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后遗症
北上的打工的娟子回来了。
虽然没有穿金戴银,却也谈吐非凡。只要她一开口,说的就是普通话。普通话呀普通话,高级得令人发傻!
乡亲们惊呆了。
娟子这是怎么了,到北方闯荡了三年,忘记了家乡话?也难怪,在外边混的人都这样,撇一口假腔回来,穷显摆呢。显摆个啥呀,你不就是个土生土长的柴禾妮儿吗?
娟子却不在乎人们说啥。见了谁,都是笑吟吟地给对方问好,用普通话说“您好!”对方学着娟子的腔调,阴阳怪气地说,“我好!”接下来,改用土着的乡音说:“我好什么呀,我好?”
娟子一愣。
渐渐地,娟子感到自己孤立了。乡亲们说的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乡音,没谁说那种像塑料布一样坚硬的普通话。在乡亲们的眼里,说普通话就是装洋蒜哩。
爹、娘、哥、姐也都批评娟子,你怎么回事呀,到北方去了三年,别的没学会,学会了普通话!又说,你那叫什么普通话呀?拿腔撇调的,撇洋腔一样,难听死了!
娟子哭了。
娟子哭着,讲述了自己经历的一场噩梦。去年的一天晚上,娟子在马路上行走,被一辆疾驰而来的轿车撞倒了。司机没有逃逸,把她送到了医院,支付了全部医疗费。好在抢救过来了,可落下了后遗症。后遗症就是不会说家乡话了,一开口就讲普通话,想控制都控制不了。后来,去看专家。专家说这是“器质性损伤不可恢复”,是脑损伤造成的。专家列举了大量的证据,说医疗史上不止一次出现这种奇迹了。有些人还因祸得福呢,会说英语了。专家开玩笑说,会讲普通话好啊,可以回乡下当广播员了。
全家人惊慌地问,娟子,你出了车祸,咋没听说呢?
怕你们受惊,没告诉家里。娟子用普通话说。
后来呢?爹和娘问。
后来,养好了伤,我就回来了。娟子用普通话说。
你怎么不告诉家里呢?一个字你都没说啊。哥和姐气得直跺脚。你回来做什么?你讲普通话,村里容得下你吗?你该回到城里去,说普通话去。
那我就不说话好了。娟子用普通话淡淡地说。
从此,娟子真的像变了一个人,再也不开口讲话了,哪怕是普通话,也不肯讲一个字,似乎成了哑巴。爹和娘担心地说,娟子不说一句话,会不会变傻呀?
要好的姐妹就来逗娟子,请娟子说几句普通话给她们听。真的,从前和娟子在一块上学,大家都是学过普通话的,但总是发音不准,把“人民”说成“人们”,把“牛黄”说成“牛房”……那时候,谁不说普通话,谁就要挨拧,大家一齐拧她。现在呢?姐妹们说的都是土着的家乡话,哪有一个人说普通话!
娟子不说一句话。无论谁来开导,她都不说话,只是默默地流泪。
其实,娟子已经听见有人议论她了——出了车祸?大难不死啊,那就再出一次车祸,再伤一次脑子,说不定,就把家乡话给撞回来了。
娟子的心里总在想着人们的议论。
有一天夜里,娟子看见了一辆庞大的载重卡车向她冲来,车轮滚滚……娟子当场就昏死过去了,什么都不知道了。
早晨醒来,娟子叫了一声“娘”,可感觉声音憋住了嗓子眼,叫不出来。娟子大哭了一场,发出了呜呜的哭声。
爹和娘都吓坏了。哥和姐也吓坏了。
娟子得了失语症,不会讲话了,包括家乡话和普通话。
爹和娘、哥和姐,一次一次带着娟子去城里的几家医院。医生摇着头,叹着气,表示无药可医。
哥和姐,又带着娟子,去了她打工的北方城市。娟子用笔告诉哥和姐,她想看看打工的北方城市。
北方的城市,就像一个大工地,充满了钢筋混凝土的气息。
有什么好看的啊?哥和姐说。
娟子的神情却很平静。
北方城市的道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