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东线风云

    6月22日星期天拂晓,德**队于以总数达一百四十五个师的庞大兵力向苏联发起突然进攻,苏德战争爆发。当日,意大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三国对苏联宣战,芬兰于6月25日,匈牙利于6月27日,先后对苏联宣战。(丹麦于6月26日,维希法国政府于6月28日,相继和苏联断绝外交关系。)对于此次行动,法西斯德国虽然说不上准备充分,但也算费尽心思——v型(豹式)和vi型(虎式)坦克;集束炸弹;“铁拳”式火箭弹发射器;带式舟桥及逐节平推式伴随桥;由3型坦克底盘改装的机械爆破扫雷车; komanderwagen型4x4“吉普”车(德国大众汽车股分公司生产的;   波罗的海地区,陆军元帅李勃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由屈希勒尔第18集团军,布施第16集团军(共有二十个步兵师,后来又增加了三个保安师)与赫普纳指挥的第4装甲集群组成。(包括赖因哈特指挥的第41装甲军,有两个装甲师,三个摩托化师)其任务是从东普鲁士经波罗的海国家向东北方向进攻与芬兰军队会师,而最终目标是五百英里以外的列宁格勒。由于苏军的迅速撤退,初期进展十分顺利,德军几乎未遇到成规模的抵抗即占领了考纳斯和大量机场、港口,并受到当地立陶宛人和拉脱维亚人的欢迎。苏联第8集团军在损失了大批装备后,迅速撤出里加。处于德北方集团军群右分界线上的苏联第11集团军同时受到北方案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的猛烈攻击,只得迅速往后退却,在第8集团军和西方方面军北翼的第3集团军之间留下了一道缺口。溃散的苏军士兵大多进入森林,因此到6月28日,尽管李勃缴获了四百多辆装甲车、二百门火炮、数百架飞机和多艘军舰,但北方集团军群只抓到六千名俘虏。随后,德军第4装甲集群沿着沼泽和森林地带中的狭窄通道,朝东北方向的奥波奇卡和诺沃尔热夫前进,但不是由于路迹消失,就是由于一段段成英里的道路被苏军丢下的坦克、大炮、车辆阻塞得水泄不通。这时逃近森林的俄国士兵又调过头来,不断袭击德军补给部队、救护车辆和后方军事设施。德军的前进步伐不得不停顿下来,在密集的森林和沼泽间兜起了圈子。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德军在另外两条战线上的辉煌胜利。在白俄罗斯方面,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包克陆军元帅的指挥下(包括两个装甲集群和两个集团军,共有五十个师,其中有九个装甲师、六个摩托化师)从比亚威斯托克突出部以北和以南发动了一场巨大的钳形攻势:北面由施特劳斯指挥的第9集团军(由十二个步兵师组成)和赫特的第3装甲集群(由四个装甲师和三个摩托化步兵师组成),从苏伐乌基地区经过维尔纽斯山口向维切布斯克和斯摩棱斯克方向攻击;南面由克鲁格陆军元帅的第4集团军(由二十一个步兵师组成)和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由五个装甲师、三个摩托化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组成),从布勒斯特-里托夫斯克沿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北部边缘向博布鲁伊斯克和斯摩棱斯克推进。两支部队6月27日在明斯克附近会师。到7月8日,苏军第3集团军、第10集团军和两翼的第4集团军、第11集团军的一部以及前来增援的第13集团军被包围歼灭(计二十二个步兵师和七个坦克师、六个机械化旅)。二十九万苏军包括数名军长和师长被俘,德军俘获和击毁坦克二千五百辆、火炮一千五百门。

