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争亲戚
大江南北,都在争亲戚,争名人当亲戚。都说某位名人的祖籍在本地,都在修名人故里。莫须乡的乡长说:“我们不从古人身上揩油,我们不给古代的坏人建公园,也不给他们修故里。我们怎么办呢?我们从联合国争,争个国际名人,争个洋亲戚!”
乡长的话,把大家逗笑了。是啊,能在联合国里攀上亲戚,真就是玩大了,玩到国际上去了。说到联合国,人们马上就想到了p先生。不过,还不知道p先生愿意不愿意呢?
乡长说:“这没关系,只要他是个华裔,就该有一颗黄种人的心。虽然,他是个香蕉,皮黄心白,但毕竟有华人的基因。上网查一查,看他填没填过《个人履历表》?祖籍在哪里?对。关键是要把他的老祖宗弄成咱这地方的人!”
人们在心里暗笑。说实话,乡长争不着古人了,才开始争洋人的。有点名气的古人,早就被别人争跑了。八竿子打不着的,也扯走了,狼筋扯到了狗腿上。有的人,为了和古人攀亲戚,什么坏人坏事,都敢往老祖宗的脸上安!不讲耻辱了,只讲效应。
乡长的意思很明白,古人是不能从坟墓里走出来说话的,是不能拿古人说事的。可是,从联合国里争个洋亲戚,就不一样了。给洋亲戚建个祖居,联合国能不派人来参观吗?联合国来人了,动静不就大了吗,谁不拱破头皮往这儿挤呢?
乡长是个吐口唾沫成个钉的人。乡长畅谈过想法后,各路人马就开始了行动。然而,反馈的信息却不甚理想。经过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的考察,却没考证出p先生的祖籍在哪里。向联合国那面发函,人家也不买账。发过去电子邮件,人家理都不理。看起来,必须去趟美国了,到联合国总部扭一圈儿,最好找p先生本人谈一谈,请他支持支持这方面的工作。
乡长否定了这个建议。乡长对那些想去美国考察的人说:“想啥呢?乡里资金这么紧张,还想去美国?”
提建议的人就哑了嗓,心里知道,乡长还没去美国呢,若是乡长去了,资金就不紧张了。但他们都不说,知道不能说。不过,也希望乡长能亲自去趟美国,哪怕是带回来一块石头也好。
又听乡长批评说:“不要那么疲软好不好?你们就不能多动动脑子,国内的许多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某人明明活着,却吵吵着要给他建名人故居!家里有人在北京当干部了,人家就敢说国务院有亲戚!就连当兵的家属,也敢说解放军里有亲戚!这话错了吗?没错呀!关键是思维方式,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有人壮起胆子说:“乡长,到联合国攀亲戚,确实有难度。我们联系不上人家,人家不理我们,干急也没法子啊。您也别难为我们了,还是在古人身上做文章吧。管他香的臭的、黑的白的,只要历史上留过名就行呗。俗话说得好,不流芳百世,也遗臭万年嘛。这方面,肯定还有死角,还有空间,还有别人没挖出来的古人!”
乡长瞪着眼睛说:“什么意思?我们也要遗臭万年吗?你们就会抱着古人的尸体不放,戴个孝帽就哭!我语重心长地告诫你们,真的不能玩古人,不要跟在别人的后面捡屁吃。不是我瞧不起古人,你们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那是什么酒?能和今天的白酒相比吗?我敢说,李白要是喝了今天的酒,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半斤白酒灌下去,马上就找不着方向了!”
连李白这样的诗仙都遭到了乡长的抢白,大家还能说什么呢?那就只好不说了,听乡长一个人说吧。
乡长下令,各部门、各单位开动宣传机器,广造舆论,就说联合国的p先生,是本乡本土的后人,他的祖籍在本乡本土。乡长还批了专款,让一群能说会道的人,开掘各种通道,打通新闻媒体。就是造,也要造出来联合国的洋亲戚。
媒体陆陆续续刊发了消息。虽然,媒体的态度很谨慎,但还是让“洋亲戚的祖籍在本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了。
乡长的办公桌上,摆放着来自各媒体的相关报道。乡长喜形于色地说:“未雨绸缪,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要先下毛毛雨,雨过地皮湿,雨过气象新。”
不久,却有新的消息见诸报端了,说是南方某地,才是联合国p先生的祖籍所在地。
有人把这张报纸拿给乡长看。乡长没看。乡长笑道:“这有什么奇怪的?不就是吃我们嚼过的馍吗?能有什么味道?不过,有人和我们争,这也是个好现象。说明公众的眼球被我们抓到了。不然的话,有什么意义呢?”
不久,又有人来报,邻县来了一个考察团,说是来攀亲戚的。报告的人问乡长见不见?答应不答应?
乡长兴高采烈地说:“见,怎么不见呢!但我们不能答应让他们攀亲戚,除非,他们县的地盘,划归我们乡!”又说:“我说什么来着?文化是个软实力,它最有竞争力,有了它,就不愁没人来和我们攀亲戚!”
乡长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有人却捂着嘴偷笑。网上已经提出质疑了,也开始辟谣了。说是不论p先生的祖籍在哪里,争个洋亲戚,都是作秀。
乡长不知道网上的事。他不上网,也没人告诉他。