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弄兵柄马士英窃位,尽愚忠史可法出都(5)

    作为在复社年轻领袖中威信最高的一位,早在许多年以前,陈贞慧就抱着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志向,只是由于仕运欠佳,屡试不第,才使他未能获得更充分的施展。不久前,北京的迅速陷落和南京作为新都的崛起,使陈贞慧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场悲惨的祸变,但也是一个实现抱负的机会。他积极参与拥立新君的活动,毅然投到史可法的手下充任幕僚,以及鼓动社友们也这样做,可以说都围绕着这样一种期望和目的。没想到,当他经历了拥“潞”失败的挫折,顶住了来自周镳的反对和压力之后,又出现了史可法被迫自请离开朝廷的危机!这对于陈贞慧来说,确实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很明白,史可法的离去,不仅使朝廷失去一根擎天巨柱,也使他在政治上失去一个有力的倚靠。他一手建立起来的,以幕僚的身份干政的新格局,也将归于瓦解。所以,陈贞慧才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设法把史可法挽留下来。但是,这样做是否真有成功的把握?说实在话,连陈贞慧自己心中也没有底。“啊,要是闹不好,出了大乱子,可怎么办?固然,眼下不比天启年间魏忠贤篡政专权的时候,朝廷为着稳定民心,估计未必就敢把我们怎么样。但是堂堂留都,辇毂之下,法纪森严,只怕也不会轻易置之不问。

    万一群情激愤,伤及人命,就更加糟糕,起码也要将倡导者逮拿问罪,那么,头一个自然是我!”这么一想,陈贞慧的脊背就不由得起了一道寒意,心中也微微发起抖来……“橐、橐、橐”,一阵脚步声从天井中传了过来,陈贞慧辨出那是侯方域。他转过脸去,等待着,但原来的思路依然在向前延伸。

    “可是,国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朝廷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我还有什么好怕的!如果不拼死把史公留下,让马瑶草入朝秉政,江南迟早都要亡于流贼之手!与其到时作为一个亡国难民,像卑贱的草芥一样默默无闻地给碾碎、埋没,倒不如眼下轰轰烈烈地干一场。即使为此而坐牢、殒身,还能博得个流芳后世,不枉此生!”

    由于在成败得失之间权衡清楚了自己应处的位置,陈贞慧重新镇定下来,甚至变得更加坚执、雄强,义无反顾。于是,他迎着已经来到面前的侯方域,略一拱手,就当不知道对方夜来的行为似的,关注地问起头一天所交代的几件事,以及左邻右舍近日的动静。

    “这两日弟一直小心在意,不露破绽,是以左邻右舍倒未见有何相疑之意。”侯方域回答说,“另外弟已使钱买通左近几条街的坊丁,让他们净街时休要锁上栅门,以便史公的行辕来时,我辈便可冲出阻拦。至于那等闲汉泼皮,昨日弟亦将他们的几个头儿召来,当面吩咐明白。他们俱已应承,今日必定各率徒众,前来助阵……”

    “那么次尾、朗三他们的聚脚之处如何,可都查点过了么?”陈贞慧不放心地问。

    “俱查点过了,并无变更。”

    陈贞慧侧着头想了一想,觉得没有什么要问了,于是点点头说:“如此甚好,那么兄就依旧留在此间,照应打点。弟这便过去,瞧瞧次尾他们的情形如何。”

    当侯方域应诺着,陪着他走向门口时,他又回头叮嘱说:“兄在此间,须严饬手下,不可胡乱走动,免得走漏风声。切切!”

    节外生枝

    朝阳门是南京城东面的主要城门。出了城往东,有官道通往句容、丹阳。官道两旁,鳞次栉比的房舍和店铺从城墙下伸展开去。这会儿天已经大亮,街道上变得热闹起来。那些赶着运往城中出售的柴挑子、菜担子络绎不绝。跑闲腿、寻活计的人们也开始出没转悠。一口猪被倒攒了四蹄,由两名精壮的汉子扛着,吭唷吭唷地走过去了;两辆满载木炭的牛车吱呀吱呀地慢腾腾往前赶,忽然被人叫住,于是临时停下来,开始讨价还价……陈贞慧来到巷子的出口,先站住脚,朝西头那座高大雄伟的城门望了一望,发现那边景况如常,还没有什么特别的动静,便把视线移向街道上的行人。因为侯方域刚才说过,那些闲汉泼皮的头儿已经再度保证,要率领手下的徒众前来助阵,所以这会儿他想证实一下,那些人到底来了没有?不过,这其实又是很难识别的。虽然眼下确有一些闲汉模样的人在游逛,但陈贞慧却无从断定。“嗯,那几个头儿倒是颇讲信义的,既然收下了银子,大约不至于作假诓骗!”这么安慰了自己之后,他就收回视线,斜穿过大街,向对面的一条巷子走去。

    这是一条竹器行业聚集的巷子。一眼望去,巷道旁、屋墙边,成捆成捆地排放着许多粗细不等的毛竹;一股竹行所特有的腥湿气味在空中浮荡。离巷口不远,有一个小小的茶社。那便是社友们预先包下的聚集之所。现在,陈贞慧已经踏进门里,同时听见梅朗中兴冲冲的声音在说:

    “列位,那马瑶草本是先朝罪臣,直到二年前靠阮胡子花了银子,买通周延儒的门道,才得以复官起用。他何德何能,竟欲取我史公而代之,真乃狂妄之极。是可忍,孰不可忍?”

