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佤族的播种节
在山峦重迭的阿佤山上,每当春耕季节,勤劳的佤族人民便耙田耕地,准备插种稻谷,同时举行饶有风趣的播种节,佤语里又叫“惹岛”节。
佤族老百姓中有个传说,说我们人类是从葫芦里冒出来的,出来以后也不会种庄稼,只得跑到一个叫“司岗里”的地方居住。那个地方也真怪,到处是石头,住在那里,不用吃饭,也不用喝水,就那么干巴巴地活着。
村子里有个姓柳的奶奶,死活就是不肯走。春天来了,小米雀和小老鼠不知从哪叼来些种子,转来转去,就转到柳奶奶身边,把种子交给柳奶奶保管。柳奶奶也不会种庄稼,就跑到司岗里,把种子交给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她的子孙就把种子保存下来。
过了些年,人们离开了司岗里时,有一个小孙女在路上无意中把一粒种子掉到地下,过了几天,那种子竟然发了芽,抽出嫩绿的叶子。她把爸爸叫来看,大家这才知道这宝贝掉到泥土里是会长出小苗的。过了些天,小苗长高了,竟抽了穗子,举着一束黄黄的麦穗,那麦粒吃到嘴里香喷喷的,人们这才明白是柳奶奶为他们留下来的财富。
从此,佤族人学会了种庄稼。
每年春天播种时,得由一个妇女扮成柳奶奶的模样,撒下第一棵种子,那一天,也叫佤族“播种节”。还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表示对庄稼的虔诚。
播种节一般都是在每年的春天举行。到了那一天,全村男女,老老少少全部出动,聚集在一块空地当中。太阳升起的时分,寨子中一位最长的男子站出来,拉开嗓门,唱一曲撒种调,男子汉们一起跟着唱,唱完了,开始打坑,奇怪的是没真打,只是做着象征性动作。妇女们在一位像柳奶奶模样人的带动下播种,不过那也不是真播种,也是象征性地打着手势,像舞蹈一样,有的撒种,有的平土,一边表演一边唱。唱了一会儿,便开始对唱,歌里没有词,只是一种曲调,忽高忽低,互相应答,十分热闹。直到天黑时,大家疲倦了,才说说笑笑地回到寨子里。
这时,寨子里已经宰杀了一头牛,一家分一块肉,除了吃,还得用牛肉来祭典祖先。
吃了晚饭,全寨男女老幼再次聚集在通红的火塘边,唱起祝福歌,领唱的必须是年长者或者德高望重的老歌手。
深夜,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佤族人都睡得很香,个个做着丰收梦,梦见绿色的麦苗,金色的稻谷,梦见一派丰收的景象。等到第二天天一亮,家家户户才正式开始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