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崂山悟道

    海上崂山因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则小故事“崂山道士”而闻名天下,其道教文化源远流长诡秘莫测很值得人们探索,但至今为止真正能掌握其道教文化的脉络仍须不断地探求和追溯……

    “崂山论道”应该是向世界推介的突破口。如果把道教文化和名山旅游结合起来,人们不由会想起四川的青城山或南阳武当山,但我们更愿意想起的是山东的崂山。崂山自古以来就是以道教文化着称,小时候我就听说过崂山道士“穿墙术”的故事,后来在青岛居住就有机会多次去“太清宫”,并亲眼见到“传说”中的墙,眼见为“实”嘛。被誉为“全真道教天下第二丛林”的太清宫,香火一直挺旺,路又不是很远,再加上沿途山海相连的风光实是让人心醉。

    夏日的海风送爽,乘车行驶在环海的蜿蜒且旖旎的山路上,心情很是开朗并惬意。我的脑海里却在想,“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对于世间,运用于维空、事物、心境和万物,而从人的慧识而言,达到理性认识,再超越理性而感知,才是“道境”,“道境”是可以以感而知。这些,我也有些似懂非懂。崂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现有道观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通真宫、华楼宫、蔚竹庵、白云洞、明道观、关帝庙、百福庵、大崂观和太和观。

    崂山古称“神仙窟宅”“灵异之府”,崂山道士更是名扬天下。纵观崂山道教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萌芽阶段。崂山气势雄伟,峰峦叠嶂,深涧幽谷,山海相连,秀雅飘逸,整个山区绵延370多平方公里。自春秋战国至秦代,一些具有道家思想的人士,进山敬仙,炼丹采药,这就是崂山道教的萌芽时期。二是初创阶段。据《太清宫志》记载:早在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曾做过上大夫的张廉夫就弃职在这里建了一座生官庙,供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神位。两年后又增建了三清殿,供奉三清(即太清、上清、玉清)神像,至此整个道观正式称为太清宫。三是发展阶段。东汉以后,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崂山道教总的趋势是发展的。特别是唐王朝的建立,曾一度把道教定为国教,各地道人、方士来崂山出家为道,避世隐居的人越来越多,宫观庙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道教文化广为传播,初步确立了崂山道教在中国北方道教中的领先地位。四是鼎盛阶段。金、元时代是中国的北方全真道大兴时期,这个时期以至后来的明、清,崂山道教达到了鼎盛阶段。南宋末至元初,以丘处机为首的王重阳的七弟子亦称“北七真”,在崂山传教,建立了七派使崂山成为中国北方的全真派中心。丘处机一生7到崂山,留下40多篇诗作和多处摩崖石刻。太清宫有他四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海雪茫茫不见涯,潮头只见浪翻花。高峰万叠连云秀,一簇围屏是道家”,他为崂山道教文化的兴盛做出了重大贡献。总之,这一时期,由于七真道派的兴起,崂山道教无论教派和庙庵道徒之众多,还是说法阐教和经文韵牌内容之丰富,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中国道教的北方活动中心。蒲松龄的小说《崂山道士》被世人传诵,为崂山道教文化增色。这个时期道观在崂山星罗棋布,初步形成了“九宫八观七十二庵”的格局,崂山道教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

    滔滔的海洋舒展胸怀,巍巍的青山拥抱真情。海上崂山山海人景融为一体,是人与自然的亲情结合。我们一行游走在探索崂山道教文化脉络的道路上,领悟到登山游览也是一种文化,更是获得知识、欣赏艺术和品思哲理的一种特殊的空间活动。因此,道教文化就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自然景观起到渲染的作用,对旅游者更是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如太清宫诸多楹联中,有一副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写有老子《道德经》中的两句名言:“天下有道,行马走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以郊”,充分显示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令人深思,这是崂山道教文化的精品。

    坐上太清空中缆车扶摇直上到上站,然后几个人徒步沿山林间的小路朝西北走,转过药圃不多远,抬头就可见昆仑山主峰枣玄武峰的半坡上绿荫如盖,绿丛中透出耀眼的黄色琉璃瓦殿檐,这里就是道教全真金山派的开山祖庭明霞洞了。登上青石铺成的石级路,就到了朝东的明霞洞山门外,四周围茂密的竹林在山风中摇曳,凉风吹拂在脸颊颇感惬意。山门内有两株树龄在百年以上的玉兰,花开时节花大如盘香味扑鼻。玉兰树后有两株高大的雌性银杏,与山门外的一株粗壮的雄性银杏相呼应,这3株古银杏的树龄都在700年以上,据推算,当属于宋末元初建洞时所植。该洞开凿于金大定年间,洞额“明霞洞”三字为清代书法家王序所题。据说原洞高大宽敞,明代道人孙紫阳曾静修于此。清康熙年间遭雷击,大半陷入地下。洞东巨石尚存,题刻有“天半朱霞”。洞前平崖如台,由此遥望大海空蒙浩渺,俯视崖下沟壑纵横。明霞洞虽地处陡峭的半山腰中,但我们发现,这里吃水却不困难。这里共有三个泉,俗称上泉、中泉、下泉,三泉中以位于神龛下面的上泉最为着名,庙内道士称为“神泉”。泉水终年充盈不涸,水质清冽甘醇,是道士敬茶待客时所用的上品水。