    “不错!”另一个声音接了上来,那是参与上书朝廷的国子监学生卢谓,“这次今上承接大统,本系天命所归,非人力所能致。他马瑶草却贪天之功为己功,昂昂然以翊戴元勋自命,真不识人间有羞耻事!如今又……”他正要说下去,忽然看见陈贞慧来到身边,就顿住了。

    陈贞慧先朝梅、卢二人点点头,又四面打量了一下。他发现,不大的茶社内,挨挨挤挤,少说也坐了一二十人,都是些方巾儒服的缙绅士子,正一边喝茶,一边静静听梅、卢二人说话。看见陈贞慧来了,其中那些认识的便纷纷站起身,亲热地招呼起来。

    陈贞慧客气地回着礼,并同尚未认识的那些人一一互通了姓名,照例说了“久仰”之类的话。接着,他向梅朗中问了一下情形,得知人已经到得差不多,而且大家情绪十分高昂,决心拼着身家性命不顾,也一定要把史可法挽留下来,陈贞慧心中十分感动。事实上,此时此刻,恐怕也只有他才深切知道,由于这种慨然许诺,大家将可能付出怎样的代价;而对于他来说,这种无私无畏的支持,又是多么的重要和宝贵。于是,他把双手交拱在胸前,激动地说:

    “诸位先生今日毅然来集,共襄义举,足证人心未死,正气犹在,大明必不会亡!贞慧在此谢过了!”

    说完,他深深行下礼去。这么表示了之后,他惦记着还有两处集合之所尚未察看,眼下时间紧迫,史可法说不定随时就要来,于是不敢久留,嘱咐大家耐心等着,何时行动,听候通知,便匆匆退出了门外。

    小半刻之后,陈贞慧已经走在另一条巷子里。由于被大家的报国赤诚所感动,此刻他仍旧感到情怀激荡;同时,也多了一重责任感。“是的,这一次拦街阻留,一定要设法做到坚决、激切而又稳妥,尽量避免出大乱子。这样,将来朝廷即使要追究,也不至于酿成大狱,至少可以使多数的人得到保全!”他默默地自我告诫说。

    然而,当踏入那所向一个大户人家临时借用的闲置宅院时,他却意外地发现,里面的秩序不知为什么显得有点混乱。人们三五成群地分散站着,正在议论纷纷,却看不见领头的吴应箕。陈贞慧正有点纳闷,忽然听见背后有人招呼说:

    “定生兄!”

    陈贞慧回头一看,原来是余怀从外面回来了。因为走得匆忙,他有点气咻咻的样子,那张聪明秀气的脸上,也现出少见的焦急神情。

    “弟正要找兄呢!”余怀走到跟前,又说,“兄须制止次尾才成!”

    “哦,怎么?”

    余怀用袖子擦了擦额上的汗,喘了一口气,正要回答,这时,附近的几位士子已经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说:

    “定生兄,这样子怎么成?”

    “要这样子弄,弟辈可要退出了!”

    “对,退出,退出!”

    陈贞慧吃了一惊,忙问:“列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这样……”大家又一窝蜂地嚷起来,由于又急又乱,反而听不清楚。末了,还是余怀挥一挥手,止住了大家,把事情说了一遍。原来,吴应箕虽然是这一组人的头儿,但今日却到得很迟。不仅如此,他还带来了七八个江湖豪客模样的人物,一个个身怀利器,神情粗野。吴应箕到了之后,就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又让那伙江湖客搬来两大捆木棍,要大家每人都领一根,并说今日之事可大可小,万一演成民变,大家有了木棍,就可以防身拒敌等等。这么一来,可把大家吓慌了。因为事前明明说好,到时只是拦街叩头,伏地请愿,没有说过要动武。余怀也从旁极力劝阻,无奈吴应箕却不肯听从。

    “那——那么次尾现在何处?”由于被这种节外生枝的胡来弄得又惊又气,陈贞慧立即追问。

    “在后边的天井里。”一个年轻的儒生回答。

    “啊,他来了!”又一个人说。

    陈贞慧回头一看,发现吴应箕正从堂屋旁边的小门里转出来,手里还拿着一根黑木棍子。陈贞慧马上分开众人,大步走上前去,二话不说,劈头就问:

    “次尾,你怎能如此?事先不是说得明明白白的么,何以竟弄起这些家伙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