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回京的第二日, 崔世君回到衙门当差,她先去见过统筹司司长何俊平, 自打地龙翻身,平日清闲的统筹司也难得变得忙碌,何俊平早知崔世君被困在清华山, 他宽慰了她几句, 叫她好好办差,便打发她去了。
崔世君回到屋里, 只见公案上堆积的文书足有半人多高, 她刚批了几本婚书,就见何书办送来几叠文书, 原来地龙翻身有百姓死伤,难免有些户籍就要重新核查, 统筹司里还需上报近日京里百姓们的各项吃穿用度, 偏巧地龙翻身时,他们司里伤了两个人,一时人手不足, 何书办是来请崔世君帮他一起分担司里的差事。
崔世君本是官媒, 司里别的事不与她相干, 不过何书办是统筹司的老人, 崔世君向来尊敬他,也便一口答应下来。
这日, 崔世君批完婚书, 又和阿杏一起核对何书办送来的文书, 等她全部忙完,外面的天色已经黑透,她把文书送到何书办屋里,无意间听起衙门里有人传言,叶城受灾惨重,周边几个县城也不容乐观,太子殿下请旨视查灾情,太子心怀百姓,圣上自当批准,又命宁国侯霍嘉,户部侍郎于朝陪同前去。
朝堂上的事情,崔世君听了并未放在心上,她落衙回到崔宅,崔/世/安刚好也从外面回来,崔世君不免问道:“为何这么晚才回家,你去哪里了?”
崔/世/安跟她问了一声好,回道:“我刚去了陈家。”
崔世君这两日忙得昏头转向,此时听他提起陈家,便问:“他们一家人还好么?”
谁知崔/世/安却轻轻摇头,他道:“陈家其旁的人都好,就是陈伯父地动那日打破了头,请医吃药了五六日还不见好。”
说着,他脸上微微发红,又道:“陈伯母也吓病了,听说陈姑娘每日和她家烧饭婆子到米店排队买粮,我做主送去了几斗米面。”
陈家往后就是他们崔家的正经亲戚,崔世君自不会多说,她抿嘴一笑,说道:“你做得很对,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多上门走动,才能叫陈姑娘看到你的好处。”
崔/世/安已和陈二姑娘定亲,不过他二人先前只是隔着老远见过一面,平日他找陈举人请教学问,多半是去私塾,陈家的大女儿嫁得远,剩下的一子一女,都还是垂髫小儿,原是指望不上的,这回崔/世/安探望陈举人,得知陈二姑娘不得不和一群粗壮妇人在粮铺抢粮,二话不说,连忙回家取了粮米送到她家。
“大姐不怪我自作主张就好!”崔/世/安红着脸说道,
崔世君笑了笑,他们姐弟二人进了家门,夏小清也在,他一大早带着两个伙计,下乡收了两三头肥猪,近日猪肉涨了价,好在是京城地界,有钱的人家不在少数,不到半日,铺子里的猪肉就卖得精光,夏小清特地留了十几斤猪腿肉提到崔家,嘱咐翠娘煮一锅猪肉来吃,剔下的猪骨则是给崔老姑姑炖汤补身子,前些日子在清华观,每顿清茶淡饭,夏小清肚子里早就没了油水。
崔世君和夏小清说了两句话,便到后院去看崔老姑姑,崔老姑姑刚刚服了汤药,已经睡下,崔世君找来崔福家的,张郎中上午来给崔老姑姑换药,据他所说,崔老姑姑年纪大了,腿上的病痛恢复得也慢一些,。
崔世君在崔老姑姑的屋里坐了片刻,阿杏来请她出去用饭,崔世君一边往正屋走,一边暗自心想,先前家里人少时还不觉得,经了崔老姑姑受伤一事,崔世君有意买几个下人,日后陈二姑娘嫁到崔家,三年五载生了哥儿姐儿,孩子们也需人照料,再者徐氏前两年就想给崔/世/安买个小书童,崔世君一直没有点头,如今他大了,有个秀才的功名在身,崔世君想着家里生计尚且过得去,给他配个小书童也罢。
她心里盘算了一回,到了正屋用饭时,就将此事跟崔海正提了几句,崔海正最喜欢家里人多热闹,他笑着说道:“早该如此,安哥儿身边连个研磨的人也没有,给他配个书童,好叫他把心思全放在读书上。”
崔/世/安羞得面红耳赤,以前她大姐说过要等他考上举人,再给他配一个书童,眼下他爹急巴巴抢着要给他添人,倒显得是他非要不可似的,他对崔世君说道:“大姐,我的事自己做得来,暂且用不着买书童。”
