“有乘马人于路被贼劫害,遗此靴焉,得无亲族乎?”一妪抚
膺哭曰:“儿昨着此靴向妻家也!”捕而获之,时称明察。
杨津为岐州刺史。有武功②人赍绢三匹,去城十里为贼所劫。时有使者驰驿而至,被劫人因以告之。使者到州以状白③津,津乃下教云:“有人着某色衣,乘某色马,在城东十里被杀,不知姓名。若有家人,可速收视。”有一老母行哭而出,云是己子。于是遣骑追收,并绢俱获。自是合境畏服。
【注释】
①绐:假称。
②武功:地名,在今陕西。
③白:告诉。
【译文】
北齐时任城王高湝担任并州刺史,有位妇人在汾水边洗衣时,被一位骑马而过的路人换穿了她正要刷洗的一双新靴子。那位路人留下旧靴后,骑马扬长而去。妇人于是拿着这双旧靴告官。高湝招来城中的老妇人,拿出那双旧靴要她们辨认,接着骗她们说:“有位骑马的过客,在路上遭抢遇害,尸首难以辨认,只留下这双靴子,你们中间可有谁认识这靴子的主人?”一名老妇捂着胸哭道:“我的儿子昨天就是穿着这双靴子到他妻子家去的呀!”高湝立即命人将其子追捕到案,当时人称高湝明察秋毫。
北魏杨津担任岐州刺史时,有一名带着三匹绢的武功人在离城十里处遭人打劫,当时正有一名朝廷使者骑着快马经过,遭抢的商人便将此事告诉了使者。使者到官府后将事情经过告诉杨津,杨津于是命人贴出告示说:“有人穿某色衣服,骑着某色马,在城东十里处被人杀害,由于不知死者姓名,若有谁亲友中符合以上特征者,可尽速至官府指认。”有位老太太哭着从人群中走出来,说死者是她的儿子。于是杨津便派官兵前去追捕,结果人赃俱获。从此全境再无盗贼。
盗牛舌
【原文】
包孝肃①知天长县,有诉盗割牛舌者,公使归屠其牛鬻之。既有告此人盗杀牛②者,公曰:“何为割其家牛舌,而又告之?”盗者惊伏。
【注释】
①包孝肃:包拯,谥孝肃。
②告此人盗杀牛:当时不许民间私自杀牛,所以杀牛是要被告发的。
【译文】
宋朝人包拯知天长县时,有位县民向官府报案,声称所养的牛只遭人割断舌头,包公要他回去把牛宰杀后,再运到市集出售。不久,有人来县衙检举某人盗牛贩卖,包公却对他说:“你为什么先前割断那人所养牛只的舌头,现在又想诬告他是盗牛者呢?”那人一听,知道无法隐瞒,只好低头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