    走出明霞洞,看见一队登山人马向山上爬去,一问方知这批“驴友”是去东北方海拔763米处的山峰,因峰顶的形状像一只船,被称为“万年船”。因为天气热,我们决定下山向西,也不坐索道,而是直奔道教的另一重要场所“上清宫”。从翠竹林中穿行,周围的群山峰峦叠嶂郁郁葱葱,我在绿荫静幽中小憩午餐,举杯畅饮。高兴时时间过得很快,朦胧中已经有些酒醉了,尔后起身又上路了,稍行不远便到了上清宫。上清宫外有一银杏树参天而立,树龄已逾千年,为建上清宫时“华盖真人”刘若拙手植。母树屹立宫前道旁,在它的周围生长一圈子孙树,即从银杏发达的根系里复生出来的“树”。子孙树生成期也逾百年,银杏树干铭牌为“古树名木001号”,又称“凤凰涅盘”。树旁遗一石礅,上有花瓣图案,中间有洞,但洞没有完全穿透,应为石础。离树很近的山崖上,有“太极图”。我问了上清宫的道士,据说上清宫的出现竟与赵匡胤有关呢。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由于他在登基前后多次得到道教高人点拨,对道教心怀感激,对道教人物高看一眼。当他闻听刘若拙修道高深,便诏请他晋京。经与刘若拙谈玄论道,证实刘若拙名不虚传。留贤心切的赵匡胤,最终也难拂刘若拙回归崂山之意,除了敕封他为“华盖真人”以外,还拨款“敕建”上清宫与太平宫,做刘若拙道场。走到上清宫外的西北角,有一块形圆如丘的鳌山石,石上横镌“鳌山上清宫”,直刻丘处机“长春真人作诗十首”及十首诗全文。从诗中可以看丘处机对崂山的赞美:“陕右名山华岳稀,江南尤物九华奇。鳌山下枕东洋海,秀出山东尽不知。”石下有一崂山名泉“圣水泉”,此水南下汇入龙潭瀑,这就是圣水河。丘处机的衣冠冢就建于上清宫的南侧。

    离开上清宫不远,看见一老汉在兜卖石花菜做的凉粉,袭明老师请客,几个人不客气地坐下让肚子痛快了一番。在去“龙潭瀑”的路上,我很有兴致地让一个篆刻艺人给我刻了一枚椭圆形的玉章,是繁体篆字,我还比较喜欢。夏日的崂山正是山青水绿的时候,满山翠绿如染如织,银杏、耐冬、柏树和榆树枝繁叶茂一片葱绿,连登山台阶边的小草也是那么鲜嫩,油亮,招人爱恋。登山就是为了锻炼出汗,我们一个个走得汗水津津。一路前行,我们终于来到了壮观的龙潭瀑布,看着天上的一帘瀑布,地上的一潭清水和奇异怪石,顿时感到心旷神怡情舒意爽。龙潭瀑就在八水河,八水河发源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天岔顶、北天门、东西岐诸山,因八嶂之水汇流而得名。涧水摆脱了山峦的羁绊,跌宕起伏,一路呼啸,蜿蜒南下到林木葱茏的“百木林”附近,飞瀑从高20多米、宽10多米峭拔如削的石壁上陡然跌落,水分两股,凌空飞泻呈八字形,形成飞流直下的瀑布,溅入8条涧水汇合的清澈深潭之中,碧水凝寒,清澈见底。这里春秋少雨,瀑布细流如纱,不飞不溅,文静洁秀,似绢下垂。但夏日大雨过后,山洪暴涨,飞腾叫啸,瀑布从云雾缭绕的山崖上奔突而出,飞腾咆哮,仿佛两条白龙腾空而起,搅起漫天水雾,迸珠溅玉,溅开万朵银花,洒落漫天玉屑,阳光下更见“鳞甲”闪光,蔚为奇观,因名玉龙瀑、龙潭瀑,又有“龙潭喷雨”之称。清人蓝桢之有《八水河玉龙瀑》诗赞曰:“百尺峭崖高无已,左右青山近相比。一练高挂悬崖巅,玉龙侧喷西江水。余波流沫随风飘,如抛珍珠坠环记。只应泉源直上通,仰视春天不违咫。”龙潭瀑顶端,刻有当代着名书法家黄苗子1981年游崂山时所书“龙吟”两个直径1米的隶书大字。字迹苍劲有力,深得游人的赞赏。龙潭瀑下有一块长形巨石,巨石下尖上平,我们站在新修建的石桥上,远眺四周雄峻的群峰,心潮起伏热血沸腾,近仰“龙潭喷雨”的壮丽美景,心静如止宁静致远。那千姿百态的独特山光水色,令我们真有些惊叹不已,流连忘返了。

    在领略了崂山道教的博大精深以后,龙潭瀑的天然景观让我对道教的追寻稍作休憩。我仰脖痛快地喝了一阵清凉的崂山矿泉水,浑身舒畅至极,突感茅塞顿开:崂山论道,即可谓在幽奥寻真之境中,吸取海上仙山之灵气,体味悠久道教之精髓,以达到修炼成“天人合一”之崇高境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