    7月10日,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渡过第聂伯河,迅速向斯摩棱斯克和克里切夫方向推进。至16日,德军第29摩托化步兵师从南面占领斯摩棱斯克,并与赫特第3装甲集群的先头部队会师。将苏军第16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约十到十五个师) 同大量的小分队和掉队的士兵一起包围在奥尔沙与斯摩棱斯克之间的地域内。27日,斯摩棱斯克包围圈中的苏军停止了最后的抵抗,约三十万人被俘,损失坦克三千余辆。三天以后,古德里安又肃清了罗斯拉夫耳包围圈内的苏第28集团军,俘虏苏军三万八千人,缴获坦克二百辆。尔后第24装甲军挥戈南下,直奔哥美耳以北、以西,即f·i·库兹涅佐夫中央方面军的后方。第24装甲军从北部向克林齐进攻,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从博勃鲁伊斯克向东进攻,两路德军全歼了苏联中央方面军。到8月14日,苏军又有七万八千人被俘。从7月8日明斯克战役结束到苏联西方方面军覆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共俘虏苏军约四十万人,击毁并缴获苏军坦克三千三百余辆。(注:铁木辛哥所指挥苏联西方方面军的七个集团军:第22集团军、第19集团军、第20集团军、第13集团军、第21集团军,第16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

    乌克兰方面,陆军元帅伦斯德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以四十二个德国师和十四个罗马尼亚师的兵力(第1装甲集群和第6、第17集团军从波兰;朔贝特的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自罗马尼亚。其中有六个装甲师和三个摩托化步兵师),向乌克兰发起进攻。(6月22日开始进攻时两路军队之间隔着匈牙利的领土,五天后匈牙利对苏联宣战并投入了七个旅,如此才将波兰和罗马尼亚两线连接起来。)按照计划,在波兰的各集团军从普里皮亚特沼泽地的南面东进攻入乌克兰,与此同时,右路的罗马尼亚军和德军将向东北推进,穿过摩尔达维亚(比萨拉比亚)与左路会合。

    作为苏联对德防御的重点地段,乌克兰地区驻有苏西南方面军,(基尔波诺斯指挥,编成内有波塔波夫的第5集团军、穆兹琴科的第6集团军、科斯坚科的第26集团军和波涅杰林的第12集团军,共三十二个步兵师、三个骑兵师、八个机械化军)与新组建的南方方面军。(秋列涅夫指挥,编成内有斯米尔诺夫的第18集团军和切列维琴科的第9集团军)

    6月23日,在强大的空军掩护之下,德军第1装甲集群打开了一个三十英里宽的突破口,与苏军第22、第9和第19机械化军在卢次克和罗夫诺之间地域展开了一系列的坦克战。尽管苏军重型坦克型号陈旧,但由于其顽强的抵抗,德军初期进展并不十分顺利。6月30日,即明斯克被围两天之后,苏联第6集团军、第26集团军和第12集团军在科罗斯田、诺沃格勒沃伦斯基、普罗斯库罗夫的后方防线被德军突破,别尔迪切夫失陷,第二天,离基辅不到九十英里的日托米尔也被德军先头部队占领。

    右路的罗马尼亚军和德军第11集团军于6月24日渡过德涅斯特河,越过摩尔达维亚-比萨拉比亚的森林和丘陵地区后进入乌克兰平原。比萨拉比亚和乌克兰西南部地区这一带地形更象白俄罗斯,有部分已开垦的土地,但大部分还是森林覆盖和灌木丛生的荒野。因为有许多苏军部队未能及时撤退,在德军先头部队后方一百英里的整个区域的许多被包围的孤立地区还有持续不断的战斗。道路上停放着苏军遗弃的各式车辆,麦田里满是溃散的苏军步兵,森林里不时传出苏军坦克隆隆行驶、履带轧轧的声音。夜间,苏军卡车有时竟然自投罗网,闯入德军运输队的行列。

    第1装甲集群如果大胆进击,是可以打下基辅的,但希特勒于7月4日下令禁止任何装甲部队进入该城。于是,伦斯德特改变计划,仅令冯·马肯森的第3装甲军和第6集团军之一部向第聂伯河进发。而第1装甲集群的大部分,包括冯·维特尔斯海姆的第14和肯普夫的第48装甲军,从别尔迪切夫向东南方向运动,经过卡扎京和白教堂到五一城和波莫什纳亚,从翼侧包围苏军第6、第12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之一部。伦斯德特选择了大纵深包围的方法,而没有按希特勒规定的从别尔迪切夫到文尼察的路线用装甲部队进行截堵。因为苏军已在全线撤退,在浅近纵深包围,势必使苏军漏网。与此同时,施蒂尔普纳格尔的德军第17集团军将与数个匈牙利机动旅(由喀尔巴阡人组成)一起经过文尼察继续东进,将苏军第6和第12集团军赶向德军第1装甲集群,以形成包围苏军的三角形的第三条边。

