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游阅江楼

    南京阅江楼是金秋十月游的最后一站。早就耳闻阅江楼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当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因名人题诗而名扬四海时,阅江楼却因有记无楼而沉寂了600余年。

    阅江楼位于南京城西北,濒临长江的狮子山,景区内有阅江楼、玩咸亭、古炮台、孙中山阅江处、五军地道、古城墙等30余处历史遗迹。狮子山原名卢龙山,高78米,周长2公里,有“狮岭雄观”之美誉,为金陵48景之一。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卢龙山大败陈友谅,为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基础。朱元璋称帝后,赐改卢龙山名为狮子山,下诏在山顶建造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朱元璋在《阅江楼记》中这样写道:“洪武七年甲寅春名公以山为台,构楼覆首,名曰:阅江楼。”然而,不知为什么,600年来虽有两篇《阅江楼记》流传于世,但楼阁终因种种原因未建成。

    阅江楼于2001年才终于建成并对外开放,从此结束了“有记无楼”的历史,同时也了却了朱元璋未尽的心愿。阅江楼整体成“l”形,主翼面北,次翼面西,两侧均可观赏长江的旖旎风光。走进阅江楼,发现一把昔日皇帝坐的龙椅摆放在大厅的右首,金灿灿的背景是明代开元皇帝朱元璋的《阅江楼记》,显然,这把红木的大龙椅就应该是当年朱元璋的坐椅。一旁,还摆挂着明黄色的龙袍,看到这明晃晃的大龙袍,想到我刚刚看完当年明月撰写的《明朝那些事儿》,便跃跃欲试,更想穿上眼前这身大龙袍了。朋友劝我,机不可失。于是,我便兴致盎然地披挂上当年朱元璋穿的这大龙袍,也过把皇帝瘾。

    我站得笔直,摄影师亲自为我换上龙袍。哈哈,这龙袍一上身,顿时感觉就不一样了。霎时间,我觉得我可真是一个“皇帝”了,神采飞扬,一言九鼎,仿佛我就能呼风唤雨,指点江山了呢。摄影师为我拍照,我尽可能气宇轩昂地摆出各种姿势应对,生怕将明朝大皇帝的神圣威严给“演砸”了。不过,好在只是在扮演,只要形似用不着神似便应付过去了。

    阅江楼内富丽堂皇,屋面覆盖黄色琉璃瓦,并镶有绿色琉璃瓦缘边,色彩艳丽,古色古香,我想这一切都会符合朱元璋笔下的“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廉风飞,彤飞彩盈”的具体描绘吧。

    换下皇帝服,一溜烟登上阅江楼,放眼远眺,虽然烟雾笼罩着远处的南京长江大桥,刚才的感受还有余意,但见浩瀚的长江滚滚东去,一览无余,仿佛郑和下西洋以来600年烟雨尽收眼底。背江而望,辽阔的金陵全景映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

    走下阅江楼,回味着阅江楼的华美和皇家气派,同时更在咀嚼着阅江楼传递着的许多历史文化积淀的丰富内涵。

    山依在,楼犹新,居高临下,指点江山,当年朱元璋没有实现的心愿终于在今朝了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