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互相吹捧

    虽然中状元才是当时的“全国冠军”,但每年只有六七十个人才能中的进士也是非常厉害的荣誉了。

    唐朝一年有近三十万的秀才诞生,按比例算下来、高中进士相当于获得了后世清华北大博士或博士后研究生毕业的证书。

    要知道秀才在唐朝时也需要经过考试,成为读书人的代名词是在明清之后。

    老百姓若是想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经过院试、乡试和会试与殿试。不过,在院试之前,还要经过县试和府试。

    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

    由朝廷所派专员主考,考中者才可以获得秀才的称号——才有资格“入泮”(进学)学习。

    秀才的地位大约和后世的基层一线公务员相当,人数不少,许多村都能有1-2个;但品级不入流,考不上举人、进士的话,可以当私塾先生混个温饱,官职没有且永远无法晋升。

    想要继续往上爬的话,就需要进入第二个阶段:乡试。

    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被称为乡试,由于是直隶和各省举行的地方考试,所以又称乡闱。

    考中者称“举人”,已有做官的资格,相当于后世的985院校的硕士。

    成为举人后,才有资格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会试。

    考中者被称“贡士”(或“中式进士”),相当于985院校博士生。

    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

    所有考中的贡士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有时,皇帝感到缺乏人才而决定临时增加一次科考,称之为“恩科”。

    单卿回神,当时刘璐像唱戏一样把科举制的筛选过程背给她听的时候,她还觉得对方脑子坏掉了。

    可现如今,科举的流程已经深深的刻在了自己的脑海里。

    仔细想想,高考的难度其实比当年的科举简单多了。

    “多谢王妃不怪罪,”张九龄行了一礼,“那日匆匆得见,还以为王妃是一个难以接触之人,如今看来,是在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张补阙言重了,”单卿笑了笑,“世人皆有私心,我也确实没办法阻挠别人对我的想法,但我自认问心无愧。”

    “王妃所言极是,做人自应当问心无愧。”张九龄哈哈一笑,两人完全忽略了旁边存在感极低的李琎。

    后者全程嘴角抽搐,这俩人互相吹捧地技术也是让人非常看不懂了。

    为什么总是纠结于一些没什么用的东西上呢,说好是来问问题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