    7月26日,五一城失陷,第6、第12集团军的大部及第18集团军之一部,相当于大约二十个师,被围困在乌曼附近一个大的包围困中,失去了与东方的联系。苏军至8月2日停止抵抗,十万三千人被德军俘虏,其中包括两名集团军的司令和七个军部。德军缴获坦克三百余辆、火炮八百余门。秋列涅夫的南方方面军的残部陷在一面靠黑海海岸、一面靠罗马尼亚边界的一个大突出部上,这时已有被来自北面的德军攻势完全切断的危险。于是南方方面军迅速东撤,留下一些部队守卫奥德萨;留下的部队被编成一个独立的滨海集团军,由索弗龙诺夫指挥。乌克兰的苏军已被彻底打垮,虽然德军也有一些伤亡,至8月初,苏军已失去了它在第聂伯河西岸赫尔松、别里斯拉夫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等三个最后立足点。

    本来德军有可能一举拿下莫斯科,但7月19日,希特勒发布了第33号指令,命令中央集团军群只率步兵向莫斯科进军,因为它的装甲部队将分别派往北方和南方。理由是:“夺取列宁格勒、克里木、乌克兰、顿涅次盆地和高加索的石油都比夺取莫斯科并歼灭保卫这一首都的苏军部队重要。”四天之后,即7月23日,凯特尔遵照元首的命令,对策33号指令发布了一个非常乐观的补充命令,命令将赫特的第3装甲集群调到波罗的海,从翼侧包围列宁格勒,任务完成之后,再调回中央集团军群,做好东进至伏尔加河的准备,而赫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将与其他部队一起撤回德国。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将在乌克兰与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会合。由于多数陆军将领的异议,在7月23日和26日两次会议上,希特勒发出了一项折中命令:他允许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在其装甲部队调走之后转入防御,不再使用步兵打向莫斯科,但仅限于此。8月2日,凯特尔签署了一项对第34号指令的补充命令,进一步肯定了在歼灭中央集团军群两翼的敌重兵集团之后,将调用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向列宁格勒、克里木、哈尔科夫、顿涅次盆地及高加索发起进攻的意图。

    8月10日,波塔波夫的苏军第5集团军在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的强大压力下已从科罗斯田退到第聂伯河。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不借一切代价守住基辅和第聂伯河一线。然而,南进的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和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已从北面渡过迭斯纳河,在v·i·库兹涅佐夫的第21和波德拉斯的第40集团军之间已经出现了缺口,他们再也不能阻止德军的前进。德军第6集团军向东运动,先渡第聂伯河,接着又在奥斯捷尔渡过迭斯纳河,从西面牵制波塔波夫的第5集团军和弗拉索夫的第37集团军。叶廖缅科曾满怀信心地向斯大林保证,说他能阻止古德里安的南下。可是他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以十个步兵师和若干坦克对德第2装甲集群翼侧进行的反突击未能奏效。参加这次进攻的戈卢别夫的第13集团军急速东撤;由于撤得太快,失去了与第40和第21集团军的联系。由原中央方面军残部重新组成的第21集团军调出布良斯克方面军归西南方面军指挥。

    至8月19日,德军按计划已取得很好的进展:克蒂尔普纳格尔的第17集团军已渡过第聂伯河,克莱斯特正北上在基辅以东约一百五十英里处的苏军后方与古德里安会合。8月26日至九月5日,困守在“基辅大包围圈”----最初它长宽各约一百三十英里----内的苏军被歼灭。德军俘虏五十五万人;苏军第5、第21、第37和第26集团军及第40和第38集团军的大部分被歼。

    西南战区被撤销了,组成了一个新的西南方面军,由铁木辛哥任司令,赫鲁晓夫任政委。可此时方面军仅由第40和第38集团军的残余兵力以及从南方方面军调来的新编第6集团军组成而它的任务是堵住库尔斯克至哈尔科夫防线中出现的大缺口。

