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得加快速度,不然都喝不上一口汤

    作为一名顶级设计师,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任务完成的难易程度。

    现在的制造工艺太差,导弹内部使用的电子元器件,都是很大,而且性能不行,还耗电。

    本来电池的蓄能水平就不行,这自然更影响。

    每一枚导弹,制导舱都需要占很大的空间。

    “咱们的加工能力,生产工艺,同样需要提升,要不然配套无法跟上,比如红旗-61,设计没问题,能实现吗?小型化的制导舱,能达到性能要求吗?”

    在一开始的时候,刘跃就希望李宏跟郑建国两人意识到这些问题。

    仅仅只是搞一个研发中心,完全是不够的。

    任何技术的提升,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很多技术提升,哪怕只是1%,可能都需要整个系统提升至少5%甚至更多才能达到。

    “要不,干脆把两个厂的八级以上技术工人全部抽调出来,组成一个生产技术研发中心?”

    郑建国完全是一副准撸起袖子,。

    李宏也是郑建国这样的想法。

    他们长时间管理生产工厂,自然了解一线的情况。

    很多时候,技术无法发展,不是因为设计能力不行,而是基础的制造实力跟不上。

    红旗-61就是最大的问题。

    很多系统都在对电子产品微型化的技术攻关,国家每年也有大量的研发资金消耗在这上面。

    “一开始,就成立单独车间没必要,这还会影响到生产车间的技术实力,影响生产任务。我们可以从现有各单位组织力量,不改变组织关系,把这些顶级的技术人员纳入样品生产跟生产技术开发小组,给予一定补贴……”

    现在基础实在是太差,要搞点事情,千头万绪。

    全国的工业基础都比较薄弱,技术基础差,002基地只是国内航天系统技术基础低于平均水平的一家战备基地。

    郑建国跟李宏两人,一开始或许不会注意这些。

    刘跃为了后面不操心,不闹心,只能现在多提一些问题。

    郑建国跟李宏两人都在工作笔记本上不断记录这些。

    谁都没有经验,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这样的话,更应该成立。车间生产一致都是比较混乱……”

    李宏提议还是集中力量,才好干大事。

    刘跃直接摇头,否决了他们的提议。

    “完全没有必要,刚开始,项目不多,我们通过这种方式运作,不断调整配套,前期只需要部分人员。到后面开发出几种产品后,这些产品还需要不停地改进,对人员需求就增加了很多。这时候,咱们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详细方案,再组建样品实验车间,就水到渠成,也不会缺人。生产一线的各车间,顶级制造力量被抽出来,影响也会非常大,在短期内根本无法解决。”

    刘跃可不希望现在就去搞这样的事情。

    基地各个工厂,制造实力本来就不是很强,要是把最顶级的技术力量抽调了,生产肯定会出问题的。

    有这些顶级技术工人在,就是质量的保证。

    为了从他们厂里出去的产品不再有质量问题,刘跃也不愿意干这种事情。

    李宏和郑建国两人并没考虑这些问题。

    这两个家伙,现在好像都不在意各自所在的厂了。

    刘跃也很费解,两人之前为了各自厂子的发展,那可是打架打得头破血流的。

    见刘跃不赞成,一切都以刘跃意见为主的两人,也就不再废话了。

    现在整个技术研发中心,组织架构尚未建设出来,人员配备也都还没展开。

    在建设组织架构的同时,还不能影响技术开发工作。

    “273毫米多管火箭炮项目要不要先暂停?”张鸣龙见几人谈得差不多,主动开口问刘跃。

    工作安排中,刘跃并没对273毫米多管火箭炮项目工作作出调整。

    目前项目太多,人员缺口太大了。

    273毫米多管火箭炮的细化设计,进展很慢。

    配套的载车设计工作,人员调配都还没有完成。

    刘跃也知道张鸣龙团队的压力。

    现在他们太缺人了。

    “张工,目前人员虽然匮乏,也不至于要停下这个项目,这才是咱们未来立足的根本。先按照原来的继续,总部机关不是支援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吗?同时,招聘的这批,也按照各自报考的岗位分配。在设计的时候,多培养培养,不合适的,直接还回车间,其他相关系统有合适的人员,也可以考核后充实到设计部门……”

    张鸣农这些属于技术研发中心第一批技术人员,而且是各个领域的负责人。

    他们心中对于新的调整并没底。

    刘跃也没法怎么去安慰他们。

    他们适应了,才会体会到这样专业化设计工作细分的好处。

    “红旗-61真的要先停下来?不打算继续进行?这项目,投入了好几百万了……”苗江有些失落。

    他们之前为这个项目搞了很多年。

    就这样放弃了?

