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吊虎门炮台
时在大雪节气,虎门却如春日。绿色满视野,紫荆花红透紫,空气湿润,宜人也宜事。从万木凋零的北国来到这里,感觉十分惬意。
游览虎门炮台,是旅者的必选项目。安排好我们的住处,文友陈兄就亲自驾车,引领我们前往沙角炮台。车到炮台,已是夕阳西下时分,苍茫的天色下,举目西望,是一片辽阔的水面,亦江亦海,浩浩渺渺。这里真是咽喉之地,它和西岸番禺南沙大角炮台,构成东西斜峙,同如瓶颈之一端,扼制着南面喇叭口零丁洋之来敌,乃天然要塞。从地理位置上说,置炮于此,如一夫当关,当稳握胜势。盘亘于这里的缴烟码头广场、濒海台、功劳炮、节兵义坟、节马塑像和陈连升塑像等景点前,听着陈兄的简单解说,有正史也有野史,约略知道这里曾经发生的抗英壮举。归来翻阅正史记载,更加详知,这里有过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和悲壮故事。
林则徐强令收缴英国鸦片烟商2万多箱鸦片并焚毁于虎门之后,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41年1月7日,英国出动20多艘战船、2000多侵略军,突袭大角和沙角炮台,63岁的守将陈连升,率领600多名官兵,英勇抵抗,浴血奋战,因孤军无援,寡不敌众,绝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陈连升父子也为国捐躯。连他的战马,也谱写了感人心魄的故事——它被英军运到香港后,不吃不喝,不受驯服,不畏鞭打,不时向沙角方向嘶鸣,最终饿死于香港的山上。眼前那节烈马雕像,神情淡定,气宇轩昂,让人感动不已,也神往不已。主人是英雄,坐骑为节马。良马通人性,可歌可书!
沙角炮台原有大小铁炮11门,如今最扎眼的是那门“功劳炮”。它是国产货,佛山制造,射程仅800米,却在抗英战斗中屡建战功。而它旁边是一门用重金购来的德国炮,号称射程1万米,但第一次使用时,炮弹就卡在了炮口里。留影在“功劳炮”前,也是让人不胜感慨,浮想联翩。我国制炮技术,明代曾比欧人先进200年,清代闭关锁国,反被后者超越。英人船坚炮利,侵略中国肆无忌惮。大清政府软弱受欺,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有悖英雄心愿,也玷污了英雄的鲜血。
虎门有十多个炮台,共300多门大炮。我们为采风而来,只想多领略一些炮台的风姿。翌日下午,又是夕阳西下之时,我们来到威远炮台。威远炮台与镇远炮台、靖远炮台相连,是珠江咽喉的“锁喉骨”,炮台雄伟壮观,有暗炮位40个。1841年2月,英军强攻威远,岛上驻军无援,数百官兵与敌军肉搏,全部阵亡。也许因为时近傍晚,望江面烟波,苍茫中更有一种苍凉感。
沙角、大角炮台失陷,守将陈连升等战死后,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亲临镇远炮台指挥。他率孤军英勇奋战,负伤多处,仍亲自开炮,还击敌军。傍晚英军攻入炮台,他挥刀上阵,与敌血战,被砍伤左臂,后被枪弹击中,口中仍然大呼杀敌。因全身伤重,血透衣衫,与400余将士一起,牺牲在炮台上。此刻,立于威远炮台,关天培的喊声犹在耳际,战斗的惨烈情状如在眼前。
读炮台,识英雄。这些英雄都是林则徐精神的继承者,纪念他们不能忘记他们前驱者林则徐。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位民族英雄。他“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禁止烟毒,勇敢抵抗外敌侵略,扞卫了国家主权和尊严。他领导和组织的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誓言,振奋了中华大地,也震撼了英国朝野。他领导抵抗的是当时世界上的头号帝国!我们如今想来,仍会感到光荣和骄傲。
当今学界,偶有论及林则徐的“另一面”者。有说他禁烟的方法最简单、最粗暴,也最愚蠢,给国家招来战祸。有说他发布了禁止一切外国商船靠近中国海岸的海禁政令,等同于中国单方面中止了对外贸易,是逆历史前进方向而动之举。结论偏颇,评说过当,有违辩证唯物史观。但学者一家之言,又属学术见解,国人无妨姑妄听之。
千秋功罪,从来由后人评说。国人心中的一杆秤,能称出林则徐等英雄作为的历史分量,“人无完人”的古训,又给国人以谅解历史人物的哲学支撑。
面向阔大浩渺的零丁洋,想起文天祥《过零丁洋》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虎门抗英英雄,死得悲壮,死得其所。他们忠义节烈,千古留名,事载千秋。此刻,我胸中涌动的是崇敬的心潮,心中铭记的是虎门炮台的风姿,以及英雄对我的洗礼。吊虎门炮台,凝结出四个字:英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