    在黑海沿岸,德军第11集团军第54军与防守克里木的苏第51独立集团军经过血战,于9月4日攻占彼烈科朴地峡进入克里木。(彼烈科朴地峡只有五英里宽,是进入克里木的通道,苏军部队虽然在此利用四十英尺深的鞑靼壕并布下了大量地雷,但德军仍然凭借逐节平推式伴随桥与机械爆破扫雷车在突击炮的掩护下一步步为步兵扫清了障碍。)而第11集团军主力部队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则在曼施泰因的指挥下向东运动,渡过第聂伯河,沿亚速海海岸追击正在撤退的苏联南方方面军。(第11集团军司令朔贝特由于他的轻型飞机降落在布雷区上遇难而由曼施泰因接替指挥)

    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于9月1日把番号改为第1装甲集团军,受命南下,从在彼得罗夫斯克的集结地域渡过萨马拉河,向南运动到苏南方方面军的后方,并于9月11日在亚速海之滨的奥西片科附近与第11集团军(缺第54军)会师,将苏军第18和第9集团军包围在扎波罗日耶和奥西片科地区。是役德军俘虏十万六千余人,第18集团军司令员斯米尔诺夫被击毙。随后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与曼施泰因第11集团军挥戈向东,几乎是毫无阻挡地沿亚速海及顿涅次盆地向高加索的门户——罗斯托夫方向迅速推进。与此同时,由新任司令官赫特指挥的第17集团军正向伏罗希洛夫格勒(卢甘斯克)和北顿涅次河前进。赫特的左侧是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该集团军作为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当时仍然想尽量与中央集团军群右翼的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保持联系。第6集团军于9月16日攻克苏梅,然后向别耳哥罗德和哈尔科夫前进。

    巴甫洛格勒和哈尔科夫以西的战斗使苏军遭到重大伤亡,因此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铁木辛哥的西南方面军(编成内有第40、第38和第6集团军)与切列维钦科的南方方面军(编成内有第12、第18和第9集团军)后撤,以便使战线取直,缩短战线,并借此建立一支预备队。新的防线是从卡斯托尔诺耶沿铁路线经旧奥斯科耳、利曼、戈尔洛夫卡到米乌斯河。预备队被编成一个新的集团军,即预备第37集团军,由洛帕京指挥,集结在伏罗希洛夫格勒东南地区。但即使如此,苏军防线仍显过于单薄。9月18日及21日塔甘罗格与哈尔科夫两地相继失陷。整个顿涅次盆地落入德军手中。(顿涅次盆地是苏联最主要的煤炭产地,有“煤仓”之称。1941年该地区生产的煤占苏联总产量的百分之六十,焦炭占百分之七十五,此外还生产占苏联总产量百分之三十的铁和百分之二十的钢。德军的迅速推进使苏联在此地的大量工业设备没有来得及被撤走。)

    9月24日,曼施泰因第11集团军抵达顿河河畔并向罗斯托夫城内发起攻击。与此同时,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与对罗斯托夫以北的苏军第9集团军发起了进攻并将其驱逐至伏罗希洛夫格勒以东顿涅次河北岸地区。

    罗斯托夫扼守顿河入海口,是通向高加索地区的门户。曼施泰因第11集团军与负责防守的苏军第56独立集团军在此地域展开了激烈的对攻。此次战斗是苏军t34坦克与德国豹式坦克的第一次大规模对抗。虽然在德军坦克面前t34型坦克略逊一酬,但凭借数量上的优势苏军曾一度将德军沿着萨利苏丹大道从城内逐出。25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所属第60摩托化步兵师与第13装甲师突然折向南,从北面进攻第56独立集团军的侧翼。罗斯托克于9月28日被攻克,苏军约有两万人被俘。

    德军第54军及新调来的由冯·施波内克中将指挥的第42军(第22装甲师、第46步兵师)在两个罗马尼亚师的配合下攻占菲奥多西亚港,俘虏苏军一万人,缴获火炮一百七十门。但七英里宽的刻赤海峡挡住了德军从西面进入库班的道路。(其中德军第46步兵师在围困刻赤半岛南端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内的俄黑海舰队的海军陆战旅)