崔海正却不答应,一定要崔世君给他配一个小厮,他道:“你大姐和二姐身边还有小丫鬟伺候呢,你一个爷们儿,事事亲力亲为,没得叫人笑话。”
崔世君知道崔海正偏疼儿子,并不与他计较,她望着崔/世/安,笑道:“不相干,家里总是要添人的,索性一并给你买个书童。”
崔海正听到崔世君要给崔/世/安买书童,脸上露出欢喜的笑脸,他道:“咱们就算比不上那些真正的富贵人家,不过又不是使不起下人,家里人多,方才显得我们崔家是兴旺人家。”
崔世君但笑不语,另一边的夏小清只顾低头吃饭,没有插嘴说话,往常崔世柔就说他岳父心里只有他儿子,虽说世人大多如此,不过崔海正更胜常人,惹得崔世柔时时在他耳边抱怨,就连夏小清这个粗人,也看出来她们崔家几个姊妹都不亲近他这个岳父大人。
晚饭过后,夏小清到后院看过崔老姑姑后,出了崔宅回家,家里各人散了,崔世君回到院里,洗漱一番在灯下算账,眼看就要到年关,家里要买下人,崔老姑姑还要过寿,哪里都得用钱,若是不划算着用,哪怕有座金山也不够花。
她算了半宿账,阿杏来催了几回,直到更鼓敲了三下,她才熄灯歇息。
次日,崔世君打发阿杏到永巷去唤来刘婆子,不久,刘婆子和阿杏来见崔世君,多日不见,两人说了几句闲话,崔世君便说起家里想添置下人。
刘婆子听了,脸上一笑,她道:“崔大姑娘要人,我难道还能把不好的给你?你想要几个人,正好前几日衙门里新送来了十几个孩子。”
地龙翻身,有些贫苦人家免不了就会卖儿卖女,刘婆子管着永巷,她又是指着崔世君过活,崔世君说要买人,她立时就把她手下的那些孩子在心头过了一遍。
崔世君笑着说道:“你老人家调|教的孩子,我还有甚么不放心的,只有一样儿,我兄弟缺个书童,需得十来岁的孩子,要是再小了,怕是淘气贪玩儿,若能认得几个字就更好了。”
刘婆子沉吟片刻,要买识字的孩子不大容易,但也不是找不到,她点头说道:“既是崔大姑娘交待的,我少不得要留意,等到有了,我亲自送去给你挑选。”
崔世君向她道了一声谢,刘婆子自去不提。
过了几日,刘婆子果然领着几个孩子来崔宅,其中有两个男孩儿,最大的十岁,余下的都只有七八岁,看着怯生生的样子,崔世君扫了一眼,指着两女一男出来,问道:“你们叫甚么名字?”
其中一个女孩子抬眼望着崔世君,随际又低头,答道:“我叫香月,今年十岁。”
有了她起头,另一个孩子也回道:“我叫小春,今年八岁。”
最后回话的是那个男孩子,他道:“我叫赵文,也是八岁。”
名叫赵文的男孩年龄不大,看着安安静静的,像是个稳重的孩子,崔世君点了点头,她看着香月,只因她的名字里有个字重了崔老姑姑的名讳,崔世君便道:“以后你就叫阿香吧。”
“是!”那孩子轻声回应,崔世君又问起他们家里的老子娘,这赵文上过一年学,他爹娘在地动时死了,只剩下叔叔和婶婶,他叔婶不肯凭白养着他,于是将他买给官府,至于阿香和小春,则是兄弟姊妹太多,家里日子过不下去,爹娘就卖了她们换钱渡日。
崔世君问了几句话,温和的说道:“不管你们先前在家里如何,到了崔家,老实本份的做事,总归是亏待不了你们的。”
三人齐齐答应一声,崔世君扭头望着刘婆子,刘婆子眼见她挑中了她带来孩子,喜笑颜开的在花名册上打勾,又交上卖身契,说道:“大姑娘一家都是厚道人,他们能留在崔家,都是他们的造化。”
崔世君笑了笑,给了她跑腿费,他们的卖身银子,崔世君早已备好,只待去衙门时再交给吴书办便是。
刘婆子走后,崔世君唤来崔福家的,把三个孩子交给她,崔家没甚么大规矩要学,只叫他们先认认崔家的人,再慢慢学着做事。
半个月后,通往清华山的官道终于重新铺好了,隔日,夏小清带着崔福上山去接崔世柔和徐氏,崔家一家人总算得以团聚,晚间崔世君和崔世柔姊妹二人说起贴已话,闲聊中她听闻宁国老侯爷霍云今日也和他们一同下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