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字头
先说我写的对马海战,事实上如果当时的剧情真的按照我的设定来发展的话,t字头的用处已经不是很大了,因为我的设定是第二太平洋舰队因指挥失误而呈三列纵队向前行驶,就算被联合舰队抢占t字那一横用处也不会很大,因为会有三列战舰同时用舰艏主炮打击t字那一横!
后来为了回归主线,我又不得不得设计出俄舰指挥失误,战舰再次混乱,给联合舰队以可乘之机······而且当时的情况太过复杂,并不仅仅只是一个队列就能改变的。所以,千万不要用这里的介绍去验证俺的架空···
然后,很多人都写到这个战术,但到底t字头的好处是什么,究竟怎么应用,很多人都不太清楚。
这是个战术问题!先唠叨几句海军战术历史!
传统炮舰的海战,在开战之前都要列队,列队的目的无非是根据海况及敌情最大限度的发挥本队的火力优势,遏制对方的攻击能力云云!
常见的队形包括纵列,双纵列,分段纵列,横列,双横列,t型队列,c型队列(或称新月队列)等大大小小数十种,上面列出的是较常见的队列!
横列队形是最早退出历史舞台的,在划桨战舰及风帆战舰初期阶段,舰船的最下两层甲板是农奴浆手的划桨甲板,因此炮台都布置在舰船主甲板上,此时的作战主要以接舷战为主,火炮为辅,因此横列阵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避免对方步兵的登船,同时也不影响炮台火力的发挥!
而到了纯风帆战舰及木壳蒸汽战舰阶段,接舷战被取消,火炮成为主要攻击手段,军舰的两舷被安置了大量的火炮,此时战舰的火力在两舷易于发挥,而前侧火力很弱,此时横列阵型基本被淘汰,而t型队列也由横列t型队列转变为纵列t型队列,除了个别海战之外,基本没有横列队形的应用!
及至铁甲炮舰阶段,虽然两舷的火炮被舰桥上的巨炮取代,而且每门炮都有180度左右的射界,但此时的军舰也是在其侧舷最易发挥火力,加之航速的提高,此时军舰已完全采用纵列队形!
t型队列之所以得以保留,得益于两点:
1.可以保持较紧凑的整体队形:当你手头的舰船较多,而对方舰船较少时,采取单纵列阵型或者分段纵列是不明智的,会给对方选择性打击你较弱环节的机会!此时采用t型队列可以使整体队形比较紧密!指挥也比较便利(那时候采用旗语等方式指挥)。
2.可以保证攻守平衡:对于采用t型队列的舰队而言,其指挥官的坐舰或者舰队旗舰一般位于t字型交汇处,亦称t字头,可受到三方面的保护,指挥中枢相对安全,而舰队采用这一编队形式后,在行驶过敌舰队列时,始终能保证一半以上的舰艇拥有一个侧舷的射界,同时三分之一的舰船拥有两个侧舷的射界。被很多海军将领认为是攻守兼得的阵型!
但采用t型队列时有一个弊端,就是舰队的整体移动及队形保持比较困难!换言之,t型队列是一个强大而笨拙的队形!
而首创穿越t字头战术的,也就是英国勋爵纳尔逊!他是在特拉法加大海战创造的这一战术,也为此丧了命!
简单来说,所谓t型战术,就是当敌方舰队排成单路纵队时,我方排成横队舷侧对准敌舰队,发扬舷侧火力的战术。
从特拉法尔加时代到大炮巨舰致胜主义时代,战舰的火炮都是以两舷最强,因为两舷处可以运用的火炮最多。不知大家知不知道战列线战术?两路纵队互相平行射击,就是为了发挥舷侧火力优势。由此不难看出,战舰的舷侧战斗力要比舰艏、艉强,因为火炮更多。
可以想象一下,当我的舰队和你的舰队遭遇时,你的战位是t的那一横,而我是那一竖,那么我就只能发挥舰艏火力,而且只能发挥领头的战舰的舰艏火力。但你呢?你使用的是舷侧火力,而且是每条战舰的舷侧火力。这么一来,谁占优、谁占劣,不就很明了了么!
所以,以往的海战中有很多将领都具有“t”形情结。着名的纳尔逊在特拉法尔加勇占“t”形阵,狂扫西班牙海军;日德兰海战里的杰利科将6路、24条战列舰大规模转向,对德国的舍尔摆出了历史上最大的“t”形阵;日本大帅东乡平八郎,在对马海峡豪赌一把,冒险闯入俄军的射程,最后成功占领“t”形阵位,最终以三艘鱼雷艇换取了俄国16艘战列舰。
横穿“t”字头战术(该战术也是英国海军将领纳尔逊在着名的特拉法加海战中创立的,即舰队全速垂直的从敌舰队中央穿过,切断敌人纵队,使对方在突然快速的攻击下无法进行有效的协同配合,而且冲击时自己的受弹面积小,不但可以削弱拦截炮火的威胁,又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舰首炮的强大攻击力),快速打垮那支已被他们视为囊中物的分舰队,然后再回过头来对付上方的攻击,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每艘战列舰的舰尾与后面战列舰的舰首之间的距离正好是500码。该舰队通常分6个纵队航行,一旦发现敌舰,6个纵队就会变成一个战列队形,长达6海里左右。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自己的队形与敌舰的前进队形成直角,因为这时敌舰队仍以纵队形式巡航。这样,就可以集中火力打击敌舰队的前导舰,而敌人却不能集中其全部炮火予以回击。这种战法在战斗中成就甚微,人们称为横穿敌人“t”字头战法。
蒸汽舰时代火炮舰艇编队的一种海战方法。战列线战术的典型战法。双方形成的基本态势形似t字,故称"t"字战法。美国海军称"跨越t字",日本海军称"横字头战术"。19世纪下半叶,随着军舰装备蒸汽动力装置和炮塔式线膛炮后,机动性和火炮威力大为提高,出现了t字战法。海战时,双方舰艇编队均编成纵列队形,通过机动与火力的有机结合,使己方纵列编队横向敌方纵列编队航线前方形成最有利态势,以便集中全编队火力射击敌方先头舰船,钳制其后续舰船;迫使敌方编队只能发挥其先头舰船前炮的火力,其后炮受射界限制,后续舰船火炮因受射程限制而不能使用。1905年,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对马海战中,使用t字战法,歼灭了俄国远征舰队。海战中,由于交战双方都力争有利态势,力避不利态势,t字战法一般难以实现。只有当一方具有航速优势,或另一方在通过水雷障碍、狭窄水道等机动受限制时,以及在海上不预期遭遇时,才有可能得到运用。
我再说的通俗一点吧,你想赢,就让你的军舰当t字的上面那个横杠,让敌人当下边那个竖杠
特拉法尔加海战里面纳尔逊是故意让法国人和西班牙人抢的头t,但当时双方船数>30,头t两边的船背风开不进射程,海上的宽浪又大,对方又不训练,纳尔逊自己的目的是完全击溃对方而不是老象前几次那样让对方逃跑,而且carronade近距离爆强,结果英国船硬是顶了一个小时的炮击完成穿插(宽浪不是风吹得是洋流引起的),在近距离把对方吃掉。如果以上条件不满足,纳尔逊唯一的下场就是一艘接一艘被轮。
纳尔逊爷爷大家还是不要学了,这种考虑只有神人才玩得出来,还可能不小心把自己玩死,普通人还是老老实实的抢t算了,10艘一下没问题的。另外对马海战好像毛船的劣势太大了,编队航速只有九节,根本不可能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