    9月30日,希特勒不顾众多陆军将领的反对,命令赫特指挥的第17集团军、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与曼施泰因第11集团军继续南下进入高加索地区。而顿涅次河北岸的苏军则由第6集团军和罗马尼亚、意大利、斯洛伐克的一些部队进行牵制。

    在德军的强大攻势之下,苏联外高加索方面军第51集团军(由利沃夫指择)和第44集团军(由契尔尼亚克指挥)节节败退。10月4日曼施泰因第11集团军占领克拉斯诺达尔,第17集团军与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则向迈科普与格罗兹尼进发。

    大约在10月8日天气开始变坏。德军的前进速度慢了下来。10月12日终于下起了暴雨。由于道路泥泞,第17集团军与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停止了前进。当时黑海沿岸天气尚好,因此曼施泰因第11集团军得以继续前进并于15日占领索契。此时,德军已距高加索山脉南麓的巴库油田仅仅“一步之谣”。

    暴雨天气也使英国空军轰炸高加索油田的行动不得不推迟进行。正当天气开始转晴的时候,一连串突如其来的打击令英国首相丘吉尔差点没被过气去:

    1941年10月3日伊朗军队在将军扎希迪与德国特务弗郎茨· 迈尔合谋发动兵变,伊朗国王礼萨政权被推翻。随后在德国人的扶持之下,由亲德的哈吉布拉· 努巴克特“出任”伊朗国王。10月4日,新的伊朗政府宣布将伊朗境内的“英伊”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并驱逐所有英联邦公民。

    10月4日夜,伊拉克突然爆发反对贾米勒· 米德法亲英政府的武装暴动。一时间巴格达、卡尔巴拉、纳杰夫、巴士拉等城内枪声不断。由拉希德· 阿里·吉拉尼领导的穆斯林军队迅速占领了伊拉克北部基尔库克、提克里特、萨迈拉等城镇并向首都巴格达进发。拉希德· 阿里·吉拉尼号召全体穆斯林发动一场反对英国殖民者的“圣战”以争取伊拉克获得真正独立。

    10月8日即英国干涉军——两个印度步兵师分别在伊拉克法奥港与伊朗沙赫普尔港登陆的当天。印度北部以真纳为首的穆斯林联盟突然宣布在英属印度西北部穆斯林地区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基斯坦国。短短3天时间,4万穆斯林武装人员从设在阿富汗的秘密训练营地出发,越过边境回到巴基斯坦。因为有组织的反英暴动与种族仇杀,六十万印度教徒被迫逃向中部地区避难。而针对穆斯林居民的报复性屠杀也随之起。血腥的暴乱迅速席卷了整个印度……

    阿富汗国王查希尔迫于国内压力,宣布承认巴基斯坦国为合法政府。由此,阿富汗成为继轴心国之外第一个承认巴基斯坦的中立国家——想来也“中立”不了几天了。(由于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等国向阿富汗提供了工业援助,德国还向阿富汗派遣技术人员建造桥梁并指导修筑公路,因此阿富汗全国普遍亲轴心国。而且有一百多名德国纳粹特务潜伏在全国各地。)

    10月6日土耳其政府总统伊诺努迫于德国的压力,允许德国通过土耳其境内的巴格达铁路向伊拉克和伊朗运送军用物资。 10日,在土耳其总理萨拉若卢得到德国将给予在苏联的二千余万操土耳其语的穆斯林以独立的承诺后宣布土耳其政府放弃中立国地位,允许德**舰通过土耳其海峡进入黑海。12日,土耳其加入轴心国阵营并向苏联宣战。次日,土耳其军队越过边境进入亚美尼亚。经过三天苦战攻占埃里温。至此,土耳其终于被绑在了德国这架疯狂的“马车”上,再也回不了头了。

    10月18日亚美尼亚、阿腮拜疆于20日、格鲁吉亚于26日相继 “起义”,而此时德军正艰难的高加索山脉崎岖的山路上挣扎着。11月2日,希特勒梦寐以求的巴库油田被土耳其军队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