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天上的街市

    崂山仰口去过多次,但那时候我主要是游览那里的自然风光,也没有太在意那里的人文景观。然而前几天,当我再次和朋友游览仰口时,她却以其那深邃且丰厚的文化内涵深深地感染了我,给我一次刻骨铭心并记忆犹新的感受。

    仰口游览区位于崂山风景区的东北部,背依连绵的奇峰仙山,面朝碧波荡漾的黄海,景区岚光霭气中群峰峭拔,争奇斗艳,风光特色以仙山寺院、海湾沙滩为主。嵯峨壮观的山峰自海边拔地而起,其中象形山、象形石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奇特,人文景观荟萃,历史文化悠久,自古就有“洞天福地”之美誉。

    6月中旬,我们一行5人乘仰口索道上行,似腾云驾雾,两边的山峰丛林和脚下的山涧一掠而过,右边清晰地看到石峰上刻的大大的红寿字和众多大小不一的红寿字,最大的一个有几米高,那个形状神似的大仙桃更是历历在目。下了索道我们先打着手电穿过狭窄的“觅天洞”,很快就到了“上苑”山上,在那里我豁然看见郭沫若先生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写的《天上的街市》一诗:“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诗的背景是在1921~1922年期间,当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混乱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感到极大的愤怒。他从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联想到街灯,描写天上的街市,使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不满地上的现实。从而,作者又想象到牛郎和织女团聚生活,这里的牛郎和织女已经得到了解放,他们生活得和美幸福。明星和街灯这回还往复的互喻,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诗情画意的隽永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情感宣泄着称,大都热情而雄浑,但这首诗却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

    站在“上苑”山上,举目眺望着海天一色的寥廓远方,我的脑海里想象着诗人虽然身在东洋,心中却对祖国的无比怀念,夜晚他在海边彷徨,一个人走在茫茫的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闪闪的星光,心情变得豁然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诗中将这种理想写了出来,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景象。诗人将明星比作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街灯则是平常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把我们引入“那缥缈的空中”?我想,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我们站在高高的山顶,山虽高人为峰,远眺大海,我们可以看见那人间缥缈的“海市蜃楼”,那儿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是会带给我们心灵宁静、舒适的东西。那意境虽然有些虚无缥缈,但却是浪漫而美妙的。顿时,我的心灵便随着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尔后坐索道下行,我们去参拜位于仰口湾畔上苑山麓的道教圣地“太平宫”。被誉为“海上宫殿”的太平宫掩映在翠竹青松之中,始建于宋初,原名太平兴国院,后改名太平宫。漫步在宫前山道上,看见有两块巨石与古松夹峙,名曰“双石长松”,石上镌有“疑是幻境”四字。院门的照壁上单线钩刻“海上宫殿”四个大字,结构严谨,端正饱满。正殿旧祀三清和玉皇,配殿东祀三官,西奉真武,近年修整时,又重塑了一些神像。西院有井名“龙涎”,井侧石上刻明代山东提学邹善的诗一首。东院有钟亭,内悬新铸仿古铁钟一口,我禁不住上前敲响了钟,“咚咚”的钟声在山谷里久久回荡。

    太平宫东北有一岩石,状如绵羊,面对大海,名“绵羊石”。在往绵羊石景观走的路上,发现一块石头上有臧克家的诗刻,诗为:“黄金足赤从来少,白璧无瑕自古稀。魔道分明浓划线,是非不许半毫移。臧克家一九八一年夏。”原来这是1981年,着名诗人臧克家应邀为崂山题诗,他遂以粉碎“四人帮”时所写一诗相赠,该诗刻在太平宫东门外,石面高2米。石北突起一峰,形若巨狮,昂首怒啸,即“狮子峰”。峰顶有一形如狮吻的洞厦,内可容十余人。洞壁上石刻重叠,字迹依稀可辨。立于峰顶,我们放眼了望着旖旎秀美的仰口湾畔,聆听着由远而近“轰轰”作响的海涛声。眼前的仰口海滩宽阔平展,沙优水碧,是理想的海滩浴场。远处的大海边可以看见很多红顶的小别墅,一座座像红色的蘑菇点缀在景致优美的海边。

    仰口的悬崖峭壁下隐藏着奇洞怪石,在历代道士练功之地犹龙洞的左上壁,我十分欣喜地发现了摩崖《道德经》的经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德十一年赵孟书。”经文据元代赵孟书帖投影放大而刻,字径40厘米,刻12行,每行字数不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经》中开篇的两句话,老子着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这里所说的“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那样。在《道德经》中,对“道”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存在”与“无为”,是对立统一的两方面。“名”在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内在的、实际存在的东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虚的东西,即平常所说的“虚名”。“名可名,非常名”是说,真正的名与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平常所认为的那种“虚名”。这两句话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正确认识人生的规律,只有从人生的规律中才能求得实实在在的名与利,即老子所说的“非常名”。当然,这里所说的“名”并不是只指名字,否则老子也太肤浅了,但也说明了名的重要性,好名可以让人名上加名。

    后来,我们一行又游览了“混元石”等处,但那些自然风光显然已经满足不了我。崂山仰口,以文化的方式袭击了我。下山了,天上的街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些词汇在我的脑海里久久萦回,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