    他们之前做的工作就算是无用功了。

    而且,一旦丢掉这个项目,技术研发中心就失去了导弹相关项目。

    以后重新启动导弹项目,天知道得多长时间。

    他们可不希望永远在火箭炮领域中搞下去。

    再强的火箭炮,说起来,都是没有导弹强悍的。

    “怎么可能不继续进行?之前就说了,导弹跟火箭炮,是两个方向,在一段时间后,导弹将会成为我们的主要发展方向……不过目前人员太缺了,投入再多,研究下去,短时间内也不会有多大进展,还是按照原来的,慢慢搞,其他方面,先整合技术团队,培养人才才是最核心的。人才只要培养出来,哪怕少了这项目,问题也不大。人员充足,只要有资金,咱们可以在这基础上搞中远程防空导弹……”

    刘跃现在完全不像一个这种年龄的技术人员。

    顶级总设计师的水平,组建展现出来。

    所有的安排,都是有条不紊,最适合他们现在的情况。

    他这也是没有办法,在现有条件下,他并不愿意耗费太多精力,分散有限的技术力量。

    现在他们手中的研发资金也不是很充足。

    “对了,咱们还需要一个负责外联的人。很多工作咱们自己没法搞,需要其他兄弟单位甚至外界兄弟单位合作。比如273多管火箭炮需要的运载车辆,需要有专门的人来沟通联系,避免设计过程出现问题,同时也能随时了解进度……”

    在刘跃的建议下,整个技术研发中心的组织架构变得清晰明了起来。

    郑建国和李宏两人如何明确分工,刘跃一点都不干涉。

    只要不影响技术研发团队的研发,能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他根本不会过问。

    他也不是一个权力欲望很重的人。

    他喜欢搞技术研发,喜欢他手中各种技术一点点提升的那种感觉,享受技术研发过程给他带来的快乐,而不是喜欢管理。

    管理的事情,太过闹心。

    与人打交道,很麻烦。

    远不如技术那样,什么技术,只要搞出来了,那就是搞出来了,不会有任何意外。

    与人接触,没有这么简单。

    “对了,刘跃,要不,你什么时候抽空去趟沪市?”郑建国突然开口,让刘跃都有些蒙。

    这跳跃得有点让他接受不了了。

    这里说技术研发中心的事情,郑建国说什么去沪市?

    李宏也赶紧附和:“对,你什么时候去一趟沪市,基地里面的各种工作都已经走上正轨了,去把机电二局的那几位大拿搞回来,才是王道。”

    刘跃这时候才明白他们的意思。

    机电二局的那几人,是肯定要搞回来的。

    “现在先不急,增程炮弹必须尽快解决,还有107单管火箭炮跟80毫米反坦克火箭炮的新战斗部,都必须尽快解决,要不然,咱们汤都喝不上……”刘跃第一次说了进程。

    “这不可能吧!”

    “就是啊。”

    其他几人都认为不可能这么快。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一共也就一个月。

    “你们难道没有发现,如果真的要很久,咱们会没有得到多少生产任务?”

    刘跃的话,让几人瞬间明白了。

    “难怪呢,我就说,咱们也没有得到新的生产任务,生产也没有进入状态,大量单位的生产计划依然在给削减……”郑建国恍然大悟。

    这确实很让人意外。

    原本军代表还催他们,现在根本就没有怎么过问。

    那些火箭弹要得不急。

    “所以,咱们必须加快速度,国家改革开放,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现在这时候,根本就不会投入多少,然后安心挣小钱钱,搞经济建设……”

    “国家挣的,能是小钱钱?”李宏差点吐了口老血。

    “搞轻工业,很多产品利润都很低啊,那不是小钱钱是什么?要搞导弹什么的才是大钱。”刘跃。

    而载人航天